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略

韬略

漢語詞語
韬略,tāo lüè,指古代兵書《六韬》和《三略》。也泛指兵書:長交英俊,唯談韬略之書。借指謀略:幼禀異操,夙懷韬略、素讀兵書,深知韬略。通常都說兵家韬略,似乎韬略隻限于諸子百家中兵家的學術,屬于兵書,是軍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從來就沒有單純屬于軍事的戰争,戰争無非是政治以暴力形式的延續,軍事服從于政治,政治又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戰争除了以武力拼搏外,還有經濟戰、外交戰、心理戰、宣傳戰等,不僅現代,古已有之。戰争是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總體戰,各種韬略往往在其中同時并用,或交互使用。。
    中文名:韬略 外文名:military strategy 拼音:tāo lüè 引申:古兵書《六韬》、《三略》 意思:計策、謀略 泛指:兵書 成語:胸有甲兵

引證解釋

中國韬略

中國的韬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曆史遺産之精華。發源于先秦的韬略之學,在秦漢時期得到廣泛的運用,到三國時代,更是發展規律迅速,碩果累累。中國曆史上韬略人物之層出不窮,韬略理論之獨特精辟,韬略範例之豐富多彩,在整個世界曆史上都是罕見的。探索與研究曆史上的文韬武略,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才幹,啟迪思想、智慧,而且于競争激烈的時代,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多領域,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參考價值。從韬略的角度研究曆史,可以使錯綜複雜、撲朔迷離的曆史現象洞開一面,從而窺視到曆史演化的某些軌迹,獲得對于曆史真實的一些認識。

三國韬略

韬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

動于九天之上:奇正論 變換速度魔方:緩疾論 營造絕對優勢:虛實論

尋找捷徑:曲直論 燒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論 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

生存死亡的分水嶺:利害論 踏雪無痕:深淺論 挾雷霆而行:攻守論

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 流水無形而無不形:常變論 與潮流俱起伏:順逆論

劃向黑暗的閃電:明暗論 制人而不制于人:先後論 春風化雨:情理論

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強弱論 藏于九地之下:真僞論 突破精神防線:心力論

撥雲見日:謀決論 向虎豹借取膽魄:勇怯論 化解千鈞之力:剛柔論

無敵之敵:内外論 成敗禍福的原點:動靜論 智囊鎖鑰:陰陽論

前程從此輝煌:有無論

詞語介紹

【拼音】tāolüè

【示例】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此人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

古代兵書

六韬

傳說《六韬》為西周呂望所撰,計六卷。呂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多謀善斷,長于用兵,他曾助周滅商,封于齊,官至太師,俗稱姜太公。後經研究,認定《六韬》一書乃戰國時人托其名而輯成!“韬”即用兵之謀略,“六韬”為文韬、武韬、龍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共60篇2萬餘字。

60篇的名字是: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王翼、論将、選将、立将、将威、砺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糧、略地、火戰、虛壘、林戰、突戰、敵強、敵武、烏雲山兵、烏雲澤兵、少衆、分險、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凡是先秦軍隊編制、管理、訓練、行軍、布陣、攻守、戰具、兵器及其軍事理論,幾乎無所不包。

以問答形式進行論述,并有夾注,語言生動,說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軍事專着,受到曆代兵家名将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韬》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三略

也叫《黃石公三略》,傳說是漢初黃石公(又稱圯上老人)所着,傳授給張良的。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餘字。《史記·留侯世家》有“張良嘗閑步遊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編書曰:‘讀此書則為王者師……’旦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的記載。但據《漢書·藝文志》說:“漢興,張良、韓信序次(整理)兵法,幾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至于孝成(漢成帝)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班固、班昭根據這些寫成《漢書’藝文志·兵家》,其中并無《三略》一書着錄。查《漢書》成書于東漢和帝(公元89—105)年間。可見在東漢中葉以前并沒有《三略》這個書名。東漢末年建安年間,陳琳(?一217年)在《武軍賦》中始提到“……三略六韬之術”。魏明帝時,李康《運命論》始有“張良受黃石公 之符,誦《三略》”之說。

東晉末年(公元400—417年),李暠為西涼公,征劉{日丙}為儒林祭酒從事郎中,劉{日丙},曾注《黃石公三略》流行于世(見《北史》三十四卷,魏書五十二卷)。《隋書·經籍志》始着錄《黃石公三略》三卷,。題下邳神人撰。書中自稱“《三略》為衰世作”。因此《三略》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三略》一書雜采儒家的仁、義、禮;法家的權、術、勢;墨家的尚賢;道家的重柔;甚至還有谶諱之說。全書講政治策略手段較多,而直接講軍事的反而較少。

上一篇:中山詹園

下一篇:懋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