日喻說

日喻說

宋代詩人蘇轼的詩詞
文章主旨在說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脫離實際,自以為是。而應像南方弄潮兒日與水居那樣,從學習和實踐中求得真知。文章譬喻生動,說理深入淺出。
  • 作品名稱:日喻說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蘇轼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宋詞
  • 文章主題:學習求知
  • 表現方法:比喻論證

作者

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宋代文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東坡七集》、《 東坡易傳》、《 東坡樂府》等。

原文及譯文

原文:生而眇(miǎo)①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②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扪③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 ,以為日也。日之為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鐘而之龠(yuè)④,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欤?蘇子曰:“道可緻而不可求。”何謂緻? 孫武曰:“善戰者緻人,不緻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緻也欤!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将有得于 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 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 渤海吳君彥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譯文:(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鐘聲,把發出聲音的鐘當作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e4,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差别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别,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鐘當作太陽,從把銅鐘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yue4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道)。”什麼叫做“緻”?孫武說:“會作戰的将軍能招緻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緻(處于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裡,來完成他們制造和出售産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那道自然到來。

”不是強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來,這就是“緻”啊!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遊泳,十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的潛入水裡,哪能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所領悟的。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它,沒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一類的人。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合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隻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注釋

【注釋】:

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種樂器,形狀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⑤揣:摸

⑥譬:比喻。

⑦相:形容,比喻。

⑧卒:終于,終究。

⑨欤:嗎,助詞,表疑問。

⑩沒:能潛水。

⑪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寓意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轼親身體驗在内的。對于探求真理和鑽研學問的艱苦曆程,蘇轼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鑽研,親身實踐,隻是靠打聽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于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

如果隻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内因起作用,專靠外力是無濟于事的。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内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隻撿别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隻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煉。盡管蘇轼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确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鑒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