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

鼻煙壺

中國近代文物
鼻煙壺,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攜帶。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産生了鼻煙壺。現在人們嗜用鼻煙的習慣幾近絕迹,但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流傳下來,而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中國鼻煙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采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種工藝的優點,被雅好者視為珍貴文玩,在海内外皆享有盛譽。在世界上,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其中鼻煙壺以其精巧卓絕的制作技術,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中文名:鼻煙壺 外文名: 館藏地點: 所屬年代: 類别: 英文名:Snuff bottle 定義:盛鼻煙的容器 特點:小可手握,便于攜帶

物品介紹

鼻煙是一種煙草制品,系将煙烘烤、去莖、粉、發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鼻煙17世紀期在歐洲開始流行,後期傳入中國。中國最初并無特制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間由宮内養心殿造辦處特制鼻煙壺,壺蓋内附小細匙,以便舀取煙粉。鼻煙壺之所以受重視,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著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自清代發展至今雖然隻有三百年的曆史,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館及收藏界的青睐,成為中國近代文物的重要項目之一。

康熙年間清宮造辦處制造的玻璃、銅胎畫琺琅等各種鼻煙壺,開辟了一項工藝美術的新門類。清宮造辦處經常做鼻煙壺的作坊有玻璃廠、琺琅作、玉作、牙雕作和鑲嵌作;壺蓋、勺由鍍金作或牙雕作配制。鹹豐、同治以後,官辦作坊用貴重材料制作的鼻煙壺顯著減少,多為玻璃、瓷制品。這時民間作坊的産品大量出現,造型較單調,裝飾圖案中出現曆史人物、戲劇情節、市井風俗等題材。

清末出現内畫壺,在玻璃或水晶煙壺磨砂的内壁上反畫人物、山水、花鳥等,堪稱精品。20世紀70年代後,内畫壺發展迅速。鼻煙壺之所以受重視,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著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自清代發展至今雖然隻有三百年的曆史,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館及收藏界的青睐,成為中國近代文物的重要項目之一。鼻煙壺集結了中國雕刻、書畫、燒瓷、鑲嵌等手工藝技術,其珍貴性除了從形制、材質、紋飾、色澤上加以鑒别外,精緻秀雅、端正勻稱亦是評賞的要點之一。

起源

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漢人吸聞鼻煙始于明代。明末鼻煙進口甚少,僅廣東一地有人吸聞。康熙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吸鼻煙漸成風尚。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襲,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

漢人吸聞鼻煙始于明代。明末鼻煙進口甚少,僅廣東一地有人吸聞。康熙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吸鼻煙漸成風尚。西方諸國相率進貢鼻煙和玻璃制的鼻煙瓶,先是葡萄牙,接着是英國、法國等國家。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襲,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

鼻煙壺是專門盛裝鼻煙用的,為了便于攜帶,一般大小如一包香煙。從存世遺物中,順治程榮章造的銅雕雲龍鼻煙壺二十餘件鼻煙壺,是最早的鼻煙壺。康熙對西方工藝品情有獨鐘,他吸納了一批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煙壺。鼻煙壺藝術在乾隆一朝達到極盛。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盛入鼻煙的用途漸至其次。中國傳統藝術的全部技藝: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蕩匏、鑲金銀、嵌螺钿、貼黃等等都用在了鼻煙壺上。乾隆時鼻煙壺成了鬥富顯示身份的東西。

鼻煙壺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進京辦事,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徑得到辦理。由于朝廷官員辦事效率低,也沒有進行賄賂,盡管等了很長時間但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錢糧耗盡,無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廟裡,他嗜好鼻煙成癖,當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用盡時,他便用煙簽去掏挖壺壁上粘有的鼻煙,在内壁上形成許多的劃痕,這個鼻煙壺讓一個有心機的和尚看見,這和尚通過實驗,用竹簽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内壁上畫上圖畫,這種奇特的畫就誕生了。

雖然鼻煙和鼻煙壺不是誕生于中國,而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但傳入中國後,很快在關内外盛行。最初到中國的外國鼻煙壺,均是玻璃制品,王士祯在《晉祖筆記》中寫着:“鼻煙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種種不一,顔色具紅黃紫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齒為匙,就象鼻之,遠納于瓶”。然而終究舶來數量較少,滿足不了百姓需求,聰明的工藝匠用各式各樣的材料來制作精巧的鼻煙壺,諸如悲翠、寶石、象牙、玉石、瓷器、漆器、骨料、金屬等材料。越是珍貴材料制成的煙壺,越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

