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後

風後

部落領袖
風後即風伯,黃帝的宰相。風姓部落(有名領袖太昊)的首領。山西省解州人,出生與一個叫海隅的地方,《淮南子》記載他“精于《易》數,明于天道,甘貧,隐逸為樂。”出山助皇帝之後,大小功勳無數。《史記》記載:“風後用經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國。”他發明指南車和八陣圖,死後葬于風後陵,即現在陝西省潼關的“風陵渡。”
    中文名:風後 外文名: 别名: 籍貫:山西 性别:男 國籍:中國 職業:宰相

風後簡介

風後,傳說為黃帝的宰相。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東門外社東村有一塊“風後故裡”的大碣後和“風神廟”,芮城風陵渡有其墓并以此為地名。說明風後确有其人,而且是運城故裡。

相傳黃帝做一夢,夢見一場罕見的大風,把大地上的塵垢刮得蕩然無存,隻剩下一片清白的世界。黃帝驚醒後,自我圓夢,心裡暗歎:“風為号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邊。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于是他食不甘味,寝難安席,到處留神察訪,終于夢想成真,在海隅(運城市解州鎮社東村)這個地方找到了風後,即拜為相。由于風後是黃帝的第一任宰相,故後人稱他為“開辟首相”。風後發明的指南車以及所陣法天下無雙,幫助黃帝統一中原。《史記》記載:“用經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最著名的“鳳後八陣兵圖”對我國古代的軍事史、古代軍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鳳後八陣兵圖

傳說在阪泉之野(山西運城一帶古稱蒲阪),黃帝與蚩尤各自擺開了陣勢.一時間,大風、大雨伴着大霧接踵而至。先是黃帝的風後用指南車指引部脫離險境,接着黃帝之女“女魃”出陣,驅散風雨,用号角聲、擂鼓聲等擾亂兵,采取變化多端的戰術,取得勝利,最後斬殺蚩尤,分解首,異地而葬。因此,這裡被人命為解州,該村村民是蚩尤部族後代,所以命名為蚩尤村(現名為從善村)。

據《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記,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動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财物”。足見風後對黃帝的幫助是多方面的。特别是黃帝與蚩尤大戰中,風後立下赫赫戰功,緻使蚩尤聞風喪膽。因此黃帝在置列侯衆官時,獨擢風後為三公之首。

傳說故事

一日,至田中耕鋤,見天日晴和,乃唱歌曰:

上天圓圓,下地方方。

生逢斯世,得遇明王。

歌罷又耕。帝車駕人馬至近,風後不顧,隻躬身鋤地。帝觀之良久,自思曰:“其人雖一耕夫,堂堂儀表,必有可取。”即命近臣去問何處人氏。近臣領命問之,風後對曰:“君臣别途,各安其事,何勞問焉!”近臣以風後之言回奏,帝歎曰:“此乃賢者,非農夫也!”遂下辇步行至田畔。風後見帝步行前來,忙棄其鋤,俯伏于田中,口稱萬歲。帝扶起問曰:“賢士何隐于此,不出代天行道?請問賢士高姓大名?”風後奏曰:“臣姓風名後,才疏學淺,不堪世用,惟躬耕而已。”帝聞奏大悅,命随駕入朝,以扶社稷。風後不辭,領旨同行。

正行之間,隻見大澤旁一樵夫,在山林中四顧而行,帝視良久,見其人威風凜凜,志氣昂昂。帝命住辇,即步入林中,上前問曰:“賢士,何人在此閑遊,不出輔國安民?”力牧俯伏奏曰:“臣駕鈍之材,不足用世,故避于此。”帝曰:“願聞賢士姓名!”力牧奏曰:“臣姓力,名牧。”帝聞奏大悅。顧謂群臣曰:“卿等今日方信夢不虛矣。”遂扶起,命随駕回朝。次日升殿,文武朝賀畢,帝命宣風後、力牧入朝。二人山呼拜舞于階下。帝曰:“朕今得二卿,乃上天夢應所賜,如左右手矣。”即封風後為上相,封力牧為上将,以為左右輔弼之臣。原有太常察乎地利,封為禀官廪,掌管農事;蒼龍辨乎東方,封為士師;祝融辨乎南方,封為司徒;太鴻辨乎西方,封司馬;後土辨乎北方,封為李師。力牧乃為武職,不在内,風後在内,為六相。

