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

鳡科鳡屬魚類
鳡魚,音:gǎn,又名“黃鑽”、“竿魚”,古代稱賢鳏魚,屬魚綱鯉科,腹平,頭似鲩而口大,頰似鲇而色黃,鱗似鳟而稍細,大者三四十斤,其性情兇猛,捕食其他魚類,對淡水養殖有害。[1]為大型上等食用魚類。鳡魚的池塘養殖能否成功,關鍵是能否将其食性由吃活餌馴化成吃魚塊或死魚。鳡魚是兇猛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以活魚為食。誘餌視魚而定:釣鳡魚,最好用活的泥鳅、鲹條、鲴魚類、小翹嘴紅鲌等;鈎子分别從活魚餌的口裡向左、右兩邊鈎進,鈎尖露出外邊,邊放鈎繩邊裝釣,每放2~3隻鈎子後在幹線上縛一隻浮子,浮子繩長50厘米左右,使誘餌保持在水的上層遊動。鳡魚長到20斤時,每天要吃3斤左右魚苗,到了60斤以上,食量便大漲。
    中文名: 拉丁學名:Elopichthys bambusa 别名:水老虎 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鯉形目 亞目: 科:鯉科 亞科:雅羅魚亞科 族: 屬:鳡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鳡,gǎn 别稱:黃鱄、黃鑽、黃頰魚、竿魚、水老虎、大口鳡、鳏 外文名:Yellow cheek carp

形态特征

大型兇猛性魚類。體長,其形如梭。頭錐形。吻尖長,口端位,口裂大,吻長遠超過吻寬。下咽齒扁形,尖端勾狀,3行。下颌前頂端有一尖硬的骨質突起,與上颌前端的凹陷相嵌合。眼小。鰓耙稀疏。無須。腹部回。鱗小。側線鱗100以上。背鳍起點在腹鳍之後,胸鳍不達腹鳍,腹鳍不達臀鳍,尾鳍深叉形。體色微黃,腹銀白,背鳍、尾鳍青灰色,其餘各鳍黃色。

生活習性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層。遊泳力極強,性兇猛,行動敏捷,常襲擊和追捕其它魚類,一旦受其追擊就難有逃脫者,屬典型的掠食性魚類。性成熟為3-4齡,親魚于4-6月在江河激流中産卵。幼魚從江河遊入附屬湖泊中攝食、肥育,秋末以後,幼魚和成魚又到幹流的河床深處越冬。生長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後,體長還在持續增加,最大個體長達2米,重可達60公斤。

經濟價值

分布甚廣,我國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區各水系皆産此魚。生長迅速,2齡魚體重3.5公斤。天然産量高,為江河、湖泊中的大型經濟魚類之一。但因大量吞食其它經濟魚類,又被視為養殖業中的“害魚”之首。其肉質鮮美,一向被列入大型上等食用魚類。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1-20.8克,脂肪1.3-5.4克,熱量84-132千卡,鈣11-24毫克,磷144-203毫克,鐵0.7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黃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其肉入藥鮮用,具有暖中、益胃、止嘔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反胃吐食等症,宜常服。

目前,浙江和湖北已有報道鳡的人工繁殖成功。

營養分析

研究人員對野生鳡魚和養殖鳡魚的營養品質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這兩種魚肌肉中水分含量差異不顯着(P=0.07779>0.05),而粗蛋白、粗灰分含量野生鳡魚顯着高于養殖鳡魚(P=0.00115、0.00415<0.05),養殖鳡魚粗脂肪含量顯着高于野生鳡魚(P=0.000215<0.05)。養殖鳡魚的必需氨基酸指數為94.16,而野生鳡魚則為66.03,其構成比例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AO/WHO)的标準。

野生和養殖鳡魚肌肉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為4.25%和4.8%。綜合所得結果,養殖鳡魚氨基酸組成及結構、EPA+DHA含量均優于野生鳡魚,但野生鳡魚蛋白質含量與n-3/n-6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比例優于養殖鳡魚。

