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麂

河麂

鹿科動物
河麂(學名:Hydropotes inermis):别名獐、牙獐,屬于鹿科。外形似麝而稍大,體長90-100厘米,肩高55厘米,體重約15千克。雌雄均無角,雄性撩牙發達,尾短被短毛、四肢較寬。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黃色;夏毛細而較短,光潤而微帶紅棕色;腹毛略呈淡黃色;全身無斑紋。初生仔鹿暗褐色,有淺棕色斑點,随胎毛更換而逐漸消失。被認為是最原始的鹿科動物,原産地在中國東部和朝鮮半島,1870年代被引入英國。比麝略大。《本草綱目》說注:“獐無香,有香者麝也,俗稱土麝,呼為香獐”。分布于中國長江沿岸以及朝鮮。[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Eutheria)、有胎盤類。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亞目:有角下目、反刍亞目(ruminantia) 科:鹿科(Cervidae) 亞科: 族: 屬:獐屬(Hydropotes) 亞屬: 種:河麂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河麂 分布:原産地在中國東部和朝鮮半島,1870年代被引入英國。比麝略大。

簡介

河麂是小型鹿科動物之一種,被認為是最原始的鹿科動物,原産地在中國東部和朝鮮半島,1870年代被引入英國。比麝略大。《本草綱目》說注:“獐無香,有香者麝也,俗稱土麝,呼為香獐”。 外形似麝而稍大,體長90~100厘米,肩高55厘米,體重約15千克。雌雄均無角,雄性獠牙發達,尾短被短毛、四肢較寬。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黃色;夏毛細而較短,光潤而微帶紅棕色;腹毛略呈淡黃色;全身無斑紋。初生仔鹿暗褐色,有淺棕色斑點,随胎毛更換而逐漸消失。

冬季栖息于淺山丘陵地帶,夏季遷至多葦草的濕地。性情溫和,感覺靈敏,善于潛伏在草叢中,會遊水,獨居或成對活動,以各種青草、樹皮、樹葉為食。發情交配多集中在冬季,孕期6個月左右,每胎1~3仔,多者6仔。河麂是鹿科動物中繁殖力高、生長速度快的種類,很有馴養前途,國内已有少量養殖。

保護級别: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嚴禁獵捕。

外形特征

河麂為小型鹿,體重約15公斤,體長約1米,肩高與臀高大緻相等。雌雄均不具角。雄獸上犬齒發達,突出口外。耳基部有兩條軟骨質的脊突,頂端稍尖。四肢壯而有力,蹄粗鈍。尾短。在鼠蹊部有鼠蹊腺1對。毛粗而長,體側及腰部之冬毛長達40毫米,呈波狀彎曲。體背及體側顔色一緻,為棕黃色。耳背棕色,耳内側灰白色,下颏和喉上部白色。腹部中央和鼠蹊部淡黃。四肢棕黃。

河麂四肢粗壯發達,肩高略低于臀高,尾甚短,幾乎被臀部的毛所遮蓋。體毛多棕黃色、灰黃色、濃密粗長,體側及腰部的冬毛長達30多毫米。無額腺,眶下腺小。耳相對較大,尾極短,被臀部的毛遮蓋。毛粗而脆。幼河麂毛被有線色斑點,縱行排列。毛粗硬,體側和臀部毛長約4厘米;背和體側毛色沙黃,毛尖黑色,頭頂灰褐至紅褐色,颏、喉、嘴周圍和腹毛白色;幼河麂背部有白斑和白紋;上犬齒發達,雄獸的尤其長而大(約5厘米),略彎,呈獠牙狀,露于口外,雌雄均有腹股溝腺(鼠鼷腺)。

習性

栖息環境

河麂生活于山地草坡灌叢、草坡中,不上高山,喜歡在河岸、湖邊等潮濕地或沼澤地的蘆葦中生活。栖息于河岸、湖邊、湖中心草灘、海灘蘆葦或茅草叢生的環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島林緣草灌叢處。它們選擇附近有水的草灘或稀疏灌叢生境。善遊泳,能在島嶼與島嶼和島嶼與沙灘間遷移。在山丘、島嶼,河麂雖能在灌叢栖息,但更多選擇草叢。在舟山,凡灌木茂密的生境多麂而無河麂,茅草山坡或稀疏林區多河麂而無麂。在鄱陽湖草洲獐選擇較矮的苔草叢者占79.3%,較高的芒草叢為20.7%。《本草綱目》曰:秋冬居深山、春夏居澤。

生活習性

不結大群,居或成雙活動,最多3-5隻在一起。行動時常為竄跳式,迅速。河麂生性膽小,兩耳直立,感覺靈敏,善于隐藏,也善遊泳,人難以近身。

雄性是領地性很強的動物,會用尿液和糞便來标記自己的領地。當别的雄性入侵時,如果威脅無效領地内的雄河麂會向對方發起進攻。争鬥中雙方都會使用自己的獠牙來試圖刺傷對方的頭部,頸部或者背部。打鬥通常在其中一方低頭認輸或者逃跑的情況下結束。雌性獐在繁殖季節以外不具有很強的領地性,但是在小鹿出生的前後這段時間母鹿會顯示出攻擊性,把靠近小鹿的其他母鹿驅趕走。

