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魚

鳡魚

鯉科魚類
鳡(gǎn)魚(Elopichthys bambusa),俗稱黃鑽、黃頰魚、竿魚、水老大口鳡、鳏,英文名為Yellowcheck carp。鳡魚性情兇猛,捕食魚類,屬掠食性魚類(一般飼養魚塘有幾條鳡魚整個魚塘其他魚類基本就絕迹,為一般魚類養殖戶天敵)。鳡魚是大型淡水經濟魚類,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鳡屬。鳡魚分布甚廣,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區各水系皆産此魚,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層,以小魚為食。體細長,亞圓筒形,頭尖長;吻尖,呈喙狀;口大,端位,下颌前端正中有一堅硬突起與上颌凹陷處相嵌合;無須,眼小,稍突出;下咽齒3行,齒末端呈鈎狀;鱗細小。背鳍較小,其起點位于腹鳍之後,尾鳍分叉很深。鳡魚重可達80公斤,肉質鮮美,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并具有藥用價值。[1]
    中文名:鳡魚 拉丁學名:Elopichthys bambusa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亞綱 目:鯉形目 亞目: 科:鯉科 亞科:雅羅魚亞科 族: 屬:鳡屬 亞屬: 種: 亞種:鳡魚 分布區域:中國除西北、西南之外,自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水系中皆産此魚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鳡魚 中文别名:黃鱄、黃鑽、黃頰魚、竿魚、水老虎、大口鳡、鳏 英文名:Yellowcheck carp 二名法:Elopichthys bambusa 分布: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層。分布甚廣,中國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區各水系皆産此魚。

栖息環境

除西北、西南之外,自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水系中皆産此魚。

概況簡介

鳡魚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層。遊泳力極強,性兇猛,行動敏捷,常襲擊和追捕其它魚類,一旦受其追擊就難有逃脫者,屬典型的掠食性魚類。性成熟為3-4齡,親魚于4-6月在江河激流中産卵。幼魚從江河遊入附屬湖泊中攝食、肥育,秋末以後,幼魚和成魚又到幹流的河床深處越冬。生長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後,體長還在持續增加,最大個體長達2米,重可達80公斤。​

外形特征

它的身形如梭,體色微黃,腹部銀白,背鳍、尾鳍青灰色。

體細長,稍側扁,腹部圓,無腹棱。體長約80厘米,最大者可達2米,重可達67公斤。

頭長而前端尖,吻長遠超過吻寬。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達眼緣的下方。下颌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突起,與上颌前緣的凹陷相吻合,上下颌均粗壯。眼小,鱗細,側線鱗110~117。背鳍Ⅲ9~10,很小,起點位于腹鲭之後。臀鳍Ⅲ10~11。尾鳍分叉很深。體微黃,腹部銀白色;背鳍、尾鳍青灰色,頰及其他各鳍淡黃色。

2014年3月12日上午,珠海男子楊坤在當地一條河流中抓獲一條68斤重的鳡魚。

2014年12月25日,江西九江城西港男子,丁某,在當地湖中錨起一條75.8斤鳡魚,體長約1.6米,寬約0.3米,為當地個人錨起最大野生鳡魚!

2015年6月25日晚9時許至26日淩晨0:30時,來自華陽的劉躍軍和劉晨兩父子曆經3個半小時的激戰,在簡陽三岔湖裡釣起一條身長1.63米,重98.4斤的鳡魚。據介紹,此魚并非四川原生态魚種,是一種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的兇猛魚類。

分布範圍

中國除西北、西南外,由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河流中均有分布。

生活習性

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層,遊泳迅速,行動敏捷,是一種主要以魚類為食的典型的兇猛魚類,也是大型的淡水經濟魚類。

鳡魚是一種大型食肉魚類,也是一種淡水經濟魚類。遊泳能力極強,常襲擊和追捕其他魚類,比人們熟悉的黑魚、鳜魚等食肉魚更為兇猛。

該魚生性兇猛,屬食肉性魚類,很貪食,不分葷食、素食,見了就吃,有食就搶,有時竟能吞食比它嘴還大的魚類,專以各種魚類為食(包括吃黑魚),是淡水魚的大敵。

鳡魚是淡水魚類中的廣溫型品種。生存水溫範圍較廣,适宜生長水溫為1-30攝氏度,适合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養殖。