藥用價值

【異名】黃頰(《山海經》),生母魚(《嶺表錄異》),鳏魚(《太平禦覽》),黃頰魚(《綱目》),竹魚(《脊椎動物分類學》),竿魚(《魚類分類學》),杆條魚(《黑龍江流域魚類》),黃鱄(《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來源】為鯉科動物鳡魚的肉。【性味】①《綱目》:"甘,平,無毒。"②《随息居飲食譜》:"甘,溫。"【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功用主治】《綱目》:"食之已嘔,暖中益胃。"

養殖技術

池塘要求

池塘面積在2~10畝均可,水深在1.5~2m,塘埂堅實不漏水,排灌方便,池底淤泥厚度不超過20厘米。

放養模式與密度

2.1池塘專養以鳡魚養殖為主,為調節水質,每畝可搭養少量鲢、鳙魚。放養密度依池塘條件、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每畝可放養3厘米左右的鳡魚夏花魚種800尾,50g/尾的鲢魚和鳙魚一齡魚種50尾左右。2.2魚蟹混養在朋魚塘中适當搭養河蟹,可将一些鳡魚未吃完的、沉入池底的飼料(魚塊)由河蟹攝取,讓其充當“清道夫”,這樣,既可減少因殘飼腐爛而引起的水質惡化,又可增加養殖效益。

一般每畝可放養3厘米左右的鳡魚夏花魚種600~800尾,鲢、鳙魚的放養數量與“專養”相同,每畝再放規格為120~200隻/kg的一齡蟹種100~150隻左右。同時,在池塘水面适當放養水花生、池底種植水草(苦草或輪葉黑藻)。

飼料及投飼方法

鳡魚是兇猛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以活魚為食。但在人工養殖中,若仍投喂活餌,一是養殖成本較高,二是需配備飼料魚專養池,并要做到飼料魚的适口性,較為麻煩。試驗表明,鳡魚經馴化,其食性能由專吃活魚而變為吃死魚(魚塊)。因此,鳡魚的飼料,前期可用活魚苗,後期為魚塊。鳡魚的食性馴化可從魚體長5厘米左右時開始。在體長5厘米以前,應投喂适口的活魚苗。

3.1活飼料的準備鳡魚前期所需的活餌料可用“四大家魚”的魚苗。活餌料準備和投喂有二種方法。一是在鳡魚的養殖塘中直接培育。在鳡魚下塘前半個月,在每畝塘中放養家魚水花15~20萬尾,按夏花魚種培育的要求進行培育。家魚苗長到1.5厘米時,将3厘米左右的鳡魚魚種直接放入塘中,以家魚苗為食。塘中應繼續投喂粉狀飼料,培育飼料魚,使飼料魚與鳡魚“同步”生長,保證鳡魚随時有适口的餌料。待鳡魚長到5厘米左右時,且塘中的活餌已不能滿足需求時,開始進行食性的馴化,投喂适口的魚塊;二是用專塘培育活飼料。

在養殖塘中用網片圍成一塊占池塘總面積10%左右的暫養區,放入3厘米左右的鳡魚魚種,先投喂活魚苗,再投喂魚苗與魚塊的混和料,最後完全投喂魚塊,完成食性的轉化後,拆除圍網。兩種方法相比,前者前期的養殖較為方便,但馴化相對較難,後者則相反。

3.2馴化選擇池底淤泥較少、朝南向陽的塘邊作為食場,每天分二次進行馴化,時間為上午9時和下午4時。馴化時,先向食場潑水,幾分鐘後開始投餌,再重複潑水、投餌,如此循環往複,使魚形成條件反射,隻要一向食場潑水,即會快速彙聚在食場。剛開始時的餌料最好為大小适口的活魚苗與小雜魚制成的魚糜或魚塊的混和物,再過渡到全部用魚塊。

3.3投飼完成食性的轉化後,應定時、定點、定量投喂魚塊,一般上、下午各一次,投喂前先“潑水引魚”,待鳡魚聚集于食場後,再投喂魚塊。投喂量依天氣、水溫和魚吃食情況而定,一般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8%。如以投喂冰凍魚塊為主的,應每隔一定時間補充投喂新鮮魚塊,或在冰凍魚塊中加複合維生素及維生素C。

