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植物

青藏高原植物

薔薇科薔薇目植物
青藏高原區植物種類繁多,植物地理成分交錯,植被類型複雜、植物資源豐富,并且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幅員廣袤、生态環境複雜的青藏高原為衆多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區系最豐富的區域。[1]
    中文名:青藏高原植物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薔薇目 亞目: 科:薔薇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種類和地理

種類十分豐富

整個青藏高原區的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據粗略估計高等種子植物可達10,000種左右,如果把喜馬拉雅山南翼地區除外也有約8,000種之多。但是高原内部的生态條件差異懸殊,植物種類數量的區域變化也十分顯着。如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區,自山麓河谷至高山頂部具有從山地亞熱帶至高山寒凍風化帶的各種類型的植被,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區系最豐富的區域,高等植物種類在5,000種以上。

而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陸性寒旱化的高原氣候,植物種類急劇減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種子植物不及400種,再伸進到高原西北的昆侖山區,生态條件更加嚴酷,所采到的植物種類也隻有百餘種。高原北部的柴達木盆地雖然海拔高度低至3,000米上下,但氣候極端幹旱,盆地内種子植物約300種,加上周圍山地,種類可在400種以上,至于新疆和西藏交界的阿克賽欽和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則出現大面積裸露的無植被地段,所能找到的植物種類就更少了。

可見,整個高原地區植物種類的數量是東南多、西北少,呈現出明顯遞減的變化趨勢。

顯着的區域差異

按照植物種類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顯着的區域差異。青藏高原南緣,東喜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區屬古熱帶植物區,熱帶地理成分占優勢,種屬數雖較多,每屬内所含的種數卻較少,說明這裡處在古熱帶植物區的北部邊緣,屬熱帶亞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較古老。

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杉,買麻藤科的買麻藤,金縷梅科的阿丁楓,龍腦香科的羯布羅香等。高原東南部屬森林植物區系,以中國-喜馬拉雅成分為主,含有數量衆多的木本植物,組成各種類型的森林,如殼鬥科、茶科和樟科的一些常綠樹種,高山栎類植物以及針葉林中的代表樹種,如高山松、喬松,多種冷杉和雲杉等,杜鵑屬的現代分布中心也就在這裡。

青藏高原基本亞區

在高原内部則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着年輕的、獨立發展的曆史,有許多種、屬是在高原強烈隆升過程中逐漸适應于寒冷幹旱的生态條件而發展起來的。典型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針茅、固沙草、西藏蒿、墊狀駝絨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達木盆地等幹旱區域則以亞洲中部荒漠成分為主,如駝絨藜、膜果麻黃、合頭草、蒿葉豬毛菜、沙生針茅等。典型的溫帶和高山成分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較廣泛,常為高山灌叢和草甸的組成成分。

因此,在植物區系上整個青藏高原區除其南緣可劃歸古熱帶植物區外,絕大部分都屬于泛北極植物區。其東南部屬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屬亞洲荒漠植物亞區的範圍,而高原内部腹地則是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

郁郁蒼蒼的森林

簡述

通常在人們的想象中,青藏高原是與森林無緣的。其實不然,在高原的南緣和東南部,即喜馬拉雅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和橫斷山脈地區,深受南來夏季風的惠澤,氣候濕潤、降水較多,廣泛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是我國的重要森林區之一,有些還保存着較完好的原始天然森林。而在高原的北部邊緣,如祁連山東段和昆侖山西段北翼山地也有少量森林零星分布,具有幹旱荒漠區邊緣“濕島”的特征。

闊葉林

由闊葉樹種構成的森林在青藏高原濕潤、半濕潤的東南部有廣泛的分布,它們的類型較多,且與生态地理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熱帶常綠雨林和半常綠雨林分布在東喜馬拉雅南翼海拔1,000—1,100米以下,喬木高大,森林茂密,通常高達30—40米。主要樹種都是熱帶成分,由龍腦香科、桑科、四數木科等多種樹木組成常綠雨林;由千裡榄仁、阿丁楓等組成半常綠雨林。這些熱帶森林組成種類複雜,林内層次不明顯。許多樹木樹皮光滑,呈灰白色或灰棕色,格外顯目。

有些樹木具有凸出地面的闆根,有的樹木如馬膽果,巨大的果實直接生長在樹幹和粗枝上,就是“老莖生花”現象。林内大型藤本和附生植物很多,主要由天南星科、棕榈科、蘭科和胡椒科植物以及喜陰濕的熱帶蕨類和苔藓所組成,其中有葉大若扇的麒麟葉,花冠紅豔的芒毛苦苣苔和香郁喜人的蘭花等。