18世紀初中國制作的鼻煙壺,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手工藝品,并通過歐放商人、羅馬教皇的使節、各國的使節和傳教士、官員們逐漸流傳到國外。當年沙皇俄國欽差大臣到中國朝拜康熙皇帝,獻上了彼得大帝送給清皇宮的一大批珍貴禮物,而康熙皇帝回贈的禮品是每人一件由皇室工場制作的鼻煙壺。到了清代嘉慶時期,中國的鼻煙壺曾作為國與國交流的最珍貴禮品又流傳到海外,名聞遐迩。

曾有人評論中國清代制作的鼻煙壺:“小小的鼻煙壺,集曆代文化藝術精華于一爐,沒有一項中國藝術工藝中能集這麼多工藝變化于一身”。因此,早在19世紀末歐美藝品收藏家,就開始注意中國鼻煙壺的集藏。東南亞地區隻是在1989年後,才出現收藏鼻煙壺之熱潮,至今方興未艾,促使鼻煙壺價格迅速上漲。1992年4月1日,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舉辦的一次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清代乾隆年制的金胎掐絲琺琅仙鶴紋鼻煙壺,以104.5萬港元的高價被台灣一位收藏家購得,創下世界鼻煙壺拍賣紀錄。

藝術特色

鼻煙壺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内畫鼻煙壺出現于嘉慶末年道光初期。它是用特制的微小勾形畫筆,在透明的壺内繪制而成的。最初的内畫鼻煙壺是内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内壁光滑不易附着墨和顔色,隻能畫一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比如:蝈蝈白菜、龍、鳳和簡筆的山水、人物等,後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内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效果就象宣紙一樣,内畫鼻煙壺後來出現了一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再後來發展為詩書畫并茂藝術精品。

鼻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先是利用傳統藥瓶盛放鼻煙,在此基礎上利用了多種材質和制作工藝來完善鼻煙的盛具。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種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煙更有好處,能夠保證鼻煙在長期使用也不變質,并且攜帶方便,樣式具有中國傳統的美感,因此受到鼻煙煙民們的喜愛。在中國的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聞鼻煙甚是風行。以皇帝為首的封建貴族,奢靡至極,他們使用的鼻煙壺往往搜集名貴的材料,技藝精湛的工匠為他們設計、制造的。在國際上有的收藏家認為,鼻煙壺是集中國工藝美術之大成的袖珍藝術。

制作

鼻煙壺從材質上分為:金屬、玉石、有機物、陶瓷、料器、内畫和琺琅。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冰片,薄荷等名貴藥材,并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吸聞此煙,對解除疲勞起着一定的作用。清代文物,小可手握,便于攜帶。系将煙葉烘烤、去莖、磨粉、發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中作為我國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内畫藝術的産生就起源于鼻煙壺。内畫的畫法是以特制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内,手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

瑪瑙漂壺的制作在整個鼻煙壺制作之中可稱得上是精品,最珍貴之處在于它的精湛工藝。壺雖然膛大,但壁很薄,壺裡裝的東西,從外面都能看清,最絕的是匠師掏膛時左右前後相差無幾,故蓋上蓋,放在水中壺不下沉,可稱得上精品。圖冊上的鼻煙壺為天眼瑪瑙鼻煙壺。

内蒙以銀器等金屬工藝鼻煙壺為主;遼甯盛産瑪瑙,以瑪瑙鼻煙壺為主;西藏亦以金屬工藝鼻煙壺為主。能夠制作鼻煙壺的材料很多,有金、銅、銀、瓷、料、玉石、珊瑚、瑪瑙、琥珀、翡翠、水晶、木、竹根、木變石、漆器、葫蘆、果核等,人們可以根據各自所好廣泛選擇。鼻煙壺的造型除了扁瓶式外,還有知了、象、獅、荷花、鐘、人物、魚、雞、靈芝、茄子、蠟燭等形狀。鼻煙壺的紋飾有山水草木、花鳥蟲魚、瑞禽珍獸、亭台樓榭、喜鵲報春、鳳穿牡丹、馬上平安、榴開百子、鯉魚龍門、貓蝶連年等。另外壺面上的文字也寓有吉祥之意,如"福祿壽"、"喜"、"事無不可向人言"、"風去在掌中"等。鼻煙壺體積微小,乃為掌中之物,便于攜帶,可以随時地取出把玩欣賞,令人愛不釋手。

