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

高思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下轄村
高思村,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這裡原本是一個鎮,後與藍坊鎮合并,改為高思村。蕉嶺是“長壽之鄉”,而高思,則享有“蕉嶺長壽村”之美譽。[1]這裡是蕉嶺縣的世外桃源,民風純樸,村民們大部分以種沙田柚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離縣城有四十分鐘的車程購物不便,這裡的村民還保留有傳統的“圩日”。即”圩日“這天,村民們不約而同去趕集,在市集等價互換貨物或用錢币交易貨物,換取油鹽醬醋茶。圩日是“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其中“十三、二十三,是”轉角圩“。僑居國信譽卓着的實業家和慈善家湯錫林先生,他的祖籍就是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高思村。
  • 中文名:高思小學
  • 外文名:gaosi
  • 别名:
  • 簡稱:高思
  • 校訓:高思十二聯樓
  • 創辦時間:2009年
  • 類别:九年義務教育
  • 現任校長:不詳
  • 知名校友:湯錫林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高思村
  • 主要院系:暫無
  • 主要獎項:少先隊員

代表人物

湯錫林先生斥資100多萬元興建從蕉嶺高思至梅州市梅縣區嵩山連接梅松國道的高(思)嵩(山)公路和高思至梅縣區隆文的公路,年年獎勵高思公路道班的職工。

捐資100多萬元鋪設高思村内的高思至載樓至大光、高思至高峰、至高南、高思至僑興中學的13條共19.1公裡的鄉村水泥鄉道。

為興福浒竹村、平遠縣仁居鎮麻樓山村捐款築路,解決行路難的問題;又為高南、高峰捐款鋪設自來水管道,使高思村達到吃用自來水,綠化美化村莊,改變村容村貌,并捐資建設無害化廁所。

代表建築

粵東客家地區蕉嶺清代建築群進士第“十二樓”。在粵東客家地區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高思村,完好保存着一處清代建築群,其由12座清代客家古民居組成,被稱為進士第“十二樓”。

進士第“十二樓”“樓樓”風格不一,各具特色,充分地展示了舊時客家人崇文尚武、耕讀漁樵的風貌,蘊藏着客家人的勤勞與智慧。

2013年11月17日,曾有記者慕名前往高思村,探訪進士第“十二樓”。

進士第“十二樓”位于藍坊鎮高思村中赤嶺背。走進村中,遠遠就可見連片的古民居,黑瓦白牆,古香古色。

據高思村老人、學者湯國雲介紹,這“十二樓”依次為敬銘堂、笃敬樓、創修樓、銘心樓、迪光樓、聯新居、深造之舍、笃慶樓、裕榕樓、添慶樓、缵緒堂、惕承居。

在這12座古民居中,最有特色當屬進士第“聯新居”。“聯新居”始建于清鹹豐八年,為當時高思村的進士湯用巨所建造。其由堂屋、橫屋、後花園、門坪,以及門前半月形水塘組成,一共有60間房,是典型“兩堂三橫一後花園”客家圍龍屋。

“湯用巨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幼讀蒙館,熟讀群書,精通經史,26歲中進士,後受鹹豐皇帝面诏,欽加翰林院待诏,诰授奉政大夫。”湯國雲說。

緊靠“聯新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的迪光樓也很有特色。迪光樓為三堂二橫圍龍屋,因家族中衆多後裔僑居海外,也被稱為“華僑之家”。

走進迪光樓大門,一扇金粉雕花屏風格外引人注目,因年代久遠,屏風已褪去了昔日的色澤,但上面圖案依然清晰可見,龍鳳呈祥、梅花、玉如意等雕花栩栩如生。

“雕花屏風是梅州客家地區古建築的傳統特色,既是為了房屋藏風聚氣,又表達了美好的祈願。”湯國雲說。

在進士第“十二樓”中,笃敬樓的建築規模最大,其始建于清道光20年即1840年,一共有10廳9井120間屋。近幾十年來,笃敬樓走出了近50位大學生而被譽為“大學生之家”。

除笃敬樓外,裕榕樓的建築規模也比較大的。記者探訪時,巧遇居住在裕榕樓的黃香招老人,她今年已經105歲。雖然年事已高,但黃香招老人精神矍铄,生活完全能自理。

“蕉嶺是中國長壽之鄉,而高思村則是長壽之鄉的鄉中鄉,目前,僅進士第‘十二樓’就有兩位百歲老人,除105歲的黃香招老人外,還有居住在缵緒堂103歲老人李賢娣。”湯國雲說。

無論是聯新居,還是笃敬樓,以及裕榕樓、惕承居等其他古民居,這12座清代客家古民居,展示的是客家建築的獨特韻味,與客家人的辛勤與智慧。目前,進士第“十二樓”中的聯新居、笃敬樓已被列入梅州客家民居保護名錄,高思村也被列為中國傳統古村落。

特産紅菇

紅姑是真菌類,營養價值極高,它主要産于多山的地方。因為它不像蘑菇、木耳之類可以人工種,所以它非常的珍貴。

紅姑生長周期很短,一般在半夜至黎明的紅姑最為珍貴。過了黎明摘采的紅姑口感和營養價值都會大大降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