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

輻鳍魚綱動物
鳜(學名:Siniperca chuatsi)是鮨科、鳜屬的魚類。體高,側扁,眼後背部顯著隆起。頭中大。吻尖突,吻長大于眼徑。眼中大,略大于眼間隔。口大,端位,斜裂。具一輔上颌骨。上颌骨後端伸達或伸越眼後緣下方,下颌突出。兩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絨毛狀齒群,兩颌前部數齒擴大或犬齒。前鰓蓋骨後緣有細鋸齒,下角及下緣各具2小棘。鰓蓋後緣有2扁棘。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鰓耙棒狀,上有細齒。頭、體被小圓鱗,吻部和眼間無鱗。側線完全,伸達尾鳍基。背鳍連續,始于胸鳍基上方,鳍棘部為鳍條部基底長2.1~2.3倍。臀鳍始于背鳍最後鳍條下方。腹鳍胸位,始于胸鳍基下方。胸鳍和尾鳍圓形。體背側棕黃色,腹面白色。體具許多不規則褐色斑塊和斑點。自吻端經眼至背鳍第至第三鳍棘基底有1條黑褐色斜紋,在第六至第八鳍棘下方有1條垂直寬紋。背側背鳍基底有4~5個斑塊。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色點斑。胸鳍和腹鳍淺色。[1]鳜屬于完全淡水生活的魚類,喜歡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庫等水草茂盛較潔淨的水體中,白天一般潛伏于水底,夜間四處活動覓食。為肉食性魚類,性兇猛終生以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為食。分布于中國、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在中國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國各水系。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Sinipercachuatsi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亞門:
  • 綱:輻鳍魚綱Actinopterygii
  • 亞綱:
  • 目:鲈形目Perciformes
  • 亞目:鲈亞目Percoidei
  • 科:真鲈科Percichthyidae
  • 亞科:
  • 族:
  • 屬:鳜屬Siniperca
  • 亞屬:
  • 種:鳜魚S.chuatsi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中文學名:鳜

形态特征

背鳍Ⅻ-13~15;臀鳍Ⅲ-9~11;胸鳍15~16;腹鳍Ⅰ-5。側線鱗120~140。鰓耙7~8。幽門盲囊142~420。  

體長為體高2.2~3.1倍,為頭長2.3~3.0倍。頭長為吻長3.2~3.7倍,為眼徑5.7~7.1倍,為眼間隔6.6~7.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0~~1.2倍。  

體高,側扁,眼後背部顯著隆起。頭中大。吻尖突,吻長大于眼徑。眼中大,略大于眼間隔。口大,端位,斜裂。具一輔上颌骨。上颌骨後端伸達或伸越眼後緣下方,下颌突出。兩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絨毛狀齒群,兩颌前部數齒擴大或犬齒。前鰓蓋骨後緣有細鋸齒,下角及下緣各具2小棘。鰓蓋後緣有2扁棘。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鰓耙棒狀,上有細齒。  

頭、體被小圓鱗,吻部和眼間無鱗。側線完全,伸達尾鳍基。背鳍連續,始于胸鳍基上方,鳍棘部為鳍條部基底長2.1~2.3倍。臀鳍始于背鳍最後鳍條下方。腹鳍胸位,始于胸鳍基下方。胸鳍和尾鳍圓形。  

體背側棕黃色,腹面白色。體具許多不規則褐色斑塊和斑點。自吻端經眼至背鳍第至第三鳍棘基底有1條黑褐色斜紋,在第六至第八鳍棘下方有1條垂直寬紋。背側背鳍基底有4~5個斑塊。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色點斑。胸鳍和腹鳍淺色。  

雌雄鑒别:鳜的雌雄個體有較明顯的特征,可常年加以鑒别。雌魚下颌前端呈圓弧形,超過上颌不多,在肛門後的白色圓柱狀生殖突上,有生殖和洩尿兩個孔;雄魚下颌前端呈尖角形,超過上颌許多,在肛門後的白色圓柱狀生殖器上,有一個呈圓形的洩殖孔。  

