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

大躍進

“左”傾冒進的産物
“大躍進”運動是指1958年至1960年間,中國共産黨在全國範圍内開展的極“左”路線的運動,是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後不斷地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是“左”傾冒進的産物。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提出“鼓足幹勁、力争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1]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于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總路線提出後,黨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大躍進”運動,在生産發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實現工農業生産高指标為目标。要求工農業主要産品的産量成倍、幾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2]
    中文名:大躍進 外文名: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全程:大躍進運動 時間:1958年至1960年間 範圍:全國

簡介

1956年我國生産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基本情況認識不足,更由于毛澤東、中央和地方不少領導同志在勝利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于求成的思想開始出現 。

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認為1956年對經濟工作中過急情況的糾正是“反冒進”。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農業發展綱要十四條(修正草案)》,這實際是農業“大躍進”的綱領。會後,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召開黨的各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準備掀起工農業生産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了“大躍進”的口号。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号召全黨和全國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時間内,在主要工業産品的産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會上通過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任務和指标。會後,全國各條戰線迅速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擴大會議,制定的1958年國民經濟計劃的第二本帳的主要指标過高,提出1958年鋼産量要在1957年535萬噸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作為1958年實現“大躍進”的主要步驟。會議還決定在農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這造成了經濟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進。

在大躍進中,高指标、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産風”盛行,各地紛紛提出工業大躍進和農業大躍進的不切實際的目标,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産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标。在農業上,提出“以糧為綱”,不斷宣傳“高産衛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糧食畝産量層層拔高。在工業上,為實現全年鋼産量1070萬噸的指标,全國幾千萬人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并且“以鋼為綱”,帶動了其它行業的“大躍進”。交通、郵電、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也都開展“全民大辦”,把“大躍進”運動推向了高潮。

“大躍進”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受到重大損失。

從1958年11月開始,中共中央開始糾正“大躍進”運動中的問題。中央多次提出調整經濟指标,“壓縮空氣”,并着手解決經濟工作中的問題。到1960年冬,随着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大躍進”運動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開的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

名稱由來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發動全民,讨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産的新高潮》。社論說,“1956年公布農業發展綱要草桉後,曾經鼓舞了廣大農民的生産熱情,造成了中國農業生産的高潮,但是,有些人卻把這一高潮看成了“冒進”,他們害了右傾保守的毛病,像蝸牛一樣地爬行得很慢;有右傾保守思想的人,不了解在農業合作化後我們就有條件也有必要在生産戰線上來一個大的躍進。”毛澤東十分欣賞這篇社論。同月,毛澤東在莫斯科提出十五年内鋼産量趕超英國。12月,劉少奇向全中國大陸公布了十五年在鋼鐵和其他重工業産品的産量方面趕超英國。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肯定了當時中國出現的“大躍進”形勢,認為中國正經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偉大時期。調整了“二五”計劃指标,鋼産量由1200萬噸提高到3000萬噸,糧食從5000億斤上升到7000億斤。提出要使中國在15年或更短的時間内,在主要工業産品産量方面在十年内超過英國、十五年内趕美國(所謂“超英趕美”)。從此,“大躍進”在中國大陸全面展開。農業要“以糧為綱”,要求5年、3年甚至1-2年達到12年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标。工業則“以鋼為綱”,将趕超英國的目标縮短為7年、5年以至3年。

1958年8月,這些指标又誇大了2倍。随後各行各業都出現“浮誇風”。

曆史背景

1950年代期間,在蘇聯給予技術援助的情況下,中國開始實行土地分配和國營工業化。195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總體情況似乎開始穩定。朝鮮半島(美國)以及越南(法國)方面的戰争已不再構成威脅;資本家财産已在1952年和1953年間被新的中國政府所征收;中國中國國民黨在大陸地區的殘餘勢力也已經幾乎完全被消滅。

無論如何,毛澤東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後的就任已經有所警覺。毛認為蘇聯的經濟不但沒有能夠追上并取代“西方國家”,而且是正在不斷的倒退。當時在東德,波蘭和匈牙利都有發生人民起義,而蘇聯卻在與中國認為是西方帝國主義的勢力尋求“和平共存”。所有的這些都使得毛認為中國必須準備“走自己的路”。

