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

哺乳綱動物
鲸類起源于陸生祖先,進化為完全适應于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動物,即使在休息或生殖時也不需來到岸上。在形态學上,鲸類是所有哺乳動物中,可能蝙蝠類除外,分化最大的一類。所有鲸類均具相似的身體構造:流線形的紡錘狀身體;扁平的槳狀前鳍肢;套疊的頭骨;呼吸孔在頭部背面,而不是在頭部前方;很發達的體脂層;睾丸在腹腔内;新形成的無骨骼的尾葉和背鳍或背脊(少數種背鳍或背脊消失);妨礙水中運動的後肢、耳廓和毛消失。鲸類的外形雖與魚類有一些相似,但其内部構造提示它們起源于陸生哺乳動物。在其鳍肢内有退化了的相當于其他哺乳動物的手和臂的全部或大多數骨骼;具有腰帶的殘餘,個别種有後肢的痕迹;在胚胎發育的一定時期有毛,有些種的吻部終生具毛。其他内部器官多與陸生哺乳動物十分相似,不同的主要是鲸類的胃多室,各級支氣管至終末支氣管均由軟骨支持。[1]
    中文名:鲸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哺乳動物綱 亞綱: 目:鲸目 亞目:須鲸亞目、齒鲸亞目、古鲸亞目(已滅絕) 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在:南極、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概述

鲸是一種哺乳動物,胎生,體型是世界上存在的動物中最大的,鲸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對水的依賴程度很大,以緻它們一旦離開了水便無法生活,鲸形狀像魚,鼻孔在頭的上部,用肺呼吸。體長可達三十米,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肉可食,脂肪可以做油俗稱“鲸油”。

鲸為适應水中生活,減少阻力,它們的後肢消失,前肢變成劃水的漿闆。身體成為流線型,酷似魚。因而它們的潛水能力很強,小型齒鲸可潛至100-300米的水深處,停留4-5分鐘,長須鲸可在水下300-500米處呆上1小時,最大的齒鲸--抹香鲸能潛至千米以下,并在水中持續2小時之久。1955年發現在厄瓜多爾附近海中一頭被海底電纜纏死的抹香鲸,其潛水深度達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裡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處,發現被電纜纏繞而窒死的抹香鲸,這是迄今為止哺乳動物潛水最深的記錄。

物種起源

“鲸”這個漢字的造法明白地表示,古人認為鲸是一種大魚,“鲸魚”一詞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不能責怪造字者缺乏生物學常識,因為包括鲸、海豚和鼠海豚(體型較小的海豚)在内的鲸類動物(CETACEANS)實在是同魚太像了:長長的身體呈流線型,尾巴的形狀像葉片,後肢退化縮小到沒有、隻在身體内部還能尋到一點殘迹,這些特征無一不是适于水中生活的。

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大約與恐龍差不多同時登上進化的舞台,在巨大爬行動物橫行的年代裡生活得不甚得意,直到一場大滅絕事件——通常認為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上地球——毀滅了恐龍家族,才因禍得福地興盛起來。 在5000至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所有的哺乳動物都生活在陸地上,現代鲸類動物的祖先憑借四肢在大地上生活,于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開始回歸河流和海洋,在不足800萬年的時間裡,體型和生活習性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1世紀初,美國科學家在巴基斯坦發現了兩種生活在約50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這兩種動物看起來有點像狗,體型分别隻有狼和狐狸那麼大。

這些發現特别是巴基斯坦古鲸(PAKICETIDAE)已經足夠讓科學家激動,因為它們是陸生哺乳動物與現代鲸類動物之間的過渡型,再次為進化論提供了優美的證據。不過,這些過渡型化石更加偏向于鲸那一邊,要麼能夠水陸兩栖,要麼完全适應海洋生活。有兩個重要的問題未能解答:鲸類動物的陸地祖先——那些隻會奔跑不會遊泳的最原始的鲸類動物,是什麼樣子?