帝自得六相以來,國家大治,天下太平。一日,大宴群臣而散,退宿宮中,夜至三更,忽得一夢,夢見二龍于江中蟠蜒,挺白圖以授帝。帝覺,自思曰:“前夢既應,後夢不虛。龍,水中之物,必有奇異。”遂齋戒沐浴,早朝升殿,将夢龍事與群臣言之。天姥出班奏曰:“陛下試往河邊視之,天其授帝圖乎?”帝允奏,即命排駕往河邊。至翠妫川,隻見一大魚溯流而來。帝謂天姥曰:“子見河中物乎?”天姥曰:“正應夢也。”帝命排香案,親拜告祝曰:“朕幸得六相,今輔佐分理天下,人民稍安。昨夜蒙神複賜朕夢,謹具香花燈燭祈禱吉兇。如兇,朕自當之;如吉,普施天下黎民!”祝罷,那大魚溯流而上,背負白圖箱蘭葉龜文,近岸踴躍授帝。帝知祥瑞,拜而授之,其魚翻遊而去。帝又望河拜謝。舒展視之,名曰《圖箓》。命侍臣捧定其箱,排駕回朝。

至次日升殿,群臣朝畢,帝語群臣曰:“昔聞伏羲帝始受《河圖》,得其五要,設靈台,立五官,以叙五事。今朕得者亦名《河圖》,内與前不同,皆日月星辰之象,教朕立星官之書,以傳後世,朕何敢不從耶!”

即命羲和占日月之出沒,常儀占月之盈虛,車區占風之定息。

又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鬥綱所建、定幹支甲子。

命容成作蓋天渾天儀,以像用天上形。

帝問鬼臾蓲曰:“上下周紀,其可數乎?”對曰:“天以六節,地以六制。周天氣者,六期為備;終地紀者,五歲為周。五六合者,歲三千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六十歲一千四百四十氣為一周,太過不及期可見矣。乃因五量治五氣之消息,察法以作朝曆,歲紀甲寅,日紀甲子,而時節定。是歲己酉,朔旦日南至而獲神數,日月朔望而可推也。”帝聞奏大悅。又問之曰:“卿言此是得天之紀終而複始矣?”對曰:“然。”又奏曰:“天之紀雖終而複始,更要造十六神推馀分置閏月,以定四時。”

帝曰:“何以為閏?”蓲曰:“察天時三歲一閏,多一月三十日也。五歲再閏,共多六十日。十有九年七閏,造曆皆起甲子,于是時順而辰從之。”帝曰:“善。”

命隸首定數,以率其羨,要其會。而律度量衡,命伶倫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陰,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凰之鳴,而别十二律——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生六律、六呂,候氣之應,以立宮、商、角、徵、羽五音之聲,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變,推律曆之數,起消息,正馀閏也。

又命勞緩鑄黃鐘太簇十二鐘,以為十二律。每月氣至,則葭管飛灰古人燒蘆管成灰,置于十二律管内,放密室中,以占氣候。某一節候至,某律管中的葭灰即飛出,表示該節氣已到應之,以和五音,立天時,正人位焉。

又命大容、容成、車區,占星象。各領旨而行。

指南車

誰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特别是指南針,至今還是世界航海上廣泛運用的儀器之一。那麼,最原始的指南針--指南車是誰第一個發明的呢?這個問題還得從50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說起。

傳說黃帝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了72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

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彌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着急,隻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并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讨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

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隻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隻見風後獨自一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說:“什麼時候,你怎麼在這裡睡覺?”風後慢騰騰地坐起來說:“我哪裡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

”接着,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對黃帝說:“你看,為什麼天上的北鬥星,鬥轉而柄不轉呢?臣聽人說過,伯高在采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将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鬥星的原理,制造一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一聽笑着說:“原來你躺在這裡就是想的這個。

”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衆臣,大家議論了一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制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于造出了一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後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着南方。風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隻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着什麼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南北。”

從此,黃帝的軍隊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霧了。人人勇敢善戰,個個奮勇争先,終于戰勝了蚩尤,把他一直追到涿鹿之野殺死。