常綠闊葉林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東段南翼山地和察隅地區分布較廣。它由殼鬥科的栲、青岡、石栎等屬及茶科、樟科、木蘭科等常綠喬木組成,具有渾圓的波浪形林冠,森林郁閉度大,高20—30米,層次較多,附生及攀緣植物也不少。有的林地非常潮濕,林内地面石塊或樹幹上長滿苔藓,具有“霧林”或“苔藓林”的特征。

硬葉常綠闊葉林系由殼鬥科的硬葉栎類樹種組成的森林,如高山栎、川滇高山栎、黃背栎等。和上述常綠闊葉林樹種不同,硬葉栎類具有旱生生态适應特征,如葉子常綠、革質堅硬,中型葉偏小,葉緣多具尖刺或銳齒,葉面光滑,葉背大多密布黃色或灰色短絨毛。樹幹多彎曲、木材堅硬,樹皮厚具粗紋,分枝多且密集等。

通常樹高15—25米,層次結構較簡單。這類森林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季相,樹冠枝條上常飄挂着淺黃色的樹松蘿。落葉闊葉林适于氣候寒冷的生态條件,多為冬季落葉的陽性樹種所組成,如桦木、桤木和楊樹等。糙皮桦林多見于森林上部;桤木中的旱冬瓜是适應幅度廣的速生樹種,常在海拔較低處組成次生林;山楊、白桦混交林則系針葉林破壞後自然更新起來的次生林類型,主要分布在高原東南部森林區。此外,在青海東部山地陰坡也有小片遼東栎林分布。

上述這些闊葉林類型對溫度、水分條件的要求有一定規律,随着由暖熱濕潤向寒冷濕潤或寒旱的變化,大體上出現自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的更叠。森林組成種類由多至寡,森林結構自繁及簡,層次減少,高度變矮。

針葉林

針葉林是青藏高原上分布最廣的森林類型,其中常綠針葉林有松林、鐵杉林、雲杉林、冷杉林、圓柏林、柏木林等;落葉針葉林有落葉松林。針葉林的喬木通常高大、挺直,單位面積蓄積量高,能提供經濟用材和大量林副産品,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而高原上的針葉林多分布于江河上遊山區,在保持水土、改善環境方面有明顯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松林主要由雲南松、高山松、喬松和長葉松組成,前兩種分布在察隅和橫斷山區,後兩種見于喜馬拉雅山脈南翼。它們是适應性較強的耐旱抗瘠的陽性樹種,通常生長迅速、更新良好,抗火性強,多在陽坡和半陽坡構成層次少、透光好、林相整齊的森林。以察隅地區生長的雲南松林為例,130齡的林分,平均高接近50米,每公頃蓄積量達1,000平方米,超過東北小興安嶺地區優越條件下生長的紅松林。

喜陰濕的鐵杉林主要分布在高原南緣潮濕地區的山坡上。鐵杉蒼勁挺拔,高可達30—40米,那平展低垂的枝桠把它襯托得更加雄偉壯觀。鐵杉林内比較陰濕,下層喬灌木和草本較多,樹幹上多長滿苔藓,好像裹上一層厚軟的綠氈。

由雲杉和冷杉組成的森林通稱為暗針葉林,在高原東南部山地分布很廣。冷杉性喜濕冷,喬木層高20—30米,林内喬灌木較多,地表苔藓層較發達,樹枝上常懸挂着黃綠色的長松蘿,點綴着墨綠色的林冠。

雲杉林通常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冷杉林,在濕潤區域則可生長在陽坡上。由于它較耐寒旱,在橫斷山區内部分水嶺兩側地段常占優勢并組成森林上限和森林區西北緣的林地,常見的有林芝雲杉林和川西雲杉林。在青藏高原北緣東祁連山生長有青海雲杉林;至葉城以西的西昆侖山,在較濕潤的峽谷陰坡上則有零星的雪嶺雲杉林成斑狀分布。

柏木林分布局限,在雅魯藏布江中遊朗縣境内以巨柏為建群種,适沙耐旱,别具一格;在大渡河上遊金川、馬爾康一帶則由岷江柏木為主,多生長在窄谷的陡坡上。圓柏林多見于橫斷山區森林帶上部陽坡,以大果圓柏為主,是比較典型的耐旱、耐瘠又耐寒的林型,多為高10米左右的疏林、結構比較簡單。高原東部及東北部則以祁連圓柏林為主。