日常管理

4.1加強水質調節鳡魚養殖中的日常管理方法與其他魚類養殖基本相同。在養殖中要注意控制水質,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透明度應控制在30cm以上。前期以注水為主,可每隔半個月加水一次,使池水随魚體增大而不斷加深。中後期應适時換水,并定期向池中潑灑生石灰,也可施用複合生物制劑,以改善水質。悶熱天氣要适時增氧,防止缺氧浮頭。

4.2及時分養鳡魚搶食兇猛,食量大,生長快,但個體差異很大。因此,養殖中如不及時進行篩選分養,會造成大魚搶食厲害、吃得多、長得更快,小魚搶不到食而長得更慢的結果。同時還會出現“大魚塊小魚吃不進,小魚塊大魚吃不飽”的現象。最終造成同塘養蘊的體重相差10倍以上的結局。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根據生長情況,及時進行分養。

4.3病害防治鳡魚的池塘養殖剛剛開始,尚未發現特有的病害,但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病害的預防。一是養殖池塘在使用前每畝用75~100Kg的生石灰全池潑灑,以改善池塘底質和殺滅病菌。二是魚種下塘前要用食鹽水進行浸泡消毒。三是飼料魚要安全衛生,符合相關要求,并定期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對食場進行消毒。

讨論

鳡魚的池塘養殖能否成功,關鍵是能否将其食性由吃活餌馴化成吃魚塊或死魚。馴化時間,即鳡魚在長到多大規格時開始馴化,對馴化成敗和養殖成活率影響較大。本試驗采用活餌料将鳡魚喂到5厘米後再進行馴化,我們認為是比較合适的,因天然水域中的鳡魚以活魚為食,使其改食魚塊或死魚,必有一個“逼迫”過程,鳡魚隻有饑餓到一定程度後才被迫改食魚塊。過早馴化,可能因鳡魚個體較小、體質較弱而影響成活率。馴化太遲,又給前期的大量活飼料魚的準備帶來困難。試驗也表明,在鳡魚5厘米左右開始馴化,一般一星期時間就能完成食性轉化,且成活率可達90%以上。

捕獲方法

網捕

網捕是根據各種兇猛魚類的生理生态特性設計專用的網具及漁法。鳡魚刺網及漁法是,根據鳡魚遊動迅速,敏捷,撞網後沖力大,隻前進不後退的特性,選用能承受鳡魚沖擊且有足夠強度的網線編結成的單層刺網,使鳡魚刺入網目卡住而被捕獲。鳡魚刺網網片設計參數:網長(每片):50米網高:7—10米,浮力:沉力約2:1,浮子(泡沫塑料)重400克,裝,配間隔2米,沉子(瓷)重100—300克,裝配間隔40厘米.制成的鳡魚刺網以放于水中略呈裙帶形為好。作業時。鳡魚刺網可單獨使用,也可與“趕、攔、刺、張”聯合漁具配合使用。一般選擇在晚上把網具布在鳡魚上溯産卵的通道上,橫向攔截庫面,次日淩晨收網取魚。

鈎釣

鈎釣是我國淡水養殖生産中清除兇猛魚類的傳統方法,常用的有:

①餌釣:釣鈎一般用18号鋼絲制成。釣鳡魚的鈎長4厘米,寬1.4厘米,鈎尖長1.3厘米。幹線用210D/12×3尼龍股線,支線用210D/8×3尼龍股線,長70厘米。幹線上每隔2~3米接一根支線,每根幹線接15~20根支線。誘餌視魚而定:釣鳡魚,最好用活的泥鳅、鲹條、鲴魚類、小翹嘴紅鲌等;鈎子分别從活魚餌的口裡向左、右兩邊鈎進,鈎尖露出外邊,邊放鈎繩邊裝釣,每放2~3隻鈎子後在幹線上縛一隻浮子,浮子繩長50厘米左右,使誘餌保持在水的上層遊動。鈎子放完後,把幹線拉直,并在始末兩端各連一隻大的浮子,浮子下面用拉力較小的棉線縛石塊沉于庫底。兇猛魚類吞鈎後,要讓其掙紮,等精疲力盡後,收鈎取魚。