河麂喜食植物,主食雜草嫩葉,多汁而嫩的植物樹根、樹葉等。受驚擾時狂奔如兔。以蘆葦、雜草及其他植物性食物為食。

繁殖方式

發情期為每年11月到12月,此時雄性會跟蹤雌性,根據氣味判斷雌性是否發情。多數交配會發生在雄性的領地内。雌鹿的懷孕周期通常為170到210天,每年5月到7月為産仔高峰期。雌鹿會選擇開闊地帶分娩,然後把小鹿帶到植被茂密的區域隐藏起來。

河麂每年繁殖一次,發情交配多集中在冬季,11月至翌年1月左右交配,高峰期在12月,孕期6個月左右,每胎l~3仔,多者6仔。1齡河麂平均2.17仔,成年河麂平均2.73仔。繁殖期常用眶下腺的分泌物和糞尿等來标記。主要以青草和植物嫩葉為食,河麂有明顯的繁殖季節,但發情期卻随着地點和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為11月到翌年1月之間。雌獸的懷孕期為168~210天不等,大約在5月份産仔,每胎産4~6仔,最多為9仔。幼仔出生後10餘分鐘就能站立,體重為870克左右,胎毛細軟,全身為灰褐色,雜有淺棕色斑點,1個月以後随着胎毛的脫換和夏毛的生長而消失。

經濟價值

河麂的另一個名字對許多人來說并不陌生,就是獐。獐是最原始的鹿科動物,據資料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如今的紹興地區出現了,是最地道的“土著動物”之一。河麂的皮、骨、肉都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市面上俗稱的“獐寶”,是幼獐吮吸獐奶後在胃中結積的奶塊,屬于名貴稀有藥材。

河麂不僅是一種珍貴的物種資源,而且也是很有開發前途的經濟動物。河麂渾身都是寶,它的皮骨、肉都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作用。據梁代陶弘景着《名醫别錄》記載的:“獐肉,溫補益五髒;河麂骨,溫,主治虛損洩精;髓,益氣力,悅澤人面”,皮可制草。特别是幼河麂吮吸河麂奶後在胃中結積的奶塊(民間俗稱“獐寶”),更是數百年來在江浙太湖流域民間廣泛應用的名貴藥材,主治小兒疳積(民間俗稱“奶痨”)等消化不良症功效顯着。據臨床觀察分析,總有效率為93.3%且無明顯副作用。據上海二軍大藥學院等單位化驗分析表明:河麂寶的免疫蛋白質含量高達33.2%,高于多數奶食品。

同時含有牛磺酸和蘇氨酸等至少17種氨基酸,總含量為39.6%,其中有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其含量高于一般的奶食品,而谷氨酸、脯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賴氨酸的含量尤高。河麂寶的鈣質含量較一般食品為高,與各種奶食品相當,而銅、錳的含量為其他奶食品的數倍,鐵的含量也較高,鋅、鎂的含量則相當于其他奶食品。實驗結果提示,河麂寶對促進兒童發育、提高智力,補益身體有較好作用,對中老年具有提高抗病能力、延年益壽、健身美容之功效。

河麂的自身優越條件招來了殺身之禍,河麂受到亂捕亂獵,被剝皮取骨賣肉,危害最嚴重的是在每年5-7月份的繁育期,偷獵幼河麂,獲取“獐寶”。原本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壞,河麂分布區已大大減少,加上如此過度捕獵,加劇了河麂資源的瀕危。野生河麂的瀕危狀況和保護問題一直來得到野生河麂分布地區當地政府的重視和關注,制訂頒發了關于保護河麂資源的法令,加強了野生河麂的保護管理工作,并增強了打擊非法獵河麂違法犯罪活動的力度。

為了對河麂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中國提倡開展野生河麂的人工馴養工作,并把河麂馴養繁育及産品開發作為農業開發重點項目。

緻危原因

河麂自古就在我國南方的傳統狩獵動物之一名列首位,因為它的數量較多,肉味鮮美,皮還能制革。

生境改變及過度捕獵是導緻河麂數量下降,以至在一些地區絕迹的主要原因,江、湖沿岸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又是發展工農業生産的主戰場。原來多高草叢和蘆葦的濕地,大部被墾為農田;殘留蘆葦,在冬季全部割盡,破壞了河麂的栖息環境和隐蔽場所,加上農民為吃其肉而過量捕獵,其主要栖息地在平原、江湖岸邊、海灘或低丘林緣,易被人追捕殺絕。

但由于它的繁殖力很強,生長速度也很快,隻要加強保護,資源的恢複是很有可能的,另外将其引種馴化也是非常有前途的。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新聞動态

“中國水鹿”消失100多年後重回上海故鄉

已經在上海消失100多年的瀕危哺乳動物獐回家了。11月4日,8 雌4 雄12 頭獐落戶濱江森林公園,開始野化訓練。獐原本是上海最古老的“原住民”。到二十世紀初,上海再難覓獐的身影。

上一篇:蛋炒飯

下一篇:山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