中國鼻煙壺集中了中國繪畫,書法、雕刻、鑲嵌及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琺琅、金屬等工藝于一體,博采衆長,自顯奇姿。

種類

鼻煙壺器型之繁多,圖案之豐富,用料之廣泛,工藝之博雜,緻使其品種難于細列,現就用料的情況加以分類。

料質

即今天的玻璃。玻璃本身不名貴,故料質鼻煙壺貴在做工。做工最妙的為“古月軒彩”,其次是西洋制作的五色玻璃。那種白如水晶、紅如火齊、黃如蒸栗、藍如寶石、綠如翠玉的玻璃,也屬名貴之列。清代北京内廷所燒的料煙壺,稱之為官料鼻煙壺。康熙時的官料已甚精美,它們仿天然礦石或半寶石,顔色幾乎可以亂真。官料還仿瑪瑙、琥珀、翡翠和羊脂白玉,質地滋潤,閃閃生輝。古月軒料器,以乾隆生産最多。康熙、雍正朝也有,但為數較少。嘉慶以後就絕迹了。鑒别古月軒料鼻煙壺的關鍵是:凡古月軒一定是堆料款(字銘用琺琅彩書寫,燒成後凸起)。此外,一定要敷琺琅釉和琺琅彩。清代的玻璃料中,有料胎琺琅彩,即把琺琅彩釉繪在玻璃上焙燒而成。清代的料胎畫琺琅,是乾隆時的特産,多小扁圓形,通體彩繪不同的花卉圖案,有些加書吉語文字,但很少畫山水人物。花卉圖案以纖細繁複為上品,色彩要鮮潤有層次,切勿有刮損或剝落的痕迹。乾隆年制者有四字款識,用藍料書仿宋椠體,十分工整,仿品難以達緻。

瓷質鼻煙壺

鼻煙壺以瓷制者最多,從清代康熙朝起,直至清代末期,各代帝王無不制造瓷煙壺,不過仍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制最佳。康熙期間,首先燒制的是青花瓷鼻煙壺,用的是珠明料,色彩明快,現今存甚少。雍正時期的青花釉裡紅官窯鼻煙壺亦胎細釉鮮,以所燒的漿胎青花鼻煙壺較有創意,而且胎體幼薄。乾隆時注重立體感強的琺琅彩鼻煙壺,成就蓋過青花。嘉慶的官窯青花鼻煙壺産量不多,以奇釉青花為貴,但比不上那時的雕瓷鼻煙壺那麼出色。道光時大多是民窯燒制瓷鼻煙壺,數量較多,側重粉彩。不少青花色澤飄浮,厚薄不勻,釉與胎體結合不緊。民窯鼻煙壺大都無保值作用。自嘉慶至鹹豐、光緒期間,造型、紋飾和題材等大都抄襲前期,具有創意的委實不多。

玉石類鼻煙壺

玉石類鼻煙壺主要看“料泡”。用玻璃料和松香料造出的假翠玉鼻煙壺,缺乏重量感,色凋欠鮮明,透明度差,毫無“靈氣”可言。若屬玻璃料,用力摩擦其表面,便會發現壺身起毛。翡翠鼻煙壺的翠質最貴的為“祖母綠”,即深綠而質地瑩淨的翡翠。其次為“黃楊綠”,色稍黃而綠。再次是“菠菜綠”,綠似菠菜。

鑒定瑪瑙鼻煙壺要注意觀察,作僞者常常把色差的瑪瑙染上鮮紅色或其他鮮豔的色彩。假瑪瑙煙壺花紋混亂,好比調和漆,而且過分光滑,并不明亮。假瑪瑙煙壺硬度差,多雜質與瑕疵。要防止作僞者把瑪瑙放入電爐中用高溫燒出“紅色”,這種紅瑪瑙叫“燒紅瑪瑙”。

