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内濕熱

體内濕熱

内科疾病
體内濕熱,分外濕和内濕兩種。内濕是一種病理産物,常因髒腑正常功能失調所緻。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居住環境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人都可能受到濕熱的侵襲,濕氣侵襲到上焦,就會出現有痰難咳或早起痰多的情況。濕屬陰,熱屬陽,陰陽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寒熱并存,就會出現濕熱體質。就是體内濕熱。金銀花對體内濕熱症狀有很大療效。女性多發表現在白帶異常。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無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醫學名:體内濕熱 所屬科室:内科 發病部位:全身 主要病因:體質因素、飲食不當 是否進入醫保:是

症狀

1、肌膚油膩長痘

當體内有濕熱時,症狀會表現為面紅耳赤,特别是晚上,有些病人長粉刺、面部油膩,即使剛洗完臉,再過一兩個小時後,還是會有厚厚的一層油,頭發還很容易弄髒。

2、食欲下降

濕熱症在不同的部位會有不同的症狀,假如腸胃濕熱的症狀主要是腹部脹滿、食欲下降、舌紅苔黃、小便顔色發黃、大便也不暢,還會出現全身乏力,還有少數病人早上起來時會出現口臭。

3、小腹墜痛

出現發熱時,會出現小腹墜痛及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n

身體濕熱的病人要及時治療,隻要出現上面提到的這些症狀,就是濕熱,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緻病情加重,後果會嚴重,甚至會影響到身體的各個器官。所以治療時要根據自己濕熱的部位再合理的選擇,在治療的過程中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平時要多吃一些綠豆湯,還要用金銀花代茶多喝些這樣的飲料,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可以減輕病情。

成因

1、感受外邪:主要是感受濕熱之邪。江南、廣東、福建等地氣候潮濕悶熱,日久濕熱邪氣堆積體内。

2、飲食不節:過食肉類、甜品、奶茶等肥甘厚膩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導緻脾運化功能障礙,胃熱熾盛,脾運化能力減弱,濕氣内生,與胃熱結合産生濕熱。

3、脾胃失健:濕邪内生,郁而化熱。脾主運化,是水濕運轉的樞紐,由于各種原因傷及脾胃,均可導緻其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内停。濕阻日久化熱,而成濕熱之證。n

4、情志因素: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洩功能,肝的正常疏洩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肝失疏洩則不能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濕,濕郁化熱,濕熱乃成。

種類

治療濕熱一證,雖多守濕去熱孤之基本法,但在臨床上有效或少效。

這是許多醫者不注重濕熱證的病機演化,忽略了該病證的辯證分型。濕熱證大緻可分為濕重熱輕、熱重濕輕、濕熱并重等證型。證型不同,立方選藥顯然有别。下面筆者滋将濕熱證的三個證型的治則治法分述如下:

濕重熱輕

證候:無身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肢困,胸悶脘痞,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惡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

病機:住處卑濕,水中作勞,汗出當風,濕衣裹身,濕邪客體;肺氣失宣,腎陽不足,脾虛運化失司生濕,三焦氣化不利等導緻水濕過剩。濕漸化熱,乃濕中蘊熱,熱輕濕重之證。濕為陰邪,故無身熱或身熱不揚;濕性凝滞,濕濁内阻,氣機不暢,所以見頭重肢困,胸悶脘痞等症;而濕濁困阻也會反過來困阻脾胃,則脾胃運化失常,故有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惡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等,也是熱輕濕重的征象。

濕熱并重

證候:神疲乏力,頭重身困,胸悶脘痞,兩肋隐痛,腰部脹痛,惡心嘔吐,胃納呆,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發熱汗出不解,小便短黃,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清濕欠早,久必郁熱,化熱入裡。裡熱轉盛,故小便短少黃赤,發熱漸高,但不随汗出而解;口渴為熱盛之故,但濕邪中阻,故雖渴而不欲多飲;惡心嘔吐,胸悶脘痞,胃納呆等症,是濕熱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黃如醬,是濕熱膠結大腸;濕熱相搏,腰絡不利,故腰部脹痛,伴有熱感;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均是濕熱并重的表現。

熱重濕輕

證候:發熱,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納呆,兩脅脹痛,身重頭昏,心煩心悸,或胸悶氣促,脘痞腹脹,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

病機:長夏之際,濕熱熏蒸,侵入人體,與濕相搏;過食肥甘,飲酒太多,釀生濕熱;素體陽盛,或有伏火,感受濕邪,郁而不達,蘊結濕熱;素體陽虛濕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濕遏熱伏,或體濕誤服溫燥藥,使熱毒更盛,達營入血,濕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熱;如是誤治失治,濕熱性類的疾病大多會轉變為熱重濕輕。

注意事項

以上僅介紹了濕熱證的大緻辨證分型和其基本治則治法,但就該證的證型之間區分要點、用藥注意事項及許多疾病常見于濕熱證具體證侯與治則治法和濕熱證的同類證和疑以證鑒别又再作了進一步的探讨,茲分述如下:

濕熱證的證型之間區分要點、用藥注意事項:

1、通過對濕熱證三型的辨證分型,能是醫者初步辨别出濕邪與熱邪之熟輕熟重,以便對清熱藥和利濕藥的選用相應地有所側重:初起濕重于熱者,以利濕藥為主,清熱藥為次;随着病程病的發展,濕漸化燥化熱,演變為熱重于濕時,則應以清熱藥為主,利濕藥為次;濕熱俱盛者,則清熱與利濕并舉。

辨别濕熱之偏輕偏重,最簡單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問口渴。若濕重熱輕者,舌苔白且膩,口淡不渴;濕熱并重者,舌苔黃厚膩,口渴不欲飲,或口渴而喜熱飲;熱重于濕者,舌苔黃微膩或黃燥不膩,口渴明顯而欲飲。

2、清熱藥與利濕藥大多數為寒涼之品,屬于“陰柔”之藥物,其性凝重粘滞,守而不走,較難以運化而影響療效,而且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所以,使用此類藥物時,應酌情配伍溫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樸、陳皮、木香、蒼術、法半夏、桂枝等屬于“陽剛”之藥物(即使屬于熱重于濕也不例外)。以促使氣機的升降出入,并有助于藥物的運化,同時也保護了脾胃功能,從而提高了療效。

3、使用清熱利濕藥通利小便,難以避免地會耗傷津液。所以,運用清熱利濕法時應該适可而止。素體陰虛液虧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養陰生津之品。不兼濕邪或濕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

飲食調理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藥,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作用。

茶:偏于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濕,偏于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内的濕熱。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濕、發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适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濕的作用。

粥:濕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茯苓、白術、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濕養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湯,清熱利濕。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後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濕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藥和炒雞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沖着喝,緩解症狀。

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濕熱

濕熱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适度飲水,避免水濕内停或濕從外入。應早睡早起,室内經常通風換氣,能不用空調盡量不用,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早起出來活動到出汗為止,出汗可幫助排濕,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傷氣。

體内濕熱,如果隻表現為輕微的症狀時,通過以上調理就會有所好轉,如果症狀嚴重通過調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醫辨證施治後再調理。

上一篇:肝硬化腹水

下一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