科學家緻力于更詳細地鲸類動物的進化曆程,不同專業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根據化石的牙齒和耳朵特征,古生物學家傾向于認為,鲸與一種生活在第三紀、現已滅絕的有蹄動物MESONYCHIANS血緣最相近。研究現存動物DNA特征的分子生物學家則比較偏愛河馬,認為這種現代偶蹄動物才是鲸最近的親戚。

9 月20日,THEWISSEN在英國《他的小組新發現了兩種巴基斯坦古鲸化石,它們完全是陸生的。就在第二天,GINGERICH 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另兩種也是在巴基斯坦挖出來的古鲸化石,長着發育良好的肢,可以水陸兩栖兩人的新發現都表明,牛、河馬、豬、駱駝和長頸鹿等偶蹄動物與鲸有着密切的親緣關系。對GINGERICH來說,提出這個觀點也許稍微多費了一點功夫, 因為他原先主張MESONYCHIANS是鲸的近親。

但是由于鲸缺乏化石的證據,究竟哪類哺乳動物是鲸的祖先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在巴基斯坦新發現的這兩種化石的解剖形态表明,這兩種動物生活在陸地上,有肉食動物的牙齒,長得像狗,但并不屬于犬科動物。它們的尾巴比狗更長,嘴巴更兇猛,眼睛比較小,被命名為“巴基獸”,他們是鲸的祖先。

它們的耳朵部位有幾塊奇特的骨頭,其形狀與鲸類動物相同部位獨有的骨頭非常相像。化石顯示,他的内耳還不能完全适應深水處的壓力,所以他可能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或陸地上。

在數萬甚至數億年前,鲸的祖先和牛羊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後來環境發生了變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靠近淺海的地方。又經過了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慢慢的習慣了海洋生活,學會狗刨式的遊泳方式。又過了很久很久,巴基獸的前肢和尾巴漸漸變成了鳍,後肢完全退化了,整個身子成了魚的樣子,完全的适應了海洋的生活。

形态特征

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有的鲸身體很大,最大的體長可達30米。鲸的體形像魚,呈梭形。頭部大,眼小,耳殼完全退化。頸部不明顯。前肢呈鳍狀,後肢完全退化;多數種類背上有鳍;尾呈水平鳍狀,是主要的運動器官。有齒或無齒。鼻孔一或二個,開在頭頂。成體全身無毛(有許多種類隻在嘴邊尚保存一些毛)。皮膚下有一層厚的脂肪,可以保溫和減小身體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氣後即潛入水中,可以潛泳10~45分鐘。一般以浮遊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胎生,通常每胎産一仔,以乳汁哺育幼鲸。但許多人分其為魚類,事實上它們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

生理特征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其種類分為兩類,須鲸類,無齒,有鲸須,鼻孔兩個,像長須鲸,藍鲸、座頭鲸、灰鲸等;齒鲸類,有齒,無鲸須,鼻孔一個,像抹香鲸、獨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絕大部分氧氣和大氣中60%的氧氣是浮遊植物制造的。須鲸卻能滅浮遊植物的勁敵——浮遊動物。另外,齒鲸也有助于保持魚類的生态平衡。齒鲸的食物就是以魚為食的大型軟體動物。因此世界上沒有鲸,人類就要滅亡。由于人類的捕殺,目前全世界13種鲸中已有至少5種瀕臨滅絕。為保護鲸類,國際捕鲸委員會自1986年起禁止商業捕鲸活動,但1987年這一禁令出現松動,允許“以研究為目的”的限量捕鲸活動。盡管遭廣泛反對,有一些國家每年仍以科學研究為名大量捕殺鲸類。

鲸的群體

把鲸類分為兩群:

齒鲸類:有齒的海洋巨獸,如:抹香鲸、逆戟鲸(又名虎鲸、殺人鲸),它們的齒非常鋒利。

須鲸類:有胡須的鲸。事實上這些胡須是長在嘴内的折角形齒片,用于過濾水和捕捉鲸所食用的蝦和其它小動物,這些齒片就代替了牙齒。

鲸是胎生哺乳動物,不是魚。小鲸要吃一年的母乳才能發育成熟。魚類則是卵生的脊椎動物。親魚一般沒有照顧小魚的習性。鲸的“鳍”其實是由四肢演化來的。而魚類則不是。鲸用肺呼吸;魚用鰓呼吸。鲸是恒溫動物;而魚是變溫動物。不能用是否有魚鱗來區别鲸和魚。因為很多魚類也是沒有魚鱗的。