“大躍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完成各種各樣的高指标。而這些高指标的提出,又與毛澤東在莫斯科提出的“十五年趕上并超過英國”的口号有着密切的聯系。1957年11月,正值十月革命40周年。受蘇共中央的邀請,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慶祝活動,同時參加64個國家的共産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此時的毛澤東心情很好。一是他覺得反右派鬥争取得了完全勝利,并且通過這場運動把群衆發動起來了;二是在莫斯科會議上,蘇共原來準備了一個《莫斯科宣言》的稿子,中心内容是兩種社會制度的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和平過渡問題。後來中共中央重新起草了一個稿子,同原來的面貌不一樣,并被會議基本上接受了。胡喬木曾回憶說:“毛主席對這個會議非常滿意。加上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毛主席這時确實感到勝利在我們一邊,提出東風壓倒西風,超英趕美。特别是他相信中國共産黨領導經濟建設,能夠有更快的發展。”

11月6日,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在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會上,不但大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和平競賽的問題,而且還明确地提出了蘇聯“在十五年不僅趕上并且超過美國”的目标。這給毛澤東以很大的啟發,在征得中國其他領導人的同意後,在11月18日的各國共産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他提出了中國要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在鋼産量等方面趕上英國的目标。毛澤東說:“赫魯曉夫同志告訴我們,十五年後,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十五年後我們可能趕上和超過英國。”“在十五年以後,在我們陣營中間,蘇聯超過美國,中國超過英國。”

12月2日,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國工會第八次代表大會開幕式緻祝詞時,正式公布了這個口号。他說:“在十五年後,蘇聯的工農業在最重要的産品的産量方面可能趕上或者超過美國,我們應當争取在同一期間,在鋼鐵和其他重要工業産品的産量方面趕上或者超過英國。那樣,社會主義世界就将把帝國主義國家遠遠地抛在後面。”于是,鋼和其他重要工業産品的産量趕上和超過英國,就成為工業領域“大躍進”的重要目标,當年提出的口号是“超英趕美”。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甯召開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内容本來是讨論1958年的國民經濟計劃。由于毛澤東對“反冒進”作了嚴厲批評,認為搞建設就是要那麼冒一點,就是要克服那種右傾保守思想,緻使一些超過實際可能的高指标被會議一緻通過。南甯會議之後,“大躍進”在中國範圍内迅速展開。

全面實施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的行動口号——反對浪費、勤儉建國》的社論,提出“我們的國家正面臨着一個中國大躍進的形勢,工業建設和工業生産要大躍進,農業生産要大躍進,文教衛生事業也要大躍進”,這實際上是向中國人民發出了全面“大躍進”的動員令,把“大躍進”的口号推向各行各業。

在“大躍進”已在中國範圍内全面啟動的形勢下,中共中央又于這年3月3日發出了《關于開展反浪費反保守運動的指示》,要求在運動中開展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全民大辯論,實際上是要以此肅清“大躍進”的思想阻力。《指示》斷言,在這場運動中,會不斷出現驚人的奇迹,出現各種平日難以達到的先進的速度和先進的指标,樹立各種先進的典型和旗幟,原來設想和安排好的平衡,也會不斷被萬馬奔騰的群衆運動所突破。随着反浪費反保守運動(簡稱“雙反”運動)的展開,“大躍進”運動向縱深發展,浮誇風開始盛行。

1958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3月和4月,又分别在成都和武漢召開中央工作會議。這些會議的議題很多,但批評“反冒進”是其中一項重要内容。

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是發動“大躍進”運動的最後一次總動員。會上,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工作報告。報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完整地提出了“鼓足幹勁、力争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進入6月之後,“大躍進”如火如荼般開展起來,而各種好消息也不斷地報告到了毛澤東那裡。6月16日,負責計劃工作的副總理李富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新的《第二個五年計劃要點》,認為以鋼鐵為主的幾種主要工業産品的産量,有可能用不了三年時間即可趕上和超過英國,原來需要十五年才能實現的中國農業發展綱要,也有可能三年基本實現。

