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

麋鹿

一種動物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屬于鹿科,又名大衛神父鹿,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又稱四不像,原産于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麋鹿是中國國家瀕危物種、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曾一度在中國消失長達百年時間,1985年,麋鹿從歐洲重回故土,繁育在北京南海子。目前,國内已有北京、江蘇大豐、湖北石首、河南原陽4處麋鹿繁育基地,麋鹿總數量增至約3000頭。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Euther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鹿科(Cervidae) 亞科:鹿亞科 屬:麋鹿屬 種:麋鹿 中文學名:麋鹿 中文别名:四不象 英文名:Pere David’deer 分布:以長江中下遊為中心分布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

曆史記載

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的周朝,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

漢朝末年,因栖息地的喪失與捕獵的增加,本來就很稀少脆弱的麋鹿近乎絕種。

元朝時,蒙古士兵将殘餘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遊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

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内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曆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到北京南郊考察,在當時的皇家狩獵場發現了麋鹿,引起他的強烈好奇。于是,大衛花費20兩銀子,買通了守衛皇家獵苑的官員,拿到兩套麋鹿的頭骨、角的标本。經過巴黎自然博物館館長愛德華的鑒定,确定這不但是一個新的物種,而且是一個單獨的屬。為表彰大衛的發現,麋鹿的外文名字,就叫大衛神父鹿。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饑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人貝福特花重金把轉運至歐洲各地的所有麋鹿,全都買下,集中養在他的莊園中繁育。至二戰時,貝福特怕麋鹿再次毀于戰亂,就把麋鹿送到了很多地方,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

1985年,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首批22隻麋鹿被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在百年之後重回故土。

1986年,英國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養。1987年又提供18隻。 

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大豐遷來64隻。

2002年12月,有30頭麋鹿從北京調運入住河南省原陽縣麋鹿散養場。

2009年1月8日,一隊科學考察團于洞庭湖發現27頭糜鹿,是全球首次發現有野生麋鹿的足迹。

目前(截止到2012年3月),中國國内已有北京、江蘇大豐、湖北石首、河南原陽4處麋鹿繁育基地,麋鹿總數量增至約3000頭,占全世界麋鹿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分布區域

麋鹿原産于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在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中、東部,日本也有,東海、黃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曾發現麋鹿的化石。

習性特征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達122—137厘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幹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厘米。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别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鏽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因為麋鹿“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稱為“四不像”。n 麋鹿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于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将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鬥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于翌年4—5月産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并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将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生殖繁育

求偶發情始于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将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

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鬥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于翌年4~5月産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并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将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保護級别

麋鹿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經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規定的極危物種,但是随着近年來其種群數量的不斷增加,已經退出了世界瀕危動物名錄“紅皮書”。 

生存威脅

原始人類由于人口密度低、生産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于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幹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自然因素

由于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自身因素

雄性麋鹿之間為争奪配偶的角鬥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範圍的移動,角鬥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失敗者隻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鬥,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為因素

人類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而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制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藥品,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保護

為保護麋鹿——這一在中國曾消失百年的物種,中國建立了四個麋鹿繁育基地,分别是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和河南省原陽縣麋鹿散養場。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南海子麋鹿苑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南苑至廊坊公路東側鹿圈鄉三海子,距北京城區14公裡。占地60公頃,是中國第一座以散養方式為主的麋鹿自然保護區。從1985年建成的南海子麋鹿苑在短短的8年時間,将苑内的麋鹿從20頭繁育為200餘頭,成為僅次于烏邦寺公園的世界第二大麋鹿苑,而麋鹿苑逐步成為一個中國鹿科動物的研究地和博物館。

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已建立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庫。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迹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适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

2006年6月16日,江蘇大豐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稱号。截至2006年6月12日,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繁殖期内的麋鹿産下幼仔188頭,從而使該保護區種群數量達1007頭,成為全球範圍内首個突破千頭大關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于1991年經湖北省政府批準建立,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麋鹿64頭,由于區内發自然環境非常适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達119種,且生物産量高,因此在僅3~4年的時間内,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複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标。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回歸自然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世界大型動物回歸自然以及種群的恢複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河南省原陽縣麋鹿散養場

原陽縣麋鹿散養場是按照國家麋鹿散養計劃而于2002年建設的一個項目,占地面積1.5萬畝,最初的種鹿共有30頭,是從北京麋鹿生态實驗中心(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調運而來的,目的在于人工養育後放歸大自然。

上一篇:細蓉

下一篇:蜻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