琥珀鼻煙壺

要觀察質地是否密集,若質地軟容易受刀刻飾,大多是假琥珀。市場上含有木皮昆蟲的琥珀鼻煙壺,屬人為制成的;即使琥珀裡确有些微小動物,大都是缺頭缺足的。

碧玺鼻煙壺

碧玺鼻煙壺主要看質地,碧玺色帶變化較多,晶面上有縱紋,凡是佳品,壺身内部顔色均勻,少“棉柳”狀體,透明度高。有些碧玺鼻煙壺含雲霧狀,色不鮮勻,也不明亮,屬次品。清代西太後特别喜愛碧玺,一時廣為風行,價格日益提高。西太後去世後,碧玺身分一落千丈。

四派

京派

當今内畫鼻煙壺四派均起源于北京,其中京派的曆史最為久遠。北京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王朝的皇都,也内畫鼻煙壺的發祥地,百業興旺人才鹹集,經濟文化的發達,蘊育出内畫鼻煙壺藝術有着必然性,内畫畫家們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漸地形成詩書畫印并茂的京派藝術風格。京派内畫以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丁二仲為代表。

葉派内畫創始人葉仲三大師,生于光緒元年1875年,卒于1945年。堂号“杏林堂葉”。他與内畫高手周樂元,馬少宣,丁二仲被稱為“京派内畫四大名家”。

葉仲三的作品來源主要是晚清和民國初年社會上所流行的一些畫冊,如《古今名人畫譜》、《飛影閣》等。人物題材的畫主要取自《三國志》、《聊齋》、《紅樓夢》等書中的插圖,色彩鮮豔而有情節。他創作的題材廣泛,花鳥、山水、人物、草蟲、博古等無所不能。他畫的聊齋故事活靈活現,紅樓人物栩栩如生,被稱為“内畫人物一絕”。

葉仲三在1945年離世後,他的長子蓁祯、次子蓁禧、三子蓁祺,以及葉蓁祺之女葉澍英,繼承并發展了葉派内畫藝術。葉澍英大師是當今葉派内畫唯一一位嫡傳人。

愛好内畫鼻煙壺的收藏家,恐怕沒人不知道葉澍英的名字。她有這樣高的知名度,不但因為她是京城葉派内畫鼻祖葉仲三的孫女,葉莑祺的女兒。而且還因為她是迄今還在從事内畫鼻煙壺工作的,唯一的葉家後人,葉派内畫唯一嫡傳人。

葉澍英生于1939年12月4日,排行老三。她從小受父親葉莑祺和伯父葉曉峰的影響,酷愛繪畫,1957年9月2日,她在政府有關部門動員下離學,當時她剛讀完初一,便随父親一直在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内畫工作。

葉澍英早期内畫以人物與荷塘金魚等葉派作品為主,後來的題材便以花鳥為主。此外也畫草蟲等其他題材。她的花鳥畫技法和風格與古月軒中同一題材極其相似,這與她畫葉派古月軒有密切關系。

在她近40年的藝術生涯中,曾傳授衆多外姓弟子,1958年葉氏收王習三為第一個外姓弟子,1960年收丁桂玲,劉守本為外姓弟子。王習三和丁桂玲,劉守本都從葉曉峰,葉莑祺,葉澍英父女那裡得到不少葉派内畫真傳。王習三還在河北衡水創立了冀派内畫,為發展葉派内畫做出了很大貢獻。

魯派

魯派畫工雲集地在山東博山,魯派因着山東博山籍的内畫藝術師畢九榮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從北京回到博山後發展起來。魯派最有特色的是能夠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煙盒的内壁上作畫,然後,烘燒形成内畫鼻煙壺的瓷釉畫,即使盛水畫面也毫不受損。魯派内畫的代表人物是畢九榮,當今的魯派内畫以李克昌先生的為代表。

冀派

“冀派”内畫發源于衡水,由于衡水内畫藝術獨樹一幟,被文化命名為“中國内畫藝術之鄉”。冀派内畫的藝術特點是風格多樣、布局巧妙、立意深遠、造型準确、精皴細染、色彩典雅,不僅有以國畫色為主的國畫類型畫種,而且還有國畫色和油畫色結合的表現手法,摹拟多類型多畫種的各種畫面效果。冀派内畫選題以人物肖像見長,特别是嬰戲圖和百子圖最能反映冀派内畫鼻煙壺的藝術特點。“冀派内畫”的風格可概括為:立意深邃、構圖嚴謹、線描技法豐富、設色協調精潤、書畫并茂、雅俗共賞。

