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

唐代詩人杜甫作的五言律詩
《麂》是唐代詩人杜甫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當系唐代宗大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時所作。作者想用此詩揭露上層階級之貪婪、殘暴。
  • 作品名稱:麂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永與清溪别,蒙将玉馔俱。無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廚。

亂世輕全物,微聲及禍樞。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

創作背景

此詩當系唐代宗大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時所作。作者想用此詩揭露上層階級之貪婪、殘暴。

注釋譯文

注釋

①麂(jǐ):鹿類獸,雄者,有短角,腳短力勁,善跳躍,居于深山僻地。

②清溪:唐道路名。一說指山名。

③玉馔(zhuàn):供統治者食用的精美的食品。

④才:指才幹。逐仙隐:追随仙人隐士。仙隐乘鹿,故有此說。

⑤庖(páo)廚:廚師。

⑥輕全物:開殺戒。全物,保護生命體完整。

⑦微聲:小小的名聲。黃麂在發情或取食高興時會發出”叽叽”的叫聲,聲音不大,但卻招緻殺身之禍。及:遭。禍樞:禍機,伏而待發的禍患。

⑧樞:捕獸機關。獵人設置在麂經常行走的路上,并加以僞裝。

⑨衣冠:統治者。

⑩饕餮(tāo tiè):上古傳說中的貪得無厭的食人怪獸。

譯文

我将永遠與清溪那個地方告别了,感謝你們把我與那些精緻的食品一起配制成美味佳肴。

因為自己太愚鈍不能像葛仙翁那樣得道,化為麂變成神仙而隐遁,被人殺了送進廚房,不敢有怨恨。

荒亂年辰,殺戒濫開,稍一出聲,丢了性命。我将被那些貪婪的食客們狼吞虎咽地吃掉,頃刻之間被吃得幹幹淨淨。

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吃我的正是這些衣冠楚楚的食客,個個都包藏着一顆盜賊之心。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旅居夔州的第二年所寫八首詠物詩之一。雖隻有五言八句,但其意義和寫作技巧卻都臻于上乘。詩的表面是詠物而實際卻是抒情。其所抒之情,飽和着詩人坎坷的一生和艱難的時局相刃相靡中的無限辛酸與憤慨,特借詠麂以發之。所以此詩之工,不在于善體物,而在于工抒情。通篇用第一人稱,前半從主觀方面分析自己的遭遇,後半卻從客觀方面看社會現實。

首兩句說自己被迫和自由天地“永”“别”,又被擡舉與“玉馔”并列充人口腹。次兩句“無才”三字是關鍵。文意是既沒有本事高飛遠引與仙人為侶,那就無法逃脫被吃的命運。 “不敢恨”,正說明痛苦之深。“不敢恨”,是雖死無怨,寫得更深更慘。後半,頭兩句總結出一條道理,即: “亂世”生命不值錢,有名即是禍根。殘酷現實的根源在哪裡,“衣冠兼盜賊”五字作了回答,這是對殘暴的統治者的高度概括。全詩與其說是寫麂,毋甯說是寫人。所指可以是某個人,而更重要的則是揭示了類似的無數人的共同命運。那是幾千年封建時代無法消除的社會悲劇、曆史悲劇。此詩雖小,可以喻大。 [4] 

這是一首禽言詩,該詩以諷刺怒罵成文,顯示杜甫嫉惡如仇的性格。全詩以将死之麂的口氣寫成,杜甫借麂之口,毫不留情地遣責了權貴者貪婪殘忍的本性。 [5]  詩人以麂比善良人士,以“衣冠兼盜賊”痛罵奸佞小人。該詩借物言情,寫麂自悔不能全身遠離禍害,代麂抒情,感歎世人為了口腹之欲而殘害生靈。詩人在這裡借題發揮,諷刺貪婪成性的人本身就是“盜賊”,有着“魚肉人民”的本性。此詩構思巧妙,寓意婉轉,雖為詠物詩,卻不給人詠物之感。

名家點評

清黃生《杜詩說》:“此物頗難人詠。看他前半寫得如許風緻,妙在以‘清溪’字陪對‘玉馔’,以‘仙隐’字陪對‘庖廚’,遂覺煙火之氣淨盡……後半語不離詠物,意全不是詠物,此之謂大手筆。雖曰大手筆,至其遣調,又甚靈動,全代麂作自謙之語,至尾忽爾大罵,何其前恭而後倨耶?讀之失笑。” 

清浦起龍《杜甫詩醇》:“此詠獵得之麂,非生麂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上一篇:世界華人協會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