第二天,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薄一波也在給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的主要工業産品,除電力外,都将超過英國的生産水平。毛澤東在批語中寫道:“趕超英國,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隻需要兩年到三年,兩年是可能的。這裡主要是鋼。隻要1959年達到2500萬噸,我們就在鋼的産量上超過英國了。”

大躍進開展隻過了半年的時間,中共中央便把趕超英國的時間便由十五年改為兩年。

典型事例

農業衛星

毛澤東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1958年8月,劉少奇派人到山東壽張縣進一步了解那裡的高額豐産情況,寫回的調查報告中,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産”的口号;後來被社會流傳成着名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的口号。

1958年7月份,從農業戰線傳來喜訊,各媒體先後刊登湖北省長風農業生産合作社,早稻畝産15361斤,放了一個大“衛星”。随即農業部公布夏糧産量同比增長69%,總産量比美國還多出40億斤。畝産萬斤糧的消息見報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從此,中國各條戰線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确定了一工農業生産的高指标,提出1958年鋼産量翻番,作為實現“大躍進”的重要步驟,達到1070萬噸。《人民日報》經常報導某某公社農業大放衛星。在早稻畝産36000斤的基礎上,中稻畝産達到46000斤。田裡的稻穀緊密得排在一起,人都可以坐在上面。同年,還出版發行了祖國主要建設成就地圖。

當時,《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經常報導虛假新聞,大放農業高産衛星,高産衛星列表。當年9月25日資料,小麥畝産最高數是青海柴達木盆地賽什克農場第一生産隊的8586斤,稻穀畝産最高數為廣西環江縣紅旗人民公社130435斤。

1957年,曾獲畝産千斤糧食帥旗的四川郫縣,提出“學麻城,趕孝感”的口号,在大面積豐産上要“元帥升帳”,同時在發射高産“衛星”中也要在四川領先。從收早稻開始,與附近的新繁縣競争,發射一個比一個大的“衛星”。為了開展發射水稻“衛星”的競賽,他們專門在城關北街十字口豎立一個長十幾米,寬數米的“衛星發射台”。每次發射一顆高産“衛星”,就使用一個裝飾性的彩色水稻牌懸挂在“衛星台”上,象征“衛星”升起了。水稻牌的大小會随着産量的高低而變化。随後,“衛星台”上的水稻牌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當年,全縣共發射水稻“衛星”41個。

1958年8月1日到9月5日止,《人民日報》報導的各種高産“衛星”共34個。

8月26日,四川省郫縣犀浦鄉第一農業社居然出現畝産稻穀4萬多斤“大衛星”。驗收上報的總産量為45262.8斤,平均畝産45217斤,超過安徽省繁昌縣東方紅三社的水稻大“衛星”2187斤,超過實收總産量26000—27000斤,超過當地水稻正常單位面積産量的77-88倍。

事實是農業合作社趁在晚上田間燈光較弱,人多手多,校收人員難于察覺的情況下進行下列措施:

将移栽日期比實際移栽期提早一個月,虛報為7月13日,隐瞞移栽水稻已半吊黃熟重要情節。從其他田收打進倉的黃穀秘密運到驗收現場,冒充“衛星田”稻穀過秤。将一籮稻穀重複稱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稱為“轉轉秤”。

大煉鋼鐵

中國形成了全民大煉鐵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1958年底,提出“以鋼為綱”的口号,号召全民煉鋼。在農村,也修建了土法的煉鋼爐,企圖在田間煉鋼鐵。很多人把家裡的鍋,鐵器等金屬都捐獻出來煉鋼鐵,卻煉成一個個的鐵疙瘩。但由于技術不合規格,隻是煉出大量的廢鐵,造成極大的浪費,并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

煉鋼需要鐵礦、焦炭、燃料等材料。由于鐵礦不足,于是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采礦,使糧食産量大減。由于燃料不足,隻好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引發日後的天災。其實這些天災都是人為的。傳聞增城挂綠荔枝樹在此劫中大部分被砍去了,而且建造高爐的建築材料不足,甚至把文物建築拆了,把磚塊拿去建爐,還說文物也要為煉鋼服務。農村也推行真正名副其實的大鍋飯,以生産隊為單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每個家庭都統一在公社食堂吃飯。稱為“放開肚皮吃飽飯”。