近種區别

該種與在長江河口區内河分布的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近似,後者與該種的區别是從吻部經眼至背鳍前無1條褐色斜帶;頭背緣稍隆起,間鰓蓋骨下緣一般具細齒;鰓耙4(稀為5)。  

生活習性

鳜屬于完全淡水生活的魚類,喜歡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庫等水草茂盛較潔淨的水體中,白天一般潛伏于水底,夜間四處活動覓食。不喜歡作長距離的徊遊和遷移,不喜群居。生活的适宜水溫15~32℃。但也有學者研究表明,10~25℃範圍内,随着溫度的升高,鳜魚的特定生長率随溫度的上升而增大,而在25~35℃之間則無明顯變化,達到水溫35℃時,鳜魚的生長也未見明顯減慢,這與一般的魚類與水溫關系的研究結果,即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内,魚類的攝食率和生長率随水溫的升高而增大,當水溫超過最适水溫時,魚類的攝食率和生長率反而會下降不相一緻,這說明鳜魚的最适生長溫度可能會更廣。  

鳜為肉食性魚類,性兇猛終生以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為食,仔幼魚階段即食其他魚苗,200毫米時主要捕食鳑鲏、似鲚等小型魚類和蝦類,也食蝌蚪和小蛙;250毫米以上時主要攝食鯉、鲫等魚類。冬季停止攝食,春夏秋季捕食旺盛般多在夜間捕食。  

分布範圍

分布于中國、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在中國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國各水系。   

繁殖方式

鳜的繁殖季節,中國長江流域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華南地區為每年4~8月份,黑龍江流域為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自然條件下,鳜魚産卵場通常在有一定流速的湖泊進水處和有風浪拍擊的岸灘,在雨後漲水的夜晚産卵活動最盛。鄱陽湖的鳜魚産卵場分布在湖口與星子之間的沿岸區,産卵場水深1~2米,流速0.6~0.8米/秒,水底沙質,水溫約23℃。産卵前,鳜魚親魚表現出集群的特性,産卵時,性成熟的鳜魚成對地在水面遊動追逐,然後在水體下層分批産卵及排精。  

鳜通常雄魚1~2齡,雌魚2~3齡性成熟,成熟最小型雄魚為190毫米,160克,雌魚為200毫米,160克。鳜的懷卵量與年齡和個體大小有關,一般2~3齡的鳜魚懷卵量,固城湖5.3~32萬粒,洪澤湖5.6~62.1萬粒,洪湖2.8~21.4萬粒,黑龍江5.5~46.9萬粒。成熟雌鳜卵巢以Ⅲ期越冬,一直持續到4月份轉入Ⅳ期。梁子湖的鳜魚,各月平均成熟系數的周年變化是0.8~9.3,在4月和5月份裡,卵巢已發育到Ⅳ期或Ⅳ期末,此時成熟系數最高達12.5。6~7月份是鳜魚産卵盛期,成熟系數顯著下降,約為3.0左右。從8月到11月,鳜處在産卵後的育肥期,卵巢由Ⅵ~Ⅱ期發育到Ⅲ期,其成熟系數為0.9~4.3。黑龍江鳜産卵期間性腺發育的成熟系數,雌魚為3.23~11.2,平均5.58±1.93,産卵後的成熟系數為0.87~2.32,平均1.60;雄魚在産卵期的成熟系數為1.71~2.69,平均為2.12±0.38,繁殖後的成熟系數降為0.71。  

鳜人工繁殖,要選擇好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親魚。因研究者的條件不一樣,選擇親魚的規格和年齡不盡相同,但一般要求雌魚2齡以上,體重1~3千克,雄魚2齡,體重0.75~2千克。用作人工催産的成熟雌魚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輕壓腹部松軟而富有彈性,腹中線下凹,生殖孔松弛,擡高尾部可見卵巢輪廓前移。用挖卵器緩慢插入生殖孔,挖出少許卵粒,用透明液浸泡2~3分鐘後,可清楚地看到白色的卵核。如有的卵核已偏位,則表明性腺發育到Ⅳ期中至Ⅳ期末,此時催産可獲得較高的催産率。成熟的雄魚,生殖孔周圍呈微紅色,輕壓腹部有較濃的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鳜魚受精卵呈淡黃色,圓球形,具弱粘性,直徑1.2~1.4毫米,屬端黃卵,卵内有一個直徑為0.43~0.55毫米的大油球,有的還有數個直徑約為0.1毫米的小油球。卵吸水後膨脹,卵周隙擴大,脹到最大時,卵徑可達1.7~2.3毫米。受精卵比重略大于水,在靜水狀态時下沉,流水中則呈漂浮狀态,卵膜透明,具彈性。  