“冀派”内畫創始人王習三,是京派老藝人葉仲三之子葉曉峰、葉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五十年代末,王習三熟練掌握了“葉派”内畫技法後,将貓引入鼻煙壺,他采用工筆“撕毛法”畫出了水靈靈的貓眼兒和貓毛茸茸的質感,解決了國畫寫意技法畫貓,形象呆闆,缺乏真實感的難題。且自創了冀派内畫的特殊工具金屬杆勾毛筆,即“習三彎勾筆”,筆杆直彎,可随意改變方向。

冀派内畫在繼承葉派厚樸古雅又揉進了魯派細膩流暢的傳統畫法基礎上,把國畫的皺、擦、染、點、勾、絲等技法引入内畫,畫衣紋用“皴”法,過度色用“擦”法,衣服本色用“染”法,畫貓毛用“撕”法,運筆中快、慢、輕、重、提、按、轉折、暢澀、方圓等技法靈活運用,相輔相成,将國畫技法發揮的淋漓盡緻。

80年代以前,中國内畫鼻煙壺始終是國畫統一天下。其追求“意境美”,講究“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以形寫神”的風格與西方油畫截然不同,尤其在繪制肖像方面。如何使鼻煙壺的内畫更富有表現力,成為“冀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新課題。1981年,“冀派”試用油彩做肖像内畫,以期達到油畫給人的莊重深厚、形象逼真的效果。由于壺壁不吸油,一洇一片原有的内畫筆也不适用油彩的皴染。經反複實驗,設法用上固定劑,終于摸索并掌握了油彩内畫技法,打破了傳統單一水彩作畫的局限,使内畫的圖、形、神達到爐火純地步,被稱為“中西合璧”的創舉。

粵派

粵派以豔麗的色彩和裝飾風格著稱于世,他也是一個年輕的派系。粵派在廣東汕頭。代表人物為吳松齡。“粵派”内畫又稱“桃江内畫”,文革後期由吳松齡老藝人創建。粵派煙壺輕盈秀逸,壺身飾以描金圖案,金碧輝煌,風格獨特。

鑒别要點

鑒别鼻煙壺優劣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清代大鑒賞家趙汝珍在《鑒辨鼻煙壺》一書中指出:“古玩的鑒别,注意點有二,一是辨其真僞;一是鑒定其優劣。先确定真僞,然後再鑒定其優劣,這是器物鑒定的常規程序。所有古玩器物的鑒别方法,無一例外,都是如此。完全看煙壺質料的高下和作工的粗細,而與産生的年代和制作的主人無關。質料如果确屬珍異作工又奇巧,無論它是何時出産,也不管它出自誰人之手,亦為上品。相反,質料平凡,作工一般,即使是康熙、雍正朝所造,為康、雍皇帝所禦用,也不值錢。質料無法僞充,作工也難掩飾。僞造既得不到好價錢,又不能欺瞞世人,所以煙壺作僞,一無所獲,這樣使得僞制的鼻煙壺也就極為少見。即使偶而出現,它與真品也無天懸地隔之殊,任何人都能把它分辨出來。正是基于這些原因,所以對煙壺的真僞,不必十分注意;鑒别煙壺隻要考察它的優劣就行了。”

掏膛:

鼻煙壺的作用是用來裝粉沫狀的鼻煙用途。因此煙壺内容量是當時的工藝主要要求。以天然材質為例,必定是制作工匠将其内膛剔除至一定的厚度“掏膛”!并且随壺身形狀成形。此一特點為當時京作、蘇作,工藝特别考究之處。特優者可漂于水上不沉“水上飄”為當時工藝所特别追求,如今亦為鑒賞标準。大凡以壺杓探其深淺亦或左右探其壺肩即可知其掏膛功力是否到位。若是掏膛隻有一孔略為擴大,壺身尤以壺肩處為主,現代工具難以彎掏,則可立即斷定為近代仿品或新品。

瓶口:

各式鼻煙壺特别講究瓶口的比例,有大口小口兩種。其年代亦有說大口略早小口略晚之說。但至今亦衆說紛雲,唯其特點不變。其壺穿孔與壺口必為同心的雙圓不會改變,并且壺孔偏離正中亦或鑿孔欠圓不夠嚴謹。上大下小或是上小下大皆非真品,特别是高級的壺類其中穿杓口必然上下圓寬一緻至頸部連接掏膛。此一工法為高級壺必然表現。壺口亦有平面與略凹兩種型式,皆與瓶身呈九十度,口略凹變于操弄殘留鼻煙,平口亦便于緊蓋不緻受潮,有南平北凹之說。此兩種表現亦僅見于清代制作風格,後仿品亦相當接近。唯其差别在于做工的考究程度不及老作工那樣細緻,通常在壺口的銳角上無法保持九十度的銳利感。,近代仿品多為鈍圓狀。