部分成就

工業方面

(1)第一架民用飛機誕生(1958年初)

(2)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制成(1958年3月11日),1958年生産了150萬台收音機。

(3)第一台數控機床誕生。1958年北京第一機床廠和清華大學合作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台X53K1三坐标數控機床。

(4)第一台電視機誕生。1958年3月17日,國營天津無線電廠試制成功第一台電視機:北京牌14寸黑白電視機

(5)第一台40匹馬力柴油拖拉機出廠(1958年4月12日)

(6)第一台最大的平爐-鞍鋼十号高爐在鞍鋼建成出鋼(1958年6月1日)

(7)第一個電影膠片廠-化學工業部第一膠片廠(樂凱集團前身)于1958年7月1日在保定西郊開工興建,1965年建成投産。

(8)第一個最大的煉鋼廠-武鋼煉鋼廠開工興建(1955年10月),1958年9月13日出鐵。

(9)第一台内燃機車試制成功。1958年9月9日,長辛店機車車輛廠制造了中國第一台内燃機車(600馬力)。

(10)第一座年加工能力100萬噸以上的現代化大型煉油廠-蘭州煉油廠,1956年4月29日正式動工,一期工程于1958年9月比計劃提前1年零3個月建成。

交通方面

(1)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全線開工了内昆鐵路的建設。1958年10月1日,修通了内昆鐵路北段——四川内江至宜賓,1960年通車到安邊。1965年修通了内昆鐵路南段——雲南昆明至貴州樹舍。 

(2)1958年1月,寶成鐵路全線通車(全長668.5公裡);1958年6月起,寶成鐵路進行電氣化改造,1960年6月建成寶雞至鳳州段,1967年開始進行剩餘部分改造,1975年7月1日全線電氣化改造完成,成為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3)1958年1月,鷹廈鐵路全線通車(全長698公裡)

(4)1958年3月1日,昆明鐵路同越南鐵路正式開始國際聯運

(5)1958年5月14日,鄭州黃河大橋(雙線鐵路橋)開工,1960年4月20日竣工。 

(7)1958年9月,長江第二座大橋――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雙線鐵路橋)開工興建,1959年12月10日建成通車。 

(8)1959年,北京-廣州鐵路複線上黃河大橋在施工。

(9)1959年元旦,黔貴鐵路全線貫通(全長605公裡)。

(10)1959年4月1日,北京-平壤國際航線正式通航 

參考文獻

李慶剛著:《“大躍進”時期“教育革命”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6年版。

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河南“大躍進”運動》,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6年版。

李銳著:《大躍進親曆記》,南方出版社 1999年版。

張繼久著:《大躍進的經濟分析》,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麥克法誇爾(英)著,魏海生等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2卷《大躍進1958-1960》,求實出版社 1990年版。

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山東“大躍進”運動》,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大躍進”運動》(浙江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版。

黃根蘭:《試析大躍進時期浮誇風的成因》,《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5年第4期。

劉明鋼:《深翻土地運動與“大躍進”時期的冒進浮誇》,《黨史縱覽》1997年第3期。

曾紅路:《再論“大躍進”的曆史成因》,《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4期。

齊霁:《八十年代以來“大躍進”運動研究若幹問題述評》,《北京黨史》1999年第6期。

李若建:《大躍進的社會基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4期。

王逍:《人民公社公共食堂興衰之曆史演變》,《黨史研究與教學》2001年第1期。

曹學恩:《大躍進運動發生原因探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年第6期。

王青山:《毛澤東的憂患意識和大躍進》,《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2期。

高其榮:《近十年來關于大躍進運動成因研究綜述》,《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年第5期。

林蘊晖:《“大躍進”前後的政治氛圍》,《北京黨史》2008年第4期。

張明霞:《國外學者“大躍進”發動原因研究綜述》,《福建黨史月刊》2009年第2期。

李安峰:《李富春對“大躍進”的認識》,《黨史縱橫》2009年第3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