鳜受精卵的卵裂方式與其它硬骨魚類相似,為盤狀卵裂,胚胎發育過程可劃分6個階段。鄭閩泉等。在水溫20~25.5℃的條件觀察了鳜魚胚胎發育6個階段的主要生物學特征。①受精卵。受精後40分鐘,卵内的原生質向動物極移動、集中,逐漸在卵黃表面形成隆起的胚盤。②卵裂階段。在受精後1小時,在胚盤頂部中央産生一裂痕并逐漸加深形成分裂溝,随着分裂溝向兩側伸展,加深,把胚盤一分為二,形成大小相似的2個分裂球,進入2細胞期;受精後1小時20分鐘,在胚盤兩細胞中央又出現一條與第一條卵裂相垂直的分裂溝,形成4個大小相似的分裂球,進4細胞期;受精後1小時40分鐘,進行第三次卵裂,出現了位于第一次分裂溝兩側并與之平行的兩條分裂溝,将胚盤分裂為8個細胞,共兩排,每排4個,為8細胞期;受精後2小時,完成了第四次卵裂,出現兩條與第二次卵裂平行的分裂溝,分别将每排的4個細胞切割,結果形成16個細胞,呈方形排列;受精後2小時25分鐘,胚盤出現4條與第三次卵裂平行的分裂溝,完成了第五次卵裂,形成32個細胞,此時的細胞大小已不一緻,排列也不整齊;受精後3小時55分鐘,随着卵裂次數增加和卵裂速度加快,胚盤上細胞愈分愈小,呈多層不規劃排列,進入多細胞期。③囊胚期。受精後5小時5分鐘,由于卵裂不斷進行,分裂細胞變得更小,進入囊胚早期,這時許多分裂細胞在原胚盤處堆集成高帽狀突起的囊胚,其高度約為卵徑的1/4;受精後6小時45分鐘,細胞繼續分裂,其界線模糊不清,胚層向下方的植物極方向擴展,使胚層高度下降,僅為卵徑的1/6左右,呈扁平低帽狀覆蓋在卵黃上。④原腸胚階段。受精後8小時45分鐘,胚盤向植物極下包、擴展,當下包達卵徑1/4~1/3左右時,隐約可見胚環,進入原腸早期;受精後11小時,胚層不斷下包、内卷,當下包達卵徑的1/2~3/5時,胚環明顯,胚盾出現,為原腸中期;受精後12小時45分鐘,胚層下包達3/5~3/4,由于細胞内卷、集中、伸展的結果,使胚盾不斷延長而出現胚體的雛形,進入原腸晚期。⑤神經胚階段。受精後14小時30分鐘,胚層下包達卵徑的5/6左右,植物極的卵黃大部分被包圍,僅末端一小部分外露,形成卵黃栓,此時胚盾背部中央出現神經溝,胚盾的前端稍膨大,以後将形成卵泡。受精後15小時40分鐘,卵黃已被全部包圍,胚孔閉全,下包結束,胚體凸起在卵黃球表面,但體節尚未出現。⑥器官形成至孵化階段。受精後17小時10分鐘,在胚體中部附近出現1~2對體節;受精後18小時35分鐘,胚體頭部兩側出膨大的眼囊原基,體節數約4~5對;受精後20小時15分鐘,眼囊清晰可見,體節6~8對;受精後21小時45分鐘,尾芽出現,體節10~12對;受精後23小時50分鐘,眼囊内陷成眼杯,耳囊呈小泡狀,尾芽進一步突出,體節達4~17對;受精後26小時15分鐘,尾部伸長,與卵黃囊遊離,胚體中、後端偶爾出現微弱的肌肉伸縮,嗅囊具雛形,體節18~22對;受精後29小時45分鐘,在耳囊下方卵黃囊與頭部交彙處形成圍心腔,心髒開始微弱搏動,眼囊中出現晶體;受精後32小時30分鐘,尾部扭動次數增多,心率加快,腦部已經分化,整個胚胎可作間歇性地扭動,體節達25對左右;受精後35小時45分鐘,耳囊中有耳石形成,心跳加快,心率達100次/分鐘左右,可見血液流動;受精後38小時30分鐘,居維爾氏管增大,心率達150次/分鐘左右,胚體扭動頻繁;受精後43小時30分鐘,尾部進一步伸長,心率更快,身體血液循環明顯,胚體不斷扭動,開始進入孵化前期,此時胚體的眼、耳、嗅窩等感覺器官陸續形成;受精後48小時,胚體劇烈扭動,卵膜逐漸變薄,彈性減弱,仔魚陸續脫膜孵出,其中多數仔魚是通過強烈的翻滾、扭動,以頭部或身體前半部掙脫卵膜而孵出,也有少數個體是以尾部先破膜而出。  