②拟餌釣:用4~5根鵝毛(鴨毛或彩色塑料片亦可)作模拟的餌料進行釣魚。鈎子制作同前,不同的是每枚鈎子上縛上拟餌。一般在黎明或傍晚作業,先放出鈎繩始端的浮子和沉子,并調節鈎子離水面0.5米左右,随後放鈎。鈎子放完後,幹線末端接上浮子,再放出拉绠繩,用船拉着拉绠繩作“S”形拖動,此時,羽毛等拟餌在水中漂動猶如小魚遊動,以此招引兇猛魚類。兇猛魚類一旦發現,就追逐搶食,結果被鈎住。

③滾鈎:滾鈎主要捕鳜魚,利用鳡魚入窩産卵的習性,空鈎捕紮。鈎子用16号鋼絲制作,鈎高7厘米,寬2厘米,鈎尖長2.5厘米,要十分鋒利。幹線用210D/12×2尼龍股線,支線用210D/8×3尼龍股線,長12~15厘米。兩支線間距10~15厘米。幹線上每隔30~40個鈎子縛一隻浮子。滾鈎放置前,須在水庫上遊庫灣水深0.6~1.2,米的鳡魚産卵場上挖多條寬40~60厘米,深10~15厘米,長随地形而定的橫溝。滾鈎捕鳡魚一般在4~6月的夜間進行,放鈎時,調節滾鈎離水底4~5厘米的合适位置。滾鈎在水流的作用下在溝内不斷翻滾,當鳡魚溯水到産卵場進入溝内時,魚體就會被鋒利的滾鈎尖鈎住,越掙紮,滾鈎鈎住越多,鈎得越深,待其精疲力盡,收鈎取魚。

食用方法

安鄉多味魚丸特點:“像雞蛋沒有黃,像元宵沒有糖”,這是人們對常德安鄉有名的風味特産——多味魚丸的贊譽之詞。安鄉濱臨洞庭,是有名的魚米之鄉,魚的産量多、品種多,人們吃魚的花樣也多,魚肉丸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種。安鄉制作魚丸有着悠久的曆史,早在明清之際,在宴席上就有了魚丸做的菜肴。

在安鄉流傳着“請客不做魚肉丸,十二大碗也不愛”的說法,那時安鄉有名的雨花天、樂春園等酒家,做的魚丸聞名遐迩,賓客紛至沓來。安鄉魚丸有多種制作方法,有用手工制作的,有用機械制作的。制作的魚丸,有甜的、鹹的、辣的。最近,安鄉罐頭廠在繼承傳統産品的基礎上,又創制出了多味魚丸,多味魚丸博采國内衆家之長,開創了國内淡水魚制品加工的新途徑,填補了國内空白,用它制作的罐頭,遠銷國内外,成為常德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項目。

多味魚丸以鳡魚、喬魚、鲢魚等上等魚為基本原料。制作時,将大小基本一緻的各類魚清洗去掉鱗和内髒,然後經剖片、采肉、擂潰、調料、攪拌、成形、油炸、殺菌幾道工序,制作出的魚丸大小一緻,外形美觀,色澤金黃。多味魚丸所加佐料極為豐富,有味精、生粉、酒、辣椒油、白糖、胡椒等多種調味品。品嘗它,頓覺香氣四溢,五味俱全,鮮美可口。用多味魚丸制作罐頭,食用方便,便于攜帶,儲藏期長;把它涼拌、紅燒、下湯,是席上珍品。多味魚丸從問世以來,越來越受到廣大食用者的青睐。

鳡魚奇聞

1米多長鳡魚水塘内作怪吃掉兩萬尾魚苗在南京市八卦洲搞水産養殖的市民胡益道,怎麼也不知道,5年來魚塘内神秘失蹤的兩萬尾魚苗,作案兇手不是别人,竟是暗藏在自家魚塘内兩條長1米多,各60多斤重的鳡魚。5年丢了兩萬尾魚苗南京市民胡益道5年前來到長江中一個小島八卦洲,在二橋北側下面投資承包30畝水面,搞水産養殖,由于水場臨近長江邊,老胡幹脆搞起旅遊開發,将魚塘改成垂釣中心。吸引城裡人來這裡休閑。