主要種類

鲸的種類:就整個海獸類而言,以鲸的種類為最多,數量也最可觀。鲸總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口中沒有牙齒,隻有須的,叫作須鲸;另一類是口中無須而一直保留牙齒的,叫作齒鲸。

1、須鲸

須鲸的種類雖少,但它們身體巨大,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捕捉對象,其中有身體巨大、無與倫比的藍鲸,有行動緩慢、頭大體胖的露脊鲸,有喜遊近岸、體短臂長、動作滑稽的座頭鲸,還有體小吻尖的小須鲸,等等。齒鲸的種類較多,除抹香鲸外,其餘身體一般都較小,如兇猛無比的虎鲸和齒鲸。盡管鲸的身體有長短粗細的差别,但一律呈流線型,樣子都像魚,所以人們多稱它為鲸魚。不過,鲸卻是獸類。它也像人一樣,不斷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有時我們在海面上可以見到鲸呼氣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色霧柱,有的高達十餘米,狀如噴泉,十分壯觀。

2、虎鲸

虎鲸形态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體大小、鳍肢大小和背鳍高度有明顯的性二型。雌性最大體長達7.70 m,雄性體長達9 m。1頭體長6.70 m的雌性重3.8 t,而1頭體長6.75 m的雄性重5.5 t。雄性成體的背鳍直立,高可達1.0~1.8 m,雌性的背鳍明顯地鐮刀形,高不及0.7 m。頭部略帶圓,具有不明顯的喙。橢圓形的鳍肢位于體全長的前1/4處。雄性的鳍肢長可達體全長的20%,雌性的達11%~13%。尾葉寬可超過體全長的1/5。體背面黑色,在背鳍後方有1個淺灰色的鞍斑。下颌及從下颌前端到尿殖區的體腹面白色。有1個白色的葉狀斑從尿殖區向上伸到背鳍後的體側。尾葉的腹面白色或淺灰色,可能具黑色邊緣。在每側眼的後上方各有1個白色橢圓形斑。鞍斑在年幼時不明顯,性成熟後更顯著。n成體頭骨的髁基長可達1000 mm。在眶前凹前方過兩前颌骨的寬小于吻突寬。兩翼骨遠隔開。颞窩大。下颌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颌每側都有10~12枚齒,其橫切面呈橢圓形,齒尖向内和向後。在一些較老的個體,齒常被磨蝕或潰爛損壞。

3、僞虎鲸

僞虎鲸形态 體大,雄成體的體長可達6.1 m,雌成體可達5.06 m。大的雄性重可達2000 kg。體細長,頭相對較小,無喙。額圓而前突,雄性的額比雌性更向前突出。背鳍高而呈鐮刀形,位于約近體長之半處。鳍肢位于體前1/6處。在鳍肢前緣近中央有1個寬的隆起。體黑色或暗藍灰色,胸部有1個不明顯的淺灰色斑,有時頭部兩側有淺色斑。最大顱基長638 mm。頭骨厚實,吻突短而寬;在眶前凹前的前颌骨寬大于該處吻突寬之半;鱗骨顴突間的頭骨最大寬約為顱基長的60%。上、下颌分别具有7~11對和8~12對大型圓錐形齒,齒的橫切面呈圓形。

喜群居,同伴間眷戀性很強,很少單獨活動。主要以烏賊類為食,也吃帶魚、小鲨魚、鲐魚、黑鲷、鲈魚和竹莢魚等魚類。遊泳的速度較慢,不喜躍出水面。可全年繁殖,一胎産一子,哺乳期10個月至12個月,2年至3年一胎。分布于除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海洋,在中國見于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經常被水族館飼養訓化作觀賞動物。瀕危等級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4、座頭鲸