底足:

清代煙壺底足相當多樣亦相當精緻,與清代官窯瓷器底足如出一轍。各種方足、原足、内凹足、階式足、橢圓足……但最為重要的是其作工都相當嚴謹。方足多呈九十度角;内凹足必然彎曲幅度流暢;橢圓足修整半圓形與壺身等比例……随着不同的壺型搭配一定的足底,越是趨于精美佳作。官造珍品,此一現像則更為明顯。工藝表現更為整體,大凡差料輕作,符合好玉精雕的原則。

身型:

鼻煙壺式樣雖然多樣,但除了官造壺同樣表現制度器形亦或茄型套壺以外,相同的款式品相繁多,唯其在材質、工藝、年代,各有不同,亦能細分。随形巧雕雖圖騰往往套用,但亦不離傳統工藝之籓籬,可在幾種常見的壺形标準下分别古今不同。老壺其線條流暢自然,壺型規整大方,雖其細部雕刻展現不一,大形确不多改變,除少數受西洋風格影響以外,仍保留了中國曆代的每一種器物的原始造形,并在其間略作變化。

皮光:

經久到代的煙壺,除了庫出與窖藏之外,一般都經過了相當年代的使用狀況,亦常在其内殘留鼻煙粉沫,通常已結成顆粒狀,煙味老轉清陳。壺身亦多見蒼舊老痕,如料壺陽工處失光,粉彩琺琅略脫,壺上出現細微刮痕,亦為鑒别重點。其表面使用痕深淺不一,亦因其材質不同而略異,可以從材質硬度上感受其使用痕迹,若為瑪瑙、璧玺、水晶,由于其硬度頗高,傳世品通常皮光亮刮痕少。若為松綠石,壽山石硬度低者通常表面已經失光。以此為鑒别方式。

大凡古董多看少買,偶買再改。經手越多則經驗法則能積累正确的收藏方法與方向。鼻煙壺小巧玲珑,品色多樣,可玩可藏便于攜帶,交流買賣迅速,敏求用心多多研讨。好壺在手并非困難,單價雖由幾千一路階梯上數千萬之譜,并且逐年攀升。中日英美各國皆有鼻煙壺協會。近十餘年來各拍場屢見中國鼻煙壺專拍屢創佳迹,藏壺人口日增。巧于指掌之間自有方圓幹坤。收藏煙壺實為人生一樂!

收藏與鑒賞

鼻煙是舶來品,但鼻煙壺卻是地道的中國發明。明代時,鼻煙開始從國外大量流入我國,一般是用大玻璃瓶裝的,重量從四兩至一斤不等。國人為了攜帶和吸食方便,一般把鼻煙放在盛藥的小瓶中。到了清代初年,國人吸食鼻煙風大盛,開始出現了以硬木、貴重金屬、珍貴野牛角制作的鼻煙壺。由于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滿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野外生活的時間很長,所以要求鼻煙壺必須堅固耐用,強調實用性。這也是早期鼻煙壺的重要特點。随着時間的推移,鼻煙壺逐漸由實用品發展成為工藝品和欣賞品。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為鼻煙壺生産的鼎盛時期。

清代,鼻煙壺的産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廣州、遼甯、西藏、内蒙古等地,其制作工藝走得是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素面到加彩、加雕的過程。鼻煙壺一般為大中小三類,以滿把抓的體輕殼薄者為上品。其料質有水晶、翡翠、玉石、瑪瑙、象牙、犀角、牛角、珊瑚、琺琅、瓷、銅、玻璃料等。加工工藝有内畫、浮雕、陰刻、陽刻、套色等。可以說,鼻煙壺是中國書畫、雕刻、鑲嵌及玉石、瓷器、琺琅、漆器等藝術、工藝的集大成者。