鳜的出膜魚苗與其它魚苗一樣,要經過三個營養階段:①内源性營養階段(0~3日齡)。剛出膜的鳜魚苗全長3.9~4.0毫米,完全以卵黃為營養,這時期的魚苗具有胸鳍、臀鳍,鳍條開始分化,以臀鳍鳍條分化最為明顯;有上、下颌,且下颌長于上颌,并各有4對小齒。②混合營養階段(3~5日齡)。3日齡的鳜魚苗全長已達4.9~5.0毫米,口裂寬為0.55~0.71毫米,開始開口攝食,既以卵黃為營養,又開始攝取外界營養物質。在形态上,消化道長度占魚苗體長的35~44%,并出現第一彎曲,且有明顯的分化,即食道較粗、管壁較厚,有較大的伸縮性,而腸道則較細長。③外源性營養階段(5日齡以後)。5日齡的鳜魚苗全長已達5.8~6.8毫米,口裂寬為0.77~0.90毫米,卵黃囊中的卵黃已消耗完畢,完全開口攝食,進入外源性營養階段。在形态上與成魚相似,具有完整的形态結構。但在7~8日齡以前,鳜魚苗的口裂寬小于1毫米,對餌料魚苗有很強的選擇性;而當鳜魚苗全長達7毫米以上後,口裂寬已超過1毫米,對餌料魚苗的選擇性降低,能攝食各種常見魚類的魚苗。  

養殖技術

池塘要求

面積不宜過大或過小,過大餌料魚難以滿足,過小水質變化快,難以控制。

條件:選擇背風向陽,沙壤土底質,淤泥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傾斜的池塘。面積(1.5~5)×畝為宜,池深2.0~2.5米,池四周圈挖深30~40厘米的淺溝,以便鳜魚的捕撈。池塘需經幹塘曝曬,放養前10~15天進水10厘米,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左右化水全池潑灑,并配置增氧機。

水質:水源充足,清新,無污染。溶解氧5毫克/L以上,pH值7~8,透明度30厘米以上。  

餌料魚的培育

品種:從鳜的适口性和經濟角度考慮,餌料魚一般選擇鲢、鳙、鲮等品種。

放養密度及放養面積:餌料魚苗的放養密度為50~80萬尾/畝,餌料魚池面積為(5~10)×畝。

培育方法:魚苗放養後,不用立即投飼,待浮遊動物數量減少,魚苗在池塘四周覓食時,開始投喂豆漿或其它飼料。培育後期應對餌料魚規格予以控制,将餌料魚長度控制在鳜魚體長的1/2~1/3之間,一般放養8~10厘米的鳜魚種,餌料魚應控制在3~4厘米。  