黃帝打通了中原的道路,控制了黃河中遊一帶。不久,風後因年邁體弱,經常疾病纏身,黃帝為他尋了很多名醫名藥,都沒有把他的病治好。在他死後,黃帝和大臣們都非常悲痛。為了不忘風後的功績,黃帝親自為他選了一塊墳地,把他埋葬在黃河以北的趙村。後世人又把趙村改名為“風後陵”,意思是,這是風後的陵墓。“風陵”也就是現在陝西東潼關的“風陵渡。”

八陣圖

河南省密縣發現一套我國最早的《風後八陣兵法圖》。

它由黃帝與其大将風後研創。據傳4500年前,蚩尤興師作亂,侵犯中原,黃帝因将寡術乏,九戰九敗于蚩尤,便率兵退守至雲宕宮(今河南密縣劉寨鄉雲岩宮)練兵講武,建立宮殿(即軒轅黃帝宮)。為讨伐蚩尤,黃帝拜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為交,并在此與風後研創了我國最早的《八陣兵法圖》。該圖共九幅,一幅為八陣正圖,其餘八幅為陣勢圖,每幅圖旁均有文字說明,介紹攻防要訣。

唐朝軍事家、太常博士、常州刺史獨孤及的《雲岩宮風後八陣兵法圖》碑,詳細記載了黃帝和風後研創《八陣圖》,“用經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萬國”,統一中原的事迹。

該圖共分九幅,一幅為八陣正圖,其它八幅為八個陣式,即: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圖旁附有文字說明,詳細介紹了每個陣式在特殊環境下進攻退守的戰術應用。

據《史記》載,風後為軒轅黃帝的一員将帥。密縣雲岩官遺存的唐朝軍事家、常州刺史獨孤及的《雲岩官風後八陣圖》碑,詳細記載了黃帝和風後研創《八陣圖》的事迹。此圖的發現,把我國八陣兵法的曆史向前推進了兩千五百年。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詩聖杜甫曾一度将《八陣兵法圖》的成就歸功于諸葛亮。而《風後八陣兵法圖》的發現,則以史實證明杜甫詩出無據。事實上“鄧公玖傳授給諸葛亮的《兵法陣圖》卻是遠在諸葛亮生前3500年的黃帝時期的兵法著作,是風後的軍事理論”。

《風後八陣兵法圖》對我國古代的軍事史、古代軍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和價值。因此該圖堪稱密市檔案館的珍品。

《握奇經》

名稱】《握奇經》

作者名】風後

【朝代(國家)】中國上古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馀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于天,雲附于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蹑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

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于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随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随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于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握奇經續圖

角音二初警衆末收衆。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鬥。

金音五:一緩鬥,二止鬥,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并旋。

三十二隊天沖,十六隊風,八隊天前沖,十二隊地前沖,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後沖,十二軸地後沖,十六隊雲。以天地前沖為虎翼,天地後沖為飛龍,風為蛇蟠,雲為翔鳥。

八陣總述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匹陣贊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

分苦均勞,佚輪辄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陣贊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沖軸相當。

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于陽。

風陣贊

風無正形,附之于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

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陣贊

雲附于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

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飛龍

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翔鳥

鸷鳥擊搏,必先翺翔。勢淩霄漢,飛禽伏藏。

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蛇蟠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虎翼

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

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奇兵贊

古之奇兵,兵在陳内。今人奇兵,兵在陳外。

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離而為八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纭纭,莫知所終。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沖。勿為事先,動而辄從。

遊軍

遊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赢撓盛。

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革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

鼗鼓

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鼗音。

麾角

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

兵體

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利物禁暴,随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将,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争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志于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

風陵渡

風陵渡在山西芮城縣西南端,距縣城30公裡,與河南、陝西省為鄰。風陵渡正處于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裡,走入秦晉。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相傳軒轅黃帝和蚩尤戰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将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這時候,黃帝的賢臣風後及時趕來,獻上他制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于戰勝蚩尤。風後死後,埋葬在這裡,後來建有風後陵。風後陵,在趙村東南,高二米餘,周圍30米,故稱風陵關。因唐代聖曆元年(689)在此置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洩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稱風陵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