繁殖生長

繁育

性成熟為3-4齡,成魚于4-6月在江河激流中産卵。幼魚從江河遊入附屬湖泊中攝食、肥育,秋末以後,幼魚和成魚又到幹流的河床深處越冬。生長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後,體長還在持續增加,最大個體長達2米,重可達60公斤。

生長迅速,2齡魚體重3.5公斤。

鳡魚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如果攝食正常,一齡個體體重在1.0—1.5千克之間,兩齡個體3.5—5.5㎏,三齡個體7.5—11.0㎏,四齡個體可達15.0—20.0㎏。性成熟以後,體長還在持續增加,最大個體長達2米,重可達60千克。通常雄魚三齡達性成熟、雌魚四齡性成熟,野生狀态下,親魚4-6月産卵,人工繁殖一般在5月份進行。鳡魚卵為漂浮性卵,吸水膨脹後要随水漂流完成發育。體長一米的成熟雌魚懷卵量可達50萬粒。

鳡魚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養殖兩個群體的多态位點比率和Shannon's指數分别為21.95%、17.07%,0.0724、0.0426。基因分化系數Gst和Shannon's指數估算分析

均顯示兩個鳡魚群體之間出現一定遺傳分化。鳡魚UPGMA系統樹有較明顯的歧化,表現出一定的遺傳趨異。6對AFLP選擇性引物在兩個群體47個個體中,共擴增出313個位點,多态位點47個。鳡魚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養殖兩個群體的多态位點比率為13.42%、8.31%,Shannon's指數為0.0544、0.0320;前者遺傳多樣性較後者略高。基因分化系數Gst和Shannon's指數分析均顯示兩個鳡魚群體之間出現一定遺傳分化。鳡魚UPGMA系統樹有分支且依據群體分别聚類,表現出一定的遺傳趨異。結果分析表明,鳡魚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貧乏;野生F1代人工養殖群體尚未形成自己獨立的遺傳結構,但兩個群體間已經産生了一定的遺傳分化,經過較多世代的人工繁育有可能形成自己獨立而穩定的遺傳結構。

養殖要求

1、池塘要求

池塘面積在2~10畝均可,水深在1.5~2m,塘埂堅實不漏水,排灌方便,池底淤泥厚度不超過20厘米。

2、放養模式與密度

2.1池塘專養

以鳡魚養殖為主,為調節水質,每畝可搭養少量鲢、鳙魚。放養密度依池塘條件、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每畝可放養3厘米左右的鳡魚夏花魚種800尾,50g/尾的鲢魚和鳙魚一齡魚種50尾左右。

2.2魚蟹混養

在朋魚塘中适當搭養河蟹,可将一些鳡魚未吃完的、沉入池底的飼料(魚塊)由河蟹攝取,讓其充當“清道夫”,這樣,既可減少因殘飼腐爛而引起的水質惡化,又可增加養殖效益。一般每畝可放養3厘米左右的鳡魚夏花魚種600~800尾,鲢、鳙魚的放養數量與“專養”相同,每畝再放規格為120~200隻/kg的一齡蟹種100~150隻左右。同時,在池塘水面适當放養水花生、池底種植水草(苦草或輪葉黑藻)。

3、飼料及投飼方法

鳡魚是兇猛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以活魚為食。但在人工養殖中,若仍投喂活餌,

一是養殖成本較高,二是需配備飼料魚專養池,并要做到飼料魚的适口性,較為麻煩。試驗表明,鳡魚經馴化,其食性能由專吃活魚而變為吃死魚(魚塊)。因此,鳡魚的飼料,前期可用活魚苗,後期為魚塊。鳡魚的食性馴化可從魚體長5厘米左右時開始。在體長5厘米以前,應投喂适口的活魚苗。

