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部門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英語:Hong Kong Observatory,簡稱HKO)隸屬于香港政府,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的部門,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責香港的氣象觀測、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工作,并向香港公衆發出相關的警告。
  • 中文名:香港天文台
  • 外文名:Hong Kong Observatory
  • 辦公地址:
  • 性質:
  • 行政級别:
  • 英文簡稱:HKO
  • 國家:中國
  • 地理位置:中國香港

概述

香港天文台坐落在尖沙咀的一個小山頭上,是規則的雙層建築。它始建于1883年,1984年正式成為監測香港天文的中心。遊客集體參觀需事先與天文台聯系。香港天文台總部設于九龍彌敦道134A号,建于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列古物古迹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迹,每年3月都以舉辨開放日來慶祝該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天文台道亦因香港天文台的建造而得名。

香港天文台原隸屬經濟發展及勞工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組後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曆史

在香港設立一個氣象觀測台的構想,最初是由英國皇家學會于1879年提出。皇家學會認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氣象,尤其是台風的理想地點”。事實上,随着當時香港人口逐漸增加,台風造成的破壞已廣受社會所關注。香港政府亦對皇家學會的建議表示歡迎。經過詳細的探讨和研究後,皇家學會的建議最終在1882年獲接納。随着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于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于同年創立。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地磁觀測、根據天文觀測報導時間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這些饒有價值的服務備受重視,且于1912年獲得英皇佐治五世頒賜皇家天文台的稱号。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部門複稱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門的運作模式及服務範圍亦不斷與時并進,以滿足現代社會的期望和需求。其間天文台不斷引入先進科技,以配合業務發展。

工作範圍

1、氣象服務

①一般天氣服務

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衆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此外天文台還會預測未來7日的天氣概況。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台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号,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②航空氣象

主條目:香港國際機場氣象服務。

香港天文台亦是亞太區第一批氣象服務單位取得ISO9001:2000認證,航空氣象是香港天文台主要收入來源,天文台亦在香港國際機場安裝了世界上首台用作機場天氣預警的激光雷達系統。

2、輻射監測及評估

香港天文台自1961年起開始監測輻射,并于1987年将輻射監測工作擴展成為一項全面性的環境輻射監測計劃,直到現時為止,天文台設立的輻射監測網絡共有十個固定監測站,除此以外,天文台亦會定期利用一輛由貨車改裝而成裝有輻射測量儀器的車在偏遠地區進行陸上巡測。而空中巡測方面,天文台亦會利用直升機在香港及鄰近海域進行巡測。然後分析巡測所得之樣本及數據,定期公布監測結果。

3、時間标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①時間标準

香港天文台負責管理的香港時間(縮寫HKT)是香港所采用的時間标準。香港時間全年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即是與位于UTC+8時區的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一緻。香港時間準确度為每日1微秒以内。香港天文台現時透過時間服務器、自動資料查詢系統及公營香港電台報時信号廣播提供對時服務。

②地震

香港遠離地震帶,發生大地震機會很微,香港天文台平均每年錄得約兩次有感地震,天文台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衆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警告信号

1、警告信号概況

①熱帶氣旋警告

自1884年起,當熱帶氣旋接近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号,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現時熱帶氣旋警告信号共分為5級,分别是1号、3号、8号(分東北、西北、西南及東南四個)、9号和10号。

②暴雨警告系統

香港暴雨警告信号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将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号。1992年,香港天文台建立一套以顔色為标記的四級别暴雨警告系統。1998年暴雨警告系統修訂為黃、紅、黑色三個級别。

③山泥傾瀉警告

當香港天文台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台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這個警告主要針對數目較多而影響廣泛的山泥傾瀉情況。

④新界北部水浸特别報告

每當新界北部的低窪地區已經或預料會發生水浸,天文台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别報告。

⑤雷暴警告

不論雷暴的影響範圍廣泛,還是隻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區,天文台便會發出雷暴警告。香港的室外運動場、球場及泳池習慣上會暫停開放,以免發生意外。雷暴警告是一年内發出次數最高的警告信号,有雨季時甚至有可能會一日内多次發出。

⑥強烈季候風信号

發出強烈季候風信号,表示在本港境内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将會超過每小時40公裡。冬季季候風一般從北面或東面吹來,而夏季季候風則主要是西南風。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候風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70公裡。

⑦寒冷及酷熱天氣警告

1999年12月起,當預測市區最低氣溫将降至攝氏12.0度或以下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寒冷天氣警告。另外于2000年亦設酷熱天氣警告,當預測市區最高氣溫将升至攝氏33.0度或以上時就會發出。

⑧霜凍警告

香港冬天天氣寒冷,當露點降至接近或低于攝氏0度及風力微弱時,高山及新界内陸地區就有可能出現地面霜。當有迹象顯示香港高山或新界内陸地區會出現地面霜時,天文台便會發出霜凍警告以提醒農民地面霜對農作物的影響。

⑨火災危險警告

香港天文台會根據有利于火警發生及擴散的因素,如低濕度、高風速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有關草木幹燥情況的資料,發出火災危險警告。 警告分為黃色及紅色兩種。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表示火災危險性頗高,而紅色火災危險警告則表示火災危險性極高。

⑩海嘯警告

海嘯警告表示猛烈地震預計會産生或已産生海嘯。若海嘯持續,将會在3小時以内到達香港,而海嘯高度可能會超過正常潮水高度0.5米。海嘯警告從未需要發出,但2007年4月3日中午天文台因人手出錯在“每小時溫度及濕度報告”錯誤指出海嘯警告正生效。

2004年12月南亞海嘯發生後,天文台會在太平洋或南海有海嘯威脅,但預計不會嚴重影響香港的情況下,發出“海嘯報告”。2006年12月26日晚上,台灣發生強烈地震,天文台首次發出海嘯報告。

2、警告機制引起的争議

由于惡劣天氣下,香港政府及私人機構的上班,以及學校停課的準則多與天文台所發出的警告信号挂鈎,香港天文台在發出熱帶氣旋及暴雨警告信号時經常受到來自各界的壓力。1990年代,時任香港總商會會長的翁以登就經常在天文台發出八号烈風或暴風信号之後,公開指責天文台令香港商界蒙受巨額經濟損失。近年不少市民亦在熱帶氣旋及暴雨情況下,直接緻電天文台質問發出警告信号的理據。而天文台近年數次的預測失誤,亦令發出警告的決定備受質疑。

氣象交流合作

岑智明和馮瑞權分别對中國氣象局長期以來給予的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岑智明表示,香港天文台願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繼續推進在“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東盟國家氣象合作、區域台風監測預警服務等領域的合作。馮瑞權希望與内地進一步增進業務交流,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強與葡語國家(地區)氣象合作,加強在台風委員會等國際組織中的相互協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