2003年開始,胡某便投放了一萬多尾魚苗。到了第二年胡某又放了一萬尾鲫魚苗,供遊客垂釣,可是時間不長,有垂釣者反映,魚塘裡的魚太少,不好釣。這下讓胡某納悶,兩年不到,魚塘内已放了二萬多尾鲫魚,可實際釣上來有記錄的不到1萬尾。那另1萬尾鲫魚哪裡去了呢?第三年,老胡又一次往魚塘裡投放了一萬尾鲫魚後,擔心魚塘裡的魚苗被人偷盜,便開始對魚塘周邊設置了警戒線,并增加夜間魚塘巡邏保安人員。可到了第四年,來垂釣的市民還是反映,魚塘魚太少,難釣,有的老客幹脆漸漸就不來了。

這一下,讓老胡意識到魚塘裡有鬼,老胡決定明查暗訪,除了白天到魚塘轉轉外,經常深更半夜突擊查崗,可兩個月跟蹤下來,老胡也沒有發現異常情況。難道真有“水怪”?搞水産的朋友指點迷津。12月25日聖誕節這天,老胡的一個搞水産養殖的技術員朋友來拜訪,飯桌上,老胡無意間說起魚塘鬧“水怪”的事。這位朋友聽完老胡的叙述後,忙問:“這五年來,你魚塘幹涸過沒有?”“沒有!”“那用魚網捕撈過沒有?”“也沒有!”“魚塘的保安可靠嗎?”“應該可靠,都是老家來的親戚當保安。”“那你魚塘的水跟長江通不通?”“不通,有時魚塘水位下降了就用水泵從長江裡抽點水補充。”

對答到這裡,老胡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在承包水面後不久,那年長江發大水,那時魚塘田埂較低,有天晚上,江水曾溢漫到魚塘裡。當夜,他還請當地村民連夜将魚塘田埂加高呢。“會不會是長江裡的魚跟江水混進了魚塘?”“有可能,你趕快找人用網打撈一下不就知道了嗎?”昨天上午,老胡請來漁民用魚網對5年來從未捕撈的魚塘進行捕撈。魚網撒下去不到兩分鐘,就從水面上傳來嘩啦啦的水浪。岸上人一看,隻見水中的魚網被水下白色物體咬住了,大家一起拉網,網下掀起層層的水花,兩條漁船迅速合并,幾名漁民聯手協力,用了半個小時,才将魚網拽住。

這時,兩條一米多長的大魚一番折騰後耗盡了力氣,全身纏着魚網,露出了發白的肚皮。兇手是兩條1米多長的鳡魚“乖乖隆地冬,這麼大的家夥,挺能折騰的!”幾個漁民找來尼龍繩将魚嘴拴住,慢慢将其拉上來,岸上的老胡看到這兩條大長家夥,才恍然大悟。漁民告訴老胡,這兩條1米多長、各重六十多斤的大魚叫鳡魚。它是淡水養殖業的害魚,但肉質鮮嫩,天然産量高,為大型上等魚類,分布于各大江中。鳡魚長到20斤時,每天要吃3斤左右魚苗,到了60斤以上,食量便大漲。

聽說魚塘裡捕撈到專吃魚苗的鳡魚。垂釣場的保安和員工紛紛跑過來看稀奇,專門食魚的“兇手”找到了,這下他們的心情大為舒展,胡老闆也特别高興,他說:“這5年來,魚塘裡被這兩個大家夥吃掉的魚苗有兩萬尾,損失8萬多元。今天,兇手找到了,了卻了大家一樁心事,也解開一個謎團,就把這兩條鳡魚宰殺,犒勞犒勞大家。”開心的漁民們紛紛掏出手機與大鳡魚合影拍照。細心的廚師還把鳡魚肚内60厘米長藕狀的魚泡拍了照。

上一篇:小田雞

下一篇:田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