3.1活飼料的準備

鳡魚前期所需的活餌料可用“四大家魚”的魚苗。活餌料準備和投喂有二種方法。一是在鳡魚的養殖塘中直接培育。在鳡魚下塘前半個月,在每畝塘中放養家魚水花15~20萬尾,按夏花魚種培育的要求進行培育。家魚苗長到1.5厘米時,将3厘米左右的鳡魚魚種直接放入塘中,以家魚苗為食。塘中應繼續投喂粉狀飼料,培育飼料魚,使飼料魚與鳡魚“同步”生長,保證鳡魚随時有适口的餌料。待鳡魚長到5厘米左右時,且塘中的活餌已不能滿足需求時,開始進行食性的馴化,投喂适口的魚塊;二是用專塘培育活飼料。在養殖塘中用網片圍成一塊占池塘總面積10%左右的暫養區,放入3厘米左右的鳡魚魚種,先投喂活魚苗,再投喂魚苗與魚塊的混和料,最後完全投喂魚塊,完成食性的轉化後,拆除圍網。兩種方法相比,前者前期的養殖較為方便,但馴化相對較難,後者則相反。

3.2馴化

選擇池底淤泥較少、朝南向陽的塘邊作為食場,每天分二次進行馴化,時間為上午9

時和下午4時。馴化時,先向食場潑水,幾分鐘後開始投餌,再重複潑水、投餌,如此循環往複,使魚形成條件反射,隻要一向食場潑水,即會快速彙聚在食場。剛開始時的餌料最好為大小适口的活魚苗與小雜魚制成的魚糜或魚塊的混和物,再過渡到全部用魚塊。

3.3投飼

完成食性的轉化後,應定時、定點、定量投喂魚塊,一般上、下午各一次,投喂前先“潑水引魚”,待鳡魚聚集于食場後,再投喂魚塊。投喂量依天氣、水溫和魚吃食情況而定,一般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8%。如以投喂冰凍魚塊為主的,應每隔一定時間補充投喂新鮮魚塊,或在冰凍魚塊中加複合維生素及維生素C。

4、日常管理

4.1加強水質調節

鳡魚養殖中的日常管理方法與其他魚類養殖基本相同。在養殖中要注意控制水質,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透明度應控制在30cm以上。前期以注水為主,可每隔半個月加水一次,使池水随魚體增大而不斷加深。中後期應适時換水,并定期向池中潑灑生石灰,也可施用複合生物制劑,以改善水質。悶熱天氣要适時增氧,防止缺氧浮頭。

4.2及時分養

鳡魚搶食兇猛,食量大,生長快,但個體差異很大。因此,養殖中如不及時進行篩選分養,會造成大魚搶食厲害、吃得多、長得更快,小魚搶不到食而長得更慢的結果。同時還會出現“大魚塊小魚吃不進,小魚塊大魚吃不飽”的現象。最終造成同塘養蘊的體重相差10倍以上的結局。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根據生長情況,及時進行分養。

4.3病害防治

鳡魚的池塘養殖剛剛開始,尚未發現特有的病害,但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病害的預防。一是養殖池塘在使用前每畝用75~100Kg的生石灰全池潑灑,以改善池塘底質和殺滅病菌。二是魚種下塘前要用食鹽水進行浸泡消毒。三是飼料魚要安全衛生,符合相關要求,并定期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對食場進行消毒。

親魚培育

野生鳡魚越來越少,在江河湖泊中捕撈親魚費時費力,而很多時候也會一無所獲。鳡魚親魚一般要從正規鳡魚養殖場家引進,如果已養殖鳡魚多年,也可以從商品魚裡選擇親魚。

親魚應該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無病的性成熟個體。雌雄比例為1:1.5。

親魚一般在6—10畝(667平方米每畝)之間的土池裡進行專池強化培育。水深在1.5米-2米之間。保持水中溶氧量在5毫克每升以上。陰雨天或高溫季節每天增氧4-8小時,主要集中在午後兩到三點鐘,或淩晨一點到六點間。