座頭鲸别名:大翅鲸、駝背鲸、鋸臂鲸。成體體長12~15 m,雌性較雄性略大,最大記錄雌性18 m,體重25~35噸。背鳍較小,鳍肢長約為體長的1/3,為鲸類中長“腳”者;鳍肢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突起;尾鳍寬大,外緣呈不規則鉗齒狀;臉面褶溝較少,約14~35條;背部黑色,有斑紋;鳍肢上方白色,尾鳍腹面白色,邊緣黑色。口大,進食時上下颌間的特殊韌帶可使口張開至90度。鲸須每側270~400片,須闆和須毛皆黑灰色。多成對活動,性情溫順;每年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洄遊。主食小甲殼類和小型魚類。冬季繁殖,雌獸每2年生育1次,孕期約10個月,每胎産1仔;壽命為60~70年。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及世界其它各海洋。在我國黃海,東海,福建,南海,廣東,海南,台灣也有分布。

生活習性

1、吃食

南大洋的鲸主要以磷蝦為食,也吞食一些桡足類等甲殼類浮遊動物。濾食性須鲸,從亞熱帶和溫帶遷促到南極,在南極水域飽食美餐,尋偶交配。在此期間,有些種群能積累全身脂肪量的50%。須鲸在亞熱帶很少吃東西,在南極積累的脂肪用來提供它一年中其他時間所需要的能量。齒鲸類的襪香鲸是以食烏賊和魚類為主。鲸的胃口很大,一頭藍鲸一天能吃8~10噸磷蝦。藍鲸口腔的容積達5立方米,張口時大量的磷蝦和海水一起湧進,閉口時,把海水從唇須縫中擠出,濾出的磷蝦一口吞下。

2、呼吸

“噴泉式”呼吸方式,是鲸特有的生活習性。鲸在水下生活期間,緊閉鼻孔,露出水面呼吸時,鼻孔張開,憑借肺部的壓力和肌肉的收縮,噴出一股白花花的水柱,并伴随一陣汽笛般的叫聲。所以噴水柱的高度和形狀是鑒别不同鲸種的标志。據此,有經驗的捕鲸者,可以迅速地判斷鲸的種類及其大小和距離的遠近。如藍鲸的噴水柱垂直向上,強勁有力,上粗下細,頂部松散,如同禮花,射程高達10米以上。其他須鲸類噴水柱的高度一般為8~10米。抹香鲸的噴水柱向左前方偏轉,噴射力弱,粗短而松散,高度僅3~4米。

3、繁殖

鲸很多是在南極之外繁殖,一般每年一次,每胎産一仔。懷孕期一般為9~12個月,藍鲸為12個月,抹香鲸的懷孕期長達16個月。仔鲸的生長速度很快。胎内發育

4、睡眠

多數鲸類成群的習性不很顯著,唯獨抹香鲸有組織小家庭的習慣,其成員往往是雌鲸、幼仔和雄鲸各一頭,但其周圍也常有成年的雄鲸伴随,伺機而動,争奪妻妾。抹香鲸往往是一夫多妻。

分布情況

遷徒生活是鲸的共同習性,像魚類的回遊,候鳥的遷徙一樣,不過時間、季節和地點各不相同罷了。遷徙是鲸的一種本能,也是生存所迫。

鲸在世界性分布,以南極海域效量為最多,主要是水溫5~20℃的溫帶和寒帶冷水域,有少數鲸曾來遊于黃海和台灣海域。藍鲸是最重要經濟種之一,脂肪量多。國際上規定用藍鲸産油量作換算單位,即1藍鲸=2長須鲸=2.5座頭鲸=6大須鲸。從現代捕鲸開始的年代起,就對藍鲸競相濫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殺藍鲸近3萬頭。1966年國際捕鲸委員會宣布藍鲸為禁捕的保護對象。未開發前藍鲸至少有20多萬頭,現在估計最多有13000頭。根據國際捕鲸委員會1989年發表的統計報告說,藍鲸現在隻有200~453頭幸存者。這是根據在南半球經過8年的調查得出的,已經瀕臨滅絕。