鳜魚種放養

前期準備:放養前,先将池水排去一半再灌注新水,以後水位逐步增加到1.5米以上。

放養時間:一般在6月上旬、中旬投放,其品種宜選擇生長速度較快的翹嘴鳜。

放養密度及規格:每畝放規格為3.5~4.5厘米的鳜魚種800~1200尾。投放時連同塑料袋放入水中20分鐘左右緩苗處理,溫差不超過1~2℃,然後将魚苗放入用池水配制的2%~3%食鹽水中浸浴10分鐘左右,具體時間視魚體反應而定,之後連魚帶水放入池中。  

飼養管理

投飼:鳜攝食生長适宜水溫18~30℃,最适水溫23~28℃,在此範圍内随着水溫的升高其攝食量增加,生長速度加快。養殖期間,根據水溫變化采取間隔投喂餌料魚的辦法,前期及後期每7~10天投喂1次,中期(7-9月高溫階段)每5~7天投餌1次,每次投餌量為鳜總體重的8~10%,鳜與餌料魚的尾數之比為1:5~10。

水質管理:鳜喜清新水質,耐低氧能力較差,當水中溶解氧低于3毫克/L時表現為不适應,降至2.3毫克/L以下會出現浮頭,甚至死魚,因此,加強水質管理特别重要。在鳜放養前,先将池水排去一半,再注入新水,然後放入鳜苗。每7~10天加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為30~40厘米,逐步加深池水至1.5米以上。7-9月高溫季節,每3~5天更換1次池水,保持池水透明度30~40厘米,小于30厘米時,應更換池水1/4-1/3。保持循環水狀态更好,保證水中溶解氧在4~5毫克/升以上。6-9月,每隔10天左右潑灑1次生石灰,用量為15千克/畝,調節池水pH值7.0~8.5之間。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水質情況,靈活掌握增氧機開機時間和次數,悶熱或有雷陣雨時及時開機增氧。同時,加強巡塘,發現鳜有吐出餌料魚現象,立即開機增氧和加注新水。  

常見病防治

在運輸、捕撈過程中,須細心操作,避免擦傷魚體,感染疾病。對餌料魚要嚴格把關,不得投喂患病的餌料魚。餌料魚投喂前用食鹽等藥液藥浴。鳜常見病有細菌性爛鰓病、寄生蟲病等。

細菌性爛鰓病:采用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藥物兌水全池潑灑治療。

寄生蟲病:病原體主要有車輪蟲、斜管蟲、鐵錨蟲、指環蟲等,主要寄生于鳜體表、鳍部和鰓部。病魚體質清瘦,體色發黑,不肯進食,寄生部位組織紅腫發炎,繼而組織壞死。可用“速效滅蟲靈”等藥物治療,禁用敵百蟲治療。

出血病:該病常由餌料魚帶入。鳜吞食患細菌性疾病的餌料魚後,常出現體表發炎、充血,肝髒及腎髒帶菌,腹腔積水等症狀。采用内服和外用結合的方法治療,效果較好。内服用“出血立停”等藥物制成藥餌投喂,連用5天為一個療程。一般要求在傍晚投喂,因為鳜在傍晚捕食最多,餌料魚吞食藥餌後剛好被鳜魚吞食;外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藥物對水體、漁具等進行消毒。  

保護現狀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20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鳜肉質細嫩,味鮮美,刺少肉多,營養豐富,早在唐代有詩人張志和盛贊鳜的詩句“桃花流水鳜魚肥”,佐證了曆來為人們所青睐。也深受現代消費者歡迎,是上等淡水食用魚類之一。同時,鳜肉性平、味甘,有補氣血、益脾胃之功能。因此,鳜具有重要經濟價值。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17 千卡

蛋白質

19.9 g

脂肪

4.2 g

膽固醇

124 mg

飽和脂肪酸

0.9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7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1.2 g

69 mg

32 mg

217 mg

295 mg

63 mg

0.03 mg

1 mg

0.1 mg

1.07 mg

26.5 μg

維生素A

12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2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7 mg

煙酸(煙酰胺)

5.9 mg

維生素E

0.87 mg

相關報道

2021年,寶應鳜魚成為揚州市地理标志商标。  

上一篇:花枝亂顫

下一篇:多情總被無情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