放養密度控制在每畝300千克左右。每畝池塘,可以投放重量為250克的鲢魚100尾左右,它們可以幫助鳡魚親魚改善水質。如果親魚是已經馴化好可以攝食冰鮮魚塊的,每天要投喂占親魚體重8%左右的魚塊;如果親魚沒有經過馴化,池塘中必須有足夠量的活餌料魚,每天定時往池塘投入占親魚體重5%的活魚。

成熟鑒定:成熟度好的雌親魚腹部膨大、手感柔軟富有彈性,生殖孔腫脹微紅,而雄魚性成熟時,一般輕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

如果催産池離親魚池大于500米以上時,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行。撈親魚後要用專用布夾兜住親魚,不要讓它沖撞以免逃跑和受傷。往塑料袋裡裝入适量的水,将親魚放入塑料袋。再用布夾兜住,擡到充氧機處充氧,然後再進行運輸。

人工催産

要先把親魚放入催産池,讓它們适應了催産池水體環境後,再進行人工催産。

1)催産池

催産池為半徑2米的圓形水泥池,池深為1.5米左右,水深1.2米,水體可見度50厘米以上。每個催産池可以放5-6條親魚。一般2條雌魚搭配3條同齡的雄魚,如果雄魚齡數小,可以适當多搭配一些雄魚。

2)催産劑配制

每種魚都有适合自己的催産劑,對鳡魚來說,配制出合适的催産劑是保證鳡魚繁殖成功的重要因素。經過不斷實踐,他摸索出了一個配制鳡魚催産劑的“秘方”。

鳡魚催産劑由三種藥物配制而成,分别是鯉魚垂體、注射用促黃體釋放激素A2(促排卵素2号)、注射用絨促性素。鯉魚垂體能加快親魚性腺成熟,提高親魚的産卵率,另外還可以降低親魚的死亡率,用量為2—3毫克;注射用促黃體釋放激素A2能促使親魚垂體釋放促黃體素和促卵泡素,從而誘發親魚産卵,用量為200微克;注射用絨促性素可以促進親魚的卵泡發育成熟,使親魚盡早産卵,用量為10萬單位,5萬單位為一支。每瓶促黃體釋放激素和每瓶注射用絨促性素分别注入1毫升0.9%的生理鹽水稀釋。再将所有藥物混合到一起,并不斷碾磨,使固體的鯉魚垂體呈粉末狀充分溶解到溶液中。配好藥物後就可以進行催産了。

3)催産

鳡魚個體大,人工催産通常需要多人配合。鳡魚反應敏捷、性情兇猛,為了不對鳡魚産生傷害和方便捕撈,要先用漁網将親魚固定在一個小範圍内。催産時,用布夾将親魚托住,然後在親魚胸鳍基部進行注射。注射劑量為:雌魚,體重千克數乘以0.3(毫升);雄魚,體重千克數乘以0.3并減半(毫升)。假如雌魚體重為15千克,它的注射劑量為15乘以0.3,也就是4.5毫升;如果是15千克的雄魚,它的注射劑量應為2.25毫升。鳡魚一般9個小時之後就會産卵了。

在催産後,要不斷往催産池注水,排水口打開,用循環流動的水對親魚進行刺激,保證親魚按時産卵。

魚苗培育:魚苗期是指把出膜後3天的魚苗,培育到體長3.3厘米左右的階段,一般需要20天左右。魚苗培育池最好選用土池,面積一般在3-4畝之間(667平方米/畝)。

1.放苗

放養前先清塘消毒,再注水,水深1.0~1.5米。放苗時,先将塑料袋放入池水中,并往上面潑水,讓魚苗先适應池水的溫度,15—20分鐘後就可以把魚苗放到池塘裡了,每畝池塘可放5—10萬尾魚苗。