禁止捕鲸以來,全球鲸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大概3000-4000頭。南大洋鲸種群的數量在750-1200頭之間,該種群遷移的方式還沒良好理解。在北大西洋生活着兩個鲸種群。第一個位于格陵蘭,紐芬蘭,新斯科舍和聖勞倫斯灣。估計有500頭左右。第二個更靠東,藍鲸還出現在更遠的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科學家不清楚這些鲸在哪裡過冬。整個北大西洋的種群數量在600-1500之間。人類對藍鲸種群的恢複造成威脅,多氯聯二苯化學品會在藍鲸血液内聚集,導緻藍鲸中毒和夭折,同時日益增加的海洋運輸造成的噪音,掩蓋了藍鲸的聲音,導緻藍鲸很難找到配偶。

捕食方法

根據種類,鲸有兩種不同的捕食方法。

1、脫脂式:如白鲸,在慢慢遊動的過程中過濾浮遊生物,嘴半開,水從連合處流入。

2、吞食式:當這種鲸靠近海底一大攤的蝦時,就張大嘴吞食大量的水,裝進可以伸長的、折疊的肚子。當嘴閉合時,鲸舌就卷食那些鲸齒片過濾的水。如藍鲸一次可以吞食25000公升的水。

每年一些鲸都會離開食物豐富的極地海洋去尋找更加溫暖的海域以便生育後代。它們在非常确定的時期内,經過幾個月的時間,行程數千公裡。每個冬天,許多遊客航行萬裡,就是為了在夏威夷海和墨西哥灣能遇到它們。對抹香鲸而言,雄性則不能遷徙,因為在繁殖海域區不能找到足夠的槍烏賊這種食物。

保護措施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08年8月日說,自20世紀80年代禁止捕鲸以來,包括座頭鲸、小須鲸、南露脊鲸等在内的鲸類數量顯著回升。在新發布的紅色名錄中,座頭鲸已經從“易危”降級至“略需關注”,生活在南半球的南露脊鲸和常見的小須鲸也從“略需關注”降級至“低危”。

專家們同時指出,那些數量本來就稀少的鲸類仍然處于危險境地。藍鲸、長須鲸、塞鲸等仍屬“瀕臨滅絕”種類。南極小須鲸在紅色名錄中則被列為“數據不足”類,意為人類對這種鲸了解甚少,無法估算出種群的數量。

保護聯盟在一份聲明中說,總體而言,在所有大約80種鲸中,大約四分之一的種類仍面臨生存危險,其中九種“瀕臨滅絕”或“嚴重瀕臨滅絕”。

人類曾大量捕鲸,獲取它們的油、肉和骨頭,導緻鲸類數量急劇減少。1986年,全球開始禁捕鲸類。日本、挪威和冰島如今還在捕殺小須鲸等種類的鲸類。排除人類捕殺因素,鲸類生存還會受到船舶航行、海洋捕撈、生存環境退化以及噪音等因素影響。

鲸的祖先

21世紀初,科學家在巴基斯坦發現了兩種生活在約50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這兩種動物看起來有點像狗,體型分别隻有狼和狐狸那麼大,但科學家認為它卻是地球上最龐大的動物——鲸的祖先。

在5000~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早期,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因此,現代的鲸、等水生哺乳動物必然是由某些陸生哺乳動物進化來的。但是由于缺乏化石證據,究竟哪類哺乳動物是鲸的祖先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在巴基斯坦新發現的這兩種化石的解剖形态表明,這兩種動物生活在陸地上,有肉食的牙齒,長得有點像狗,但并不屬于犬科動物。它們的尾巴比狗更長,嘴更兇猛,眼睛也比較小。它們的耳朵部位有幾塊奇特的骨頭,其形狀與鲸類動物相同部位獨有的骨頭非常相像。

我們都知道,陸地動物大多起源于海洋。然而,也有一些海洋動物起源于陸地,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鲸。鲸是海洋中的哺乳動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鲸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它們曾經有4條腿。這是美國古生物學家馬克·尤恩根據化石研究得出的結論。