鼻煙壺中用玻璃制作的為最多。玻璃制鼻煙壺也被稱為料煙壺。清康熙朝發明了一種套料制作工藝,就是在白地或藕粉地上再套上紅、藍、黑等其他顔色。在白地套以紅、藍兩色則成為紅、藍、綠、黑四彩,這種套法也被稱為單套。還有一種重疊套法,如在白地上套紅色,在紅色上再套藍色。套料鼻煙壺以康熙、乾隆兩朝制作的為佳品,其他年代也有精品出現。如蘇富比1995年春季拍賣會推出的一件清晚期白地套紅金魚及小鳥紋玻璃鼻煙壺,以120750港元成交,而1997年推出的一件清代玻璃胎畫琺琅彩鼻煙壺竟以167萬港元成交。

我國是制瓷大國,故瓷制鼻煙壺也非常盛行,數量也很多。瓷鼻煙壺以清乾隆年間制造的為上品。道光朝時以繪制蝈蝈圖案的瓷鼻煙壺也很名貴。瓷制鼻煙壺種類很多,有三彩鼻煙壺、青花鼻煙壺、紅彩鼻煙壺、琺琅彩鼻煙壺等。

瑪瑙鼻煙壺多産自遼甯,因為遼甯瑪瑙出産較多。瑪瑙是貴重礦物質,故此瑪瑙鼻煙壺上面的彩雕圖案精美絕倫,深受藏家喜愛。嘉德1996年春季拍賣會拍出的一件瑪瑙雕鐘馗嫁妹鼻煙壺,成交價為人民币68000元。

琺琅彩據記載是從清康熙年間傳入我國的,故此,清代的銅胎琺琅彩鼻煙壺藝術價值也很多。蘇富比1995年春季拍賣會拍出的一件銅胎畫琺琅花卉紋鼻煙壺成交價為48300港元。另外,由于我國制作玉器的曆史很久遠,工藝精湛,所以玉制的鼻煙壺更是美不勝收。玉制鼻煙壺的制作開始于清乾隆年間。如果發現早于這個時期的鼻煙壺,一般為赝品。玉制鼻煙壺的樣式最多,可謂千變萬化,瓜、果、梨、桃、魚、蟬、龜等形态各異的壺型很常見。玉制鼻煙壺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選用翡翠、碧玺等寶石做壺蓋,這也使得玉制鼻煙壺更加名貴。嘉德1996年“春拍”推出的一件清道光年間的白玉素鼻煙壺及煙碟,成交價為人民币70000元,另一件同是道光年間的黃玉刻詩文鼻煙壺,成交價為人民币280000元。

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材質的鼻煙壺外,還有用琥珀、大理石、核桃、葫蘆、紫砂等材質制作的鼻煙壺,其中不乏精品。鼻煙壺是個大家族,收藏要循序漸進,不可貪全,因為誰也不可能把各類鼻煙壺收集齊了。收藏是一種永遠有遺憾的行為,很苦也很累。但當你收藏到一件有藝術價值的鼻煙壺時,面對這個掌中奇珍,心情肯定不一樣,那以前苦苦尋覓時的勞累頃刻間無影無蹤了。

保養

收藏鼻煙壺貴在精,甯精勿濫;不要以不合理的高價收購鼻煙壺,應靜待時機,不能操之過急。

1、翡翠鼻煙壺怕汗液、怕堿、怕阿摩尼亞。尤其是“老坑玻璃種”和“冰種”更忌油脂,故切勿将翡翠鼻煙壺放近有油煙的地方,亦不可曬。

2、每次把玩鼻煙壺後,應用柔軟白布抹試,不可用任何化學清潔劑或洗潔精之類洗擦。

3、室内噴灑空氣清新劑,或使用噴發膠、殺蟲劑時,要先把鼻煙壺收藏好,切勿沾濺。

4、壺本身有氣孔或質地嬌嫩,如松石鼻煙壺,切忌近油煙或蒸汽。抽煙時亦勿靠近這類鼻煙壺,防止松石變色,從藍色變成灰綠色。

5、切勿将鼻煙壺放在高濕處。在高濕下,松石鼻煙壺會變成淡色。

6、清代名貴鼻煙壺都不宜接觸強烈陽光,因為紅外線會促使鼻煙壺内部濕度增加,分子活化,分子内解,内部的應力變化,産生龜裂或翹曲;紫外線可損壞内繪鼻煙壺的色彩。為此,鼻煙壺應放在與天然光隔絕的地方,亦要避免強烈燈光、紫外光燈或太陽光管。放置的玻璃櫃最好用一種有機玻璃。