2.喂養管理

這個階段的魚苗隻投喂豆漿就可以了。豆漿不但是魚苗的食物還可以為浮遊生物提供營養,增加水體中浮遊生物的數量,為鳡魚提供活餌。每天每畝用幹黃豆3-4千克,磨成豆漿後全池潑灑。這撒豆漿可有講究呢!有經驗的師傅潑灑豆漿時像下小雨,看這位師傅就是輕車熟路,将豆漿撒得均勻一緻,豆漿落到水面就像是開了一朵朵小白花。當魚苗體長3.3厘米時可以出售也可以轉入魚種期進行培育,生産上把這個時期的魚苗叫做“夏花”。

魚種培育:對鳡魚來說,魚種期就是把魚苗從3.3厘米左右培育到體長10厘米左右的階段。人們把這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分别是3.3-5厘米和5-10厘米。

商品魚飼養

鳡魚從體長10厘米一直生長到出售的這個階段,人們稱為商品魚。每畝池塘可養商品魚1500尾左右。

1.投喂

要堅持每天定點定時投喂,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8%。應随着鳡魚的長大逐漸加大魚塊。魚塊的大小應根據商品魚的大小來定。

2.水質管理

商品魚管理期間,一般在每天中午增氧2-3個小時左右,确保水中溶氧量在5毫克每升左右。陰雨天或高溫季節每天增氧4-8個小時左右。池水的PH值應保持在7.0-9.0之間,如果池水pH值低于7.0就要用生石灰進行調節,生石灰用量為15-20千克,加水稀釋後全池潑灑。

3.分級

養鳡魚一定要及時分級,把大小差不多、活潑程度差不多的鳡魚挑出來放在同一個塘裡飼養,把規格小的移到别的池塘進行專池養殖。

養殖技術發展

對洞庭湖區等地對鳡魚的生物學特性、鳡消化系統特征及腸道組織學、魚體肌肉的化學組成與食用營養價值等進行較詳細的研究,為開展鳡的人工繁殖與養殖提供了應用理論基礎。對鳡魚苗的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等技術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池塘馴化培育親本的催産率、受精率和孵化率90%以上,水泥池培育魚種成活率90.89%,網箱培育魚種成活率86.4%,體長為8-10cm的稚幼魚食性轉化率95%以上。池塘主養成活率為98.7%,平均單産959.6kg/667m2,平均起捕規格8.78kg/尾;池塘套養成活率為100%,平均單産87kg/667m2,平均起捕規格9.13kg/尾;網箱養殖的2齡魚當年商品規格達到6.12kg/尾,成活率在90.1%,3齡魚成活率為100%,平均規格為16.73kg/尾,單産85.7kg/m2;湖泊放養6-7cm的魚種,從2004年12月31日起的兩年養殖,平均規格達到5.54kg/尾,回捕率為12.26%。

池塘養殖試驗

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條件

試驗池為一隻面積為3.4畝,池深為1.8m,池底為泥質,淤泥厚10cm,池底平坦,坡比1:2.5,進排水較方便,水質無污染,不滲漏,配有2.2KW的潛水泵1台,進水口用40目的過濾網過濾,排水口安裝密眼網以防鳡魚外逃。

魚種放養前,用生石灰150kg/畝帶水徹底清塘消毒,消毒一個星期後,加水至1.2m。以後根據需要再逐步提高水位。

2.苗種來源及放養

苗種來源浙江省某研究所,為2003年5月下旬人工繁殖苗種,培育至7月初,規格為5cm左右的苗種。2003年7月11日下塘,後适當放養鳙、鲢等魚種。

3.投食馴化

魚池石灰清塘後,用聚乙烯網(網目0.6cm)在池塘朝南向陽區進水口圍出一小塊暫養區,約120m2,先将鳡魚苗種集中暫養在内,放苗第二天開始馴化,每天分四次,時間為上午9時、11時、下午2時、4時,馴食飼料用海、淡水小雜魚制成的魚糜,大小适口,每次馴喂時間在30分鐘以上,先潑水隔幾分鐘投餌,再潑水,再隔幾分鐘投餌。

