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屬

鹧鸪屬

是雉科鳥類的一屬
鹧鸪屬(學名:Francolinus):c,共有5個物種。成年的鹧鸪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虹膜為暗褐色,嘴黑色,腿和腳為橙黃色。多生活在丘陵、矮小山崗、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有時候3-5隻結群尋找食物。遇驚時很怏地匿藏在灌木叢深處,很難發現。腳爪強健,善于在地上行走,雖不常飛行,但飛行速度很快。雄性鹧鸪好鬥,叫聲特殊。鹧鸪以谷物、豆類和昆蟲為食。分布于中國、印度、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一帶。
  • 中文名:鹧鸪屬
  • 拉丁學名:Francolinus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雞形目
  • 亞目:
  • 科:雉科
  • 亞科:
  • 族:
  • 屬:鹧鸪屬
  • 亞屬:
  • 種:5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Stephens,1819
  • 保護級别:
  • 英文名稱:Francolin 

形态特征

鹧鸪屬

鹧鸪屬共有5個物種。代表物種中華鹧鸪:雄鳥的體長為282-345毫米,體重292-388克;雌鳥體長為224-305毫米,體重255-325克。它長得比石雞更為俏麗,頭頂黑褐色,四周圍有棕栗色,臉部有一條寬闊的白帶從眼睛的前面開始一直延伸到耳部,在這條白帶的上面和下面還鑲嵌着濃黑色的邊兒。身體上的羽毛除颏、喉部為白色外,黑黑的體羽上點綴着一塊塊卵圓色的白斑,上體的較小,下體的稍大,下背和腰部布滿了細窄而呈波浪狀的白色橫斑;尾羽為黑色,上面也有白色的橫斑,色彩對比十分鮮明。虹膜為暗褐色,嘴黑色,腿和腳為橙黃色。

栖息環境

喜歡生活在丘陵、矮小山崗、山地的次生林、低矮灌木林、雜木林、尤其喜歡生活在上有稀疏樹木遮頂,下方有落葉草少的環境。生活在低山間幹燥的山谷内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上,多在灌叢、草地、荒山等環境中,有時也出現在農田附近的小塊叢林和竹林中。它們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見于空曠的原野。清晨和黃昏時常在山谷間覓食,晚上在草叢或灌叢中過夜,而且還常常更換夜栖的地點。

生活習性

喜歡單獨或成對活動,像其他雞類那樣善于結群。飛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線飛行。它們的警惕性極高,總是隐藏在草叢或灌木叢裡,極難發現。受驚後大多飛往高處,這一點與其他雞類不同。有時候3-5隻結群尋找食物。遇驚時很怏地匿藏在灌木叢深處,很難發現。腳爪強健,善于在地上行走,雖不常飛行,但飛行速度很快。

鹧鸪喜暖怕冷,喜歡沙浴,喜歡陽光。公母的活動喜好略有差異,在不同季節有不同活動範圍,在一天中活動範圍也有差距,天亮即下到山腳喝水覓食。上午十一點左右當山上沙土被陽光曬熱時即上到山腰、山頂土壤酥松處曬太陽、并進行沙浴,沙浴既是鹧鸪進行身體清潔的方式,也是它們是宣示自己地盤的方式,下午兩點後下山覓食,至天黑前上到山上過夜,它們在地上草木稀疏處睡覺,并且睡覺地方比較固定,一座山上隻有一隻公鸪可在這種明顯的地域進行沙浴,并且得到地盤所有者的公鸪認可的母鸪也可以同樣方式活動。雄性鹧鸪好鬥,叫聲特殊。

鹧鸪為雜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蟲、蟋蟀、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各種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葉、漿果和種子,還有農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黃粟等糧食顆粒和甘薯、半夏、槐樹果、油菜花等。

分布範圍

分布于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緬甸、泰國、越南、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不丹、塞浦路斯、格魯吉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尼泊爾、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阿拉伯叙利亞共和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裡蘭卡、斯裡蘭卡。

引進:巴林、英屬印度洋領地、毛裡求斯、阿曼、卡塔爾、塞舌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夏威夷島)。

可能滅絕:沙特阿拉伯。

區域滅絕:意大利、西班牙。

重新引進:葡萄牙。

遊蕩:黎巴嫩。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3-6月,3-4月間開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間鳴叫更為頻繁,常在山岩、樹樁、灌木或喬木枝上鳴叫,尤以黎明和黃昏時更甚,往往是一鳥先鳴叫,其他雄鳥一起跟随,此起彼伏。營巢于山坡草叢或灌叢中。巢甚為簡陋而粗糙,多由幹草、樹枝構成,内墊有少許羽毛。每窩産卵3-6枚,多時可達8枚。卵為橢圓形或梨形,顔色為淡皮黃色至黃褐色。孵卵由雌鳥承擔,甚為戀巢,孵化期為21天。雛鳥出殼後不久即可跟随親鳥活動,如遇天敵襲擊,立即鑽入草叢中隐匿,而雄鳥則善于将敵害引走。

上一篇:水煮白菜

下一篇:還能蟲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