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城

建康城

南京在六朝時期的名稱
建康城是東吳(建邺),南朝宋、南齊、南梁、陳朝、五代十國(吳和南唐),明朝前期都城和陪都,擁有極高的經濟、文化,軍事、政治地位,堪稱我國建築史的奇迹! 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西方的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曆史上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建康的規模也極其龐大,以建康皇宮(建康台城),為中心,無外郭成,東西各四十裡,人口衆多!建康在南梁武帝時期建設的最大,吸引了印度等各國商人前來參觀。到了陳朝後主祯明三年正月,隋軍破建康,俘虜陳後主,陳朝滅亡,隋文帝下令,将建康城夷為平地(除石頭城外,設為郡)!繁榮富庶的建康城就成了平地了……南宋建炎三年又(為行都)改江甯府為建康府。元朝,建康府先後改稱建康路、集慶路。[1]
    中文名:建康城 外文名:JianKang 别名:建邺、金陵、南京 地理位置:今南京 行政區類别:首都、陪都 地位:政治文化、軍事、經濟中心 人口:200多萬(南朝) 語言:吳語、中文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南朝建康遺址、中山陵、明孝陵等 所屬朝代:東晉、南朝、明朝、南唐、吳 規模:東西南北各四十裡

簡介

建康城在今南京市,是三國時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京師的名稱,六朝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

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西方的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曆史上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吳時名建業,西晉末改稱建康。自公元229年吳建都建業到589年陳亡,除去西晉和梁元帝時外,作為都城前後曆時322年。建康城東北依鐘山,西北瀕長江,沿江丘陵起伏,東、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環繞,曆來稱形勝之地。

曆史

吳的都城周20裡餘,南北長,東西略短,位置約在今南京城北部。宮城在城内偏北部分,西為孫權建的太初宮,東為孫皓建的昭明宮和苑城。

東晉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吳舊城,增辟九座城門。齊時在土城外包磚。宮城是東晉鹹和年間在吳昭明宮、苑城的舊址新建的,稱建康宮,又稱台城。據記載有宮牆三重,外周八裡。南面正面是大司馬門,直對都城正門宣陽門,兩門之間是二裡長的禦道。禦道兩側開有禦溝,溝旁植槐、柳。大司馬門前東西向橫街,正對都城的東、西正門。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東北郊。宮城北有華林園,原是東吳的舊宮苑,宋時加以擴建。複舟山有樂遊苑,宋時就東晉藥圃建成。玄武湖在都城北。東晉時築長堤以防水患,并引湖水通入華林園、天淵池和宮内諸溝,再下注南城壕。

建康城極為豪華,風景如畫。建康無外郭城,但其西南有石頭城、西州城,北郊長江邊築白石壘,東北有鐘山,東有東府城,東南兩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栅,設籬門,成為外圍防線。都城南面正門即宣陽門,再往南五裡為朱雀門,門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橋朱雀航。宣陽門至朱雀門間五裡禦道兩側布置官署府寺。居住裡巷也主要分布在禦道兩側和秦淮河畔。秦淮河南岸的長幹裡就是著名的居住裡巷,北岸的烏衣巷則是東晉王、謝名門巨族累世居住之地。王公貴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東青溪附近風景優美的地帶。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有五百餘所。著名的有同泰寺(今雞鳴寺前身)、瓦官寺、開善寺和城東北攝山的石窟寺等。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長江,又從秦淮河引運渎直通宮城太倉,運輸貢賦,北引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運渎,以保證漕運和城壕用水。

建康城作為都城的三百多年中,不斷發展,商業繁華,人才荟萃,文物鼎盛,成為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到了五代十國,吳國(史稱南吳),在南朝建康城遺址上建設建康(金陵),以建康為西都,以江都(揚州),為東都,到了南唐,任用建康為都城,北宋滅南唐,設為州。

1129年,宋高宗也曾一度來過金陵,并改江甯府為"建康府",表示要在這裡領導抗金,恢複北宋的河山。

1135~1162年,建康城先後四次重修。建康城内的布局是:将南唐宮城改為行宮,宮門前的虹橋改名"天津橋"(今内橋)。行宮的東、北、西三面大多是軍營,官署和學校主要在行宮的東南面,如今的"夫子廟"就是宋代開始建立的"建康府學"。商業區和居民區,則集中在行宮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兩岸。

到了明朝,朱元璋以南京為都,建立明朝,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以南京為陪都。

建康城象征着中華文明,象征着中國南方的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