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東渡

鑒真東渡

曆史文化事件
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鑒真。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鑒真原姓淳于,14歲時在揚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學,中年以後便成為有學問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他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後6次東渡,曆盡千辛萬苦,終于在754年到達日本眼失明。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藝術的,有懂醫學的。他們也把自己的所學用于日本。鑒真根據中國唐代寺院建築的樣式,為日本精心設計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經過兩年,唐招提寺建成了。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築。
    中文名:鑒真東渡日本 外文名: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信仰:佛教 主要任務:鑒真 曆史時期:唐朝 現址: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東渡苑内 民族:漢族 主要成就:傳播中國文化

六次東渡

東渡事由

中國和日本早在漢朝就有了往來,到了唐朝,兩國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日本天皇不斷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學生和學問僧。公元742年(玄宗天寶元年),日本學問僧榮和普照請鑒真派弟子到日本傳播佛教,鑒真欣然應允。但他的弟子們卻感到畏難,認為"遠涉大海,百無一至"。五十五歲的鑒真堅定地表示:為了宣揚佛法,"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們深受感動,決心和他同行。鑒真造船備糧,準備第二年春天動身,由于宮府攔阻,這次未能成行。

第一次

742年冬,鑒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造船,準備東渡。時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從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揚州倉曹李湊也加以援助。不料鑒真一位弟子道航與一名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如海信以為真,大怒,便誣告鑒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準備攻打揚州。當年海盜猖獗,淮南采訪使班景倩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衆,雖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第一次東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籌備後,鑒真等17僧(包括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連同雇傭的“镂鑄寫繡師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馀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後衆人方被救,轉送明州(今浙江甯波)阿育王寺安頓。開春之後,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請鑒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第三次

結束了巡回講法之後,鑒真回到了阿育王寺,準備再次東渡。此事為越州僧人得知,為挽留鑒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鑒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僞稱“病死”,方能逃離。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第四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鑒真于是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馀人從阿育王寺出發。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鑒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采訪使遂派人将鑒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

748年,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鑒真東渡。鑒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陰曆6月28日從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為等順風,出長江後鑒真一行在舟山群島一帶停留了數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東海上,該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後方能上岸,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入大雲寺安頓。鑒真在海南停留一年,為當地帶去了許多中原文化和醫藥知識,時至今日,三亞仍有“曬經坡”、“大小洞天”等鑒真遺迹。

之後,鑒真北返,經過萬安州(今海南萬甯)、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達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在始安開元寺鑒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廣州講法,途徑端州(今廣東肇慶)時,榮睿病死該地龍興寺。在廣州,鑒真動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後,鑒真繼續動身,經韶州時,普照辭去,臨别之時,鑒真發誓“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此時,鑒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又為庸醫所誤,導緻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鑒真大弟子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鑒真十分悲痛。接下來鑒真又經過了廬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潤州江甯縣(今江蘇南京),回到了揚州。第五次東渡結束。

第六次

由于鑒真的遊曆遍于半個中國,因此聲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鑒真同他們一道東渡。當時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因此不許鑒真出海。鑒真便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在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東渡苑内),轉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衆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于馀姚趕來,11月21日,鑒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馀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于成功。

相關古文

《鑒真東渡日本》

唐高僧鑒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年十四出家為僧。稍長,遍遊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複,或糧匮,或失向,曆十二載,五渡未成。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與奈良東建戒台,授戒法。

【譯文】

唐朝有個有名望的和尚叫鑒真,本名叫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為僧。漸漸長大,周遊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戒律。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請,東渡日本。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經曆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那時鑒真已經失明,隻有志向始終沒變。天寶十二年,終于到達日本,第二年在奈良東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規戒律。

單字單句解釋

【原文】唐高僧鑒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為僧。

【譯文】唐朝有個名望的和尚叫鑒真,出家前姓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做了和尚。

【原文】稍長,遍遊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

【注解】稍:漸漸

【譯文】漸漸長大,周遊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戒律。

【原文】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

【注解】應日僧普照輩延:接受日本和尚普照等人邀請。

【譯文】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和尚普照等人的邀請,東渡日本。

【原文】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複,或糧匮,或失向,曆十二載,五渡未成。

【注解】驟:急,或:有時,複:傾翻,匮:缺少

【譯文】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迷路)。經曆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

【原文】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

【注解】渝:改變。

【譯文】那時鑒真已經失明,隻是志向始終不變。

【原文】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于奈良東建戒台,授戒法。

【注解】竟:終,翌:第二,翌:yì

【譯文】天寶十二年,終于到達日本。第二年在奈良東面建起了戒台,傳授佛教的清規戒律。

詞解

⑴高:此指有名望

⑵江陽:古縣名今江蘇揚州市

⑶戒律:指佛教清規戒律

⑷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寶唐玄宗年号

⑸奈良:日本城市名

⑹稍:漸漸

⑺驟:急

⑻或:有時

⑼複:傾翻

⑽匮:缺少

⑾渝:改變

⑿竟:終

(13)翌年:第二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