藝術價值

除錫、鐵外,金、銀、銅也被用來制作鼻煙壺,曆年拍賣品中,金、銀制品少見,銅制的彩繪鼻煙壺和掐絲琺琅鼻煙壺價格較高。

有學者認定清代順治時期刻程榮章款的銅鼻煙壺,拍場也出現過數件,如2008年紐約佳士得春拍瑪麗收藏鼻煙壺專拍中,刻有“清治九年程榮章造”款的黃銅刻雲龍戲珠圖的鼻煙壺以2750美元拍出,圖錄标注制作時間為1840至1910年,顯然否定了其為順治朝作品的可能性。

銅胎彩繪鼻煙壺除畫琺琅制品外,拍場還見有限的粉彩等彩料繪制品。2010年香港邦瀚斯春拍中,清乾隆禦制銅胎粉彩籃花鼻煙壺拍至264萬港币,是曆年最貴的銅胎彩繪鼻煙壺。

鼻煙壺體型小巧,一般均在10厘米高度以下,因此盡管掐絲琺琅制作工藝在清三代屬最高水平,但因其過于小巧,掐絲制成有難度,傳世鼻煙壺不多,拍場更少。李公偉夫婦收藏的兩件拍出高價:制作于18世紀的一件掐絲琺琅番蓮紋鼻煙壺2004年春拍香港佳士得拍出23.9萬港币;刻有“乾隆年制”款的掐絲琺琅勾蓮紋袖珍三足爐形鼻煙壺,2007年紐約佳士得春拍時拍至7.8萬美元。

以純金制作的鼻煙壺清代制作量小,能在民間流傳下來者鳳毛麟角。

銀胎鼻煙壺的數量略多于純金制品。曆年拍賣的成交品多為名家舊藏,如李夫偉夫婦收藏的18至19世紀銀胎雕九龍戲海鼻煙壺,2006年紐約佳士得春拍以2.88萬美元成交。

以鑲嵌工藝制成的鼻煙壺存世量更少,流通品偶見有銅、銀胎鑲嵌鼻煙壺,瑪麗收藏的清乾隆禦制紫檀鑲綠松石錯銀饕餮吉祥鼻煙壺可謂代表品,2008年紐約佳士得春拍以8.5萬美元拍出。

此外,若以收藏為目的,與鼻煙壺相關的用品也值得收藏,如煙碟、鼻煙以及盛放鼻煙料的各式瓶等煙具。拍場常見的鼻煙碟有玉、瑪瑙、瓷、畫琺琅、象牙、虬角、椰殼、竹、木等材質制成者,精者價格約七八萬元,普通品僅數千元,但數量極為有限。

有關專家認為,從發展形勢來看,鼻煙壺的升值空間不可估量。但同時也有鼻煙壺鑒定專家認為,鼻煙壺的價格或多或少還有些水分,隻是其中的精品還有升值空間,因此投資鼻煙壺,要從精品入手。

此次創造拍賣記錄的清乾隆禦制琺琅彩西洋人物圖鼻煙壺,在極度稀少的半透明料胎上的主圖彩繪半透明的琺琅彩,開光及周邊則用不透明琺琅彩,效果尤其突出。在北京故宮,可以看到類似造型但圖畫不同的料胎鼻煙壺,并先後經過鼻煙壺收藏名家LiuWenChoo、戴福保、Hugh Moss收藏。

當一件精品鼻煙壺拍出高價之後,對于類似的品種具有很好的帶動效應。在2004年小有洞天--J&J鼻煙壺珍藏第一部分拍賣中,一隻晚清民國時期的水晶内畫壽臣畫像鼻煙壺(馬少宣款),以174.375萬港元創造了單隻内畫鼻煙壺的世界紀錄。在第二部分的拍賣中,馬少宣的另外一隻水晶内畫人物肖像圖鼻煙壺,成交價也超過了129萬元。

有關專家表示,鼻煙壺在内地市場之所以尚未火爆,有諸多原因。由于曆史的因素,在内地的古董收藏市場,鼻煙壺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古玩,特别是在收藏市場上普通品種太多了,造成了一般投資者的視覺疲勞。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鼻煙壺投資領域中,真正具有價值的還是精品。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可以先從佳士得和蘇富比的相關目錄入手,了解究竟什麼才是鼻煙壺的精品,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投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