循環往複,形成條件反射,使魚感魚養成定時、定點攝食的習慣,10天後馴化成功,拆除圍網,結束馴化。

4.飼養管理

(1)水質調節:由于大量飼料魚的殘餌及排洩物,水質容易變壞,在飼養過程中,不斷調節水質,前期以注水為主,每隔7至10天加注新水15--20cm,魚池水位随魚體增長不斷加深,中後期5至10天換去部份老水,每半月遍灑生石灰1次,用量為10---15kg/畝,使池水保持清新。

該試驗未曾配備增氧機,因此在天氣悶熱的情況下,用2.2KW潛水泵适當沖水。水質做到“肥、活、嫩、爽”。

(2)投餌管理:待馴食成功後,每天二次,定時、定點投喂,上午10時、下午3時。具體操作應靈活掌握,适當增減,喂至不争食為止。飼料保持新鮮,忌投腐敗、變質的飼料,以免得病。

(3)魚病防治:

在試驗過程中,采取“以防為主”的原則,魚種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浸洗消毒,飼養過程每半個月内服土黴素(拌食)1個療程3天,定期用強氯精對食場消毒。整個飼養過程未出現魚病。

二、結果、産量及效益

經過半年的飼養,截至2004年1月15日全部售完,3.4畝池塘共出成魚1396kg,平均畝産量為410kg,其中魚331.2kg,占80.8%,總收入43900元,鳡魚平均規格500g,平均售價38元/kg,總支出14500元,總利潤29400元,畝獲利8647.1元,投入産出比為1:3.03。

三、體會

1.利用冰鮮雜魚養殖魚感魚可獲高産、高效。鳡魚個體大,生長快,經過科學養殖,當年苗種、當年可達500g上市規格,價高,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2.養殖過程中,對照翹嘴紅魚白的養殖池,相當養殖密度,鳡魚明顯比翹嘴紅魚白耐低氧搶食兇,因此在以後養殖推廣中,養殖密度可為畝放養量800--1200尾。

3.在幹池中,發現池塘底部有部分旁池逃人的花魚骨魚,規格在400g以上,說明以後在養殖中,套養花魚骨魚,增加效益是可行的。

營養價值

這種魚處于魚類食物鍊的上層,個子大,肉質結實細膩,味道鮮美,一向被列入上等食用魚類,曬制成的鳡魚幹為很多人所喜愛。

其肉質鮮美,一向被列入大型上等食用魚類。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1-20.8克,脂肪1.3-5.4克,熱量84-132千卡,鈣11-24毫克,磷144-203毫克,鐵0.7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黃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其肉入藥鮮用,具有暖中、益胃、止嘔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反胃吐食等症,宜常服。

病蟲害預防

病蟲害有可能造成鳡魚的大量死亡,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付病蟲害主要以預防為主。常備的藥有硫酸銅和B型滅蟲精2号。

硫酸銅為天藍色粒狀晶體,在農業中被用來做殺蟲劑、殺菌劑,常用來給商品魚、親魚等體型稍大一些的魚消毒;在使用時,加水稀釋,全池潑灑,每畝的用量為60克左右,每月向池塘潑灑一次。B型滅蟲精2号為水體消毒殺蟲藥,還能改善水質,适合用來為水花、夏花等體型小的魚消毒。使用時,加水稀釋全池潑灑,每畝的用量為80克左右。每月向池塘潑灑一次。

捕獲方法

網捕

網捕是根據各種兇猛魚類的生理生态特性設計專用的網具及漁法。鳡魚刺網及漁法是,根據鳡魚遊動迅速,敏捷,撞網後沖力大,隻前進不後退的特性,選用能承受鳡魚沖擊且有足夠強度的網線編結成的單層刺網,使鳡魚刺入網目卡住而被捕獲。

鳡魚刺網網片設計參數:網長(每片):50米網高:7—10米,浮力:沉力約2:1,浮子(泡沫塑料)重400克,裝,,配間隔2米,沉子(瓷)重100—300克,裝配間隔40厘米。制成的鳡魚刺網以放于水中略呈裙帶形為好。作業時。鳡魚刺網可單獨使用,也可與“趕、攔、刺、張”聯合漁具配合使用。一般選擇在晚上把網具布在鳡魚上溯産卵的通道上,橫向攔截庫面,次日淩晨收網取魚。

