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匈奴

馬踏匈奴

國寶級文物
西漢馬踏匈奴是西漢的一件文物,雕刻于漢武帝時期,現收藏于茂陵博物館。這件石刻高1.68米,長1.90米,曆來被公認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體雕刻,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傑作[1]。石刻中的馬骨架勻稱,肌肉結實,軀體剽悍肥壯,腿筋勁健,蹄足抓地,一隻前蹄把一個匈奴士兵踏倒在地。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雙腿蜷曲作狼狽掙紮狀,須發蓬松零亂。
    中文名:馬踏匈奴 外文名:Horse riding Huns 館藏地點:茂陵博物館 所屬年代:公元前117年(西漢時期) 類别: 作者:佚名 材質:花崗岩 原藏地:陝西興平市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 規格:高168厘米,長190厘米

簡介

漢武帝劉徹的陵墓是西漢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體高大宏偉,形為方錐,周圍有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李夫人等陪葬墓20餘座。霍去病墓前石刻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是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的戰功,就讓當時的能工巧匠雕刻的雕像。

著名的茂陵博物館建在霍去病墓前,是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聲海内外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占地面積154836平方米,館藏文物41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4件。

背景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骠姚校尉,随衛青擊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并殺死匈奴單于祖父一個輩分的若侯産和季父,勇冠三軍,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骠騎将軍。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阏氏、王子、相國、将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衆4萬人,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顔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衆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衆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衆歸漢。

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闾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将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禅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歲的骠騎将軍霍去病去世了。谥封"景桓侯"。取義“并武與廣地”,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将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與衛青被稱為帝國雙壁。并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卒,年僅24歲(虛歲)。

現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6件,均以花崗岩雕成,以動物形象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戰鬥生涯的艱苦。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它年代久遠,是整個陵墓總體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于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托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于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勳。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

特點

這件《馬踏匈奴》就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題。雕塑中,作者運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馬來象征這位年輕的将軍。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而另一個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則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顯得那樣渺小、醜陋,蜷縮着身體進行垂死掙紮。

風格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輪廓準确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樸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範之作。

作品表現一匹昂首屹立的戰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以戰馬象征西漢政權的聲威和霍去病的戰功,群雕中沒有出現霍去病的形象,卻更加強了象征性和紀念意義。戰馬既警惕又安詳,既善良又含諷刺的神情,似乎在譏笑被踩的失敗者;仰卧馬下掙紮的武夫露出絕望的神情,反襯出馬的英雄氣概,構圖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鮮明。馬的腿粗而堅實,猶如四根巨大石柱,與馬身渾然一體,構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築感。由于象征手法的運用也使它具備了浪漫的特色,使觀者聯想的領域更加開闊。

評價

《馬踏匈奴》,用今天的話說,是一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同時,又含有象征主義的構思。在兩千多年前,古代先輩雕刻家經過敏銳的觀察和周密的考慮,用精湛的技藝,為我們留下了輝煌的藝術豐碑,霍去病墓石刻是漢代藝術質樸、深沉、雄大藝術風格的典範。

交通

位于鹹陽市興平縣東北,距西安市約45公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