尤恩指出,鲸類的遠古祖先曾經也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它們像鳄魚一樣依靠四肢爬行。之後,它們逐漸開始了一半陸生、一半水生的兩栖生活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變化,鲸的祖先的身體形态也逐漸發生了适應水中生活的變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狀也變得與魚類非常相似。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對鲸類演化的中間階段卻了解得并不太多,尤其是它們尾鳍的形成時間和四肢的變化過程。

尤恩的研究對象是一種名為喬治亞鲸的古老鲸類化石。這種鲸主要生活在大約4000萬年前的墨西哥灣沿岸,其身體的長度可以達到約3.7米,主要依靠鋒利的牙齒來捕食烏賊和魚類。尤恩發現,喬治亞鲸并沒有尾鳍,相反,它們身體的後部結構倒很像是現在的鳄魚,長有一對非常發達的後腿。正是這兩條後肢扮演着發動機的角色,可以讓喬治亞鲸在陸地上和水下都能迅速地遊動。

喬治亞鲸和河馬擁有共同的祖先,早期的喬治亞鲸長有像河馬那樣的腳蹄。随着喬治亞鲸在水中的活動時間越來越長,它們的腳逐漸演變出像鴨子那樣的腳蹼。鲸的祖先為何會放棄陸地并轉向海洋生活?尤恩推測,海洋中食物豐盛,而猛獸又少,比較适合相對溫和的大型動物生存,這或許是導緻鲸的祖先選擇海洋的主要原因。

用途

鲸魚渾身是寶,用途多爾廣泛。鲸須可以用來制作毛刷,肉可以吃,精油可以用來制作香水等多種用途。鲸魚用途廣泛,日本,澳大利亞等領海國家曾一度大量捕殺鲸魚,使得鲸魚在全球數量巨減。

“自殺”之謎

2009年1月23日,成群擱淺的抹香鲸被困在沙灘上,救援人員希望海潮來臨時能将它們推入海中。45頭抹香鲸在澳大利亞一處偏遠海灘擱淺,雖經救援人員全力搶救,至2014年至少有38頭鲸魚死亡。

噴水保持鲸魚皮膚濕潤

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稱,這些抹香鲸于周四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西北部的珀金斯島一處沙灘擱淺。該組織發現這群鲸魚的時候,其中的38頭已經死亡,隻有七頭仍然存活。

塔斯馬尼亞州公園與野生動物服務處發言人利茲·烏倫說,周五早些時候,由六個人組成的野生動物保護隊已經到達鲸魚擱淺現場。

由于抹香鲸體格巨大,救援人員很難将他們推入海中,隻有等待海水漲潮到來之時,利用海水浮力将它們推入大海。因此他們首先向這些鲸魚身上噴水,以使鲸魚皮膚保持濕潤,防止更多鲸魚因皮膚幹燥而死亡。

“下一次挽救這些鲸魚的嘗試将在晚些時候海潮到來時展開,”烏倫說。不過,她并沒有說明下次海潮會什麼時候到來。

先前曾有報道說,此次共有50頭抹香鲸受困,不過烏倫修正了這一說法,她說,受困的鲸魚數量為45頭。

烏倫告訴媒體,在七頭仍然存活的鲸魚中,有幾頭尚是幼鲸。

集體擱淺原因仍是謎

至于鲸魚為什麼會大規模集體擱淺,如今并沒有明确說法。不過烏倫說,複雜的海水狀況以及大陸與島嶼之間海洋通道變窄,可能是造成這次鲸群擱淺的部分原因。

據報道,在塔斯馬尼亞海域是鲸魚來往南極海域的必經之路,而這一海域也經常發生周期性的鲸魚擱淺事件。

2008年11月,150頭領航鲸在塔斯馬尼亞擱淺,雖經救援人員全力搶救仍沒能使它們重回大海。就在一周多以前,60頭領航鲸再次在這一區域擱淺,救援人員隻救活了其中的11頭。

上一篇:藍山咖啡

下一篇:荨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