鈎釣

鈎釣是中國淡水養殖生産中清除兇猛魚類的傳統方法,常用的有:

①餌釣:釣鈎一般用18号鋼絲制成。釣鳡魚的鈎長4厘米,寬1.4厘米,鈎尖長1.3厘米。幹線用210D/12×3尼龍股線,支線用210D/8×3尼龍股線,長70厘米。幹線上每隔2~3米接一根支線,每根幹線接15~20根支線。誘餌視魚而定:釣鳡魚,最好用活的泥鳅、鲹條、鲴魚類、小翹嘴紅鲌等;鈎子分别從活魚餌的口裡向左、右兩邊鈎進,鈎尖露出外邊,邊放鈎繩邊裝釣,每放2~3隻鈎子後在幹線上縛一隻浮子,浮子繩長50厘米左右,使誘餌保持在水的上層遊動。鈎子放完後,把幹線拉直,并在始末兩端各連一隻大的浮子,浮子下面用拉力較小的棉線縛石塊沉于庫底。兇猛魚類吞鈎後,要讓其掙紮,等精疲力盡後,收鈎取魚。

②拟餌釣:路亞釣法:用米諾,鉛筆,波扒等效果較好,竿最好要硬,至少用MH調以上的釣竿,用4~5根鵝毛(鴨毛或彩色塑料片亦可)作模拟的餌料進行釣魚。鈎子制作同前,不同的是每枚鈎子上縛上拟餌。一般在黎明或傍晚作業,先放出鈎繩始端的浮子和沉子,并調節鈎子離水面0.5米左右,随後放鈎。鈎子放完後,幹線末端接上浮子,再放出拉绠繩,用船拉着拉绠繩作“S”形拖動,此時,羽毛等拟餌在水中漂動猶如小魚遊動,以此招引兇猛魚類。兇猛魚類一旦發現,就追逐搶食,結果被鈎住。

③滾鈎:滾鈎主要捕鳜魚,利用鳡魚入窩産卵的習性,空鈎捕紮。鈎子用16号鋼絲制作,鈎高7厘米,寬2厘米,鈎尖長2.5厘米,要十分鋒利。幹線用210D/12×2尼龍股線,支線用210D/8×3尼龍股線,長12~15厘米。兩支線間距10~15厘米。幹線上每隔30~40個鈎子縛一隻浮子。滾鈎放置前,須在水庫上遊庫灣水深0.6~1.2,米的鳡魚産卵場上挖多條寬40~60厘米,深10~15厘米,長随地形而定的橫溝。滾鈎捕鳡魚一般在4~6月的夜間進行,放鈎時,調節滾鈎離水底4~5厘米的合适位置。滾鈎在水流的作用下在溝内不斷翻滾,當鳡魚溯水到産卵場進入溝内時,魚體就會被鋒利的滾鈎尖鈎住,越掙紮,滾鈎鈎住越多,鈎得越深,待其精疲力盡,收鈎取魚。

藥用價值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鱤魚生江湖中,體似鯉而腹平,頭似鲩而口大,頰似鲇而色黃,鱗似鳟而稍細,大者三、四十斤。啖魚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鱤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opichthysbambusa(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春夏用網捕撈,捕殺後,剖腹,除去内髒,洗淨,取肉鮮用。

性味

味甘;性溫、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溫中止嘔。主脾胃虛弱;反胃嘔吐。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注意】瘡疥患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發現記錄

2011年3月19日,長沙的文先生在望城縣天井湖釣上一條98斤重的大鳡魚,身長一米六。廚師王師傅表示,自己從未見過這麼大的魚,光魚頭就有12.8斤。由于魚身太大,肉會比較老,腌制或做成熏魚才比較好吃,而魚頭則相對鮮美。

2013年3月11日,在廣西柳州市濱江西路的河堤上,市民李毅堅在柳江裡釣起一條長約1.3米、重約30公斤的大鳡魚。這條大魚當場被人以1600元的價格買走。

上一篇:蒼蠅粉

下一篇:青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