落葉針葉林以大果紅杉和西藏落葉松為主,前者分布在橫斷山區,後者以西藏東南緣山地為主,比較耐寒,耐瘠薄,對土壤條件不苛求,分布海拔較高,有的還構成森林上限或頑強生長在冰碛物上。

各類灌叢

灌叢的生态

青藏高原各地都有灌叢出現,它們所占面積不大,但類型衆多。既有主要分布于東南部的常綠革葉灌叢和常綠針葉灌叢,也有散布高原各地的不同類型的落葉闊葉灌叢,幹旱谷地中的漿質刺灌叢和荒漠地區的鹽生灌叢。

每年4—6月間在高原東南部的高山上可以見到盛開着紅、紫、白和黃等各色花朵的杜鵑灌叢,組成山花爛漫的世界。它們的種類和生态特性因地而異。緊接着森林帶上部的山地陰坡有以鐘花杜鵑為代表的高大的無鱗杜鵑類灌叢,它們的枝葉較大,綻放着粉色、白色的杜鵑花。

在冬春積雪的生态作用下,它們先順坡下延生長,然後向上直立達2—4米,組成郁閉而難通行的灌叢,其下多複蓋着3—5厘米厚的苔藓,顯得十分潮濕。在開闊的高山上,杜鵑灌叢多由植株矮化、枝葉細小的有鱗杜鵑類組成,高度為0.8—0.2米不等。在橫斷山區杜鵑種類甚多,通常認為這裡是杜鵑屬的故鄉,向西與東喜馬拉雅相聯,這一地區含有杜鵑屬的大部分種類,其最原始的類群也分布在這裡。由這裡向高原内部,杜鵑灌叢的種類減少,景色也較單調,北邊可達東祁連山,西邊可至岡底斯山東段。

爬松

和杜鵑灌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圓柏灌叢,它們耐幹瘠,分布在這一地區陽坡,常形成直徑1—1.5米左右的暗綠色圓盤狀匍匐在坡面上,當地有的稱為“爬松”。這類常綠針葉灌叢較耐寒旱,分布範圍比杜鵑灌叢更伸入高山腹地,而具有高原特色。落葉闊葉灌叢中以金露梅灌叢分布範圍最廣,不僅見于從東祁連山至喜馬拉雅山的濕潤、半濕潤的高山上,而且在半幹旱的高原腹地也有分布。它們開放着黃色的花朵給那裡單調的景觀帶來暖春的色彩。

這類灌叢可分布到海拔5,500—5,600米,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灌叢了。然而,它們卻是灌叢中的侏儒,高僅3—5厘米。在雅魯藏布江中遊谷地的山坡、洪積扇或沿江沙地上普遍生長着西藏狼牙刺灌叢。它一般高50—100厘米,生态幅度廣、适應性強,是山地灌叢草原的建群種,每年5月間開放着藍紫色的蝶形花,給春末較幹旱的季相增添了色彩。由于這裡燃料缺乏,這類灌叢已成為樵采薪柴的主要對象,使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錦雞兒為主的灌叢

由各種錦雞兒組成的高山落葉闊葉灌叢在灌叢植被的家族中也占有較顯着的地位。在藏南高原及阿裡地區的山麓洪沖積扇及山坡上可以見到由變色錦雞兒為主組成的灌叢,它們生長低矮,形成直徑1—2米的圓盤狀展伏在平緩的高原面或山坡上構成獨特的景觀。而在濕潤半濕潤的高山上,鬼箭錦雞兒灌叢分布較普遍,在春末夏初它展放着粉紅色花朵格外惹人注目,往往使人們忘記了它那滿布密刺令人生畏的株體。

耐旱灌叢組成

在森林區内,與濕潤高山上杜鵑灌叢顯着不同的是深切谷底兩側山坡上生長的幹旱河谷灌叢,它們大多由具刺的耐旱灌叢組成,如海拔較低處有霸王鞭和仙人掌等漿質刺灌叢;海拔稍高谷地中則有羊蹄甲、鼠李、白刺花等灌叢。深切河谷春末夏初季節性幹旱明顯,灌叢萌發嫩葉較遲,灌叢間的還魄草(卷柏類)在雨季來臨時迅速展放轉綠,顯得生機勃勃。

紅柳包

柴達木盆地的河漫灘、低階地和扇緣地下水溢出帶生長着柽柳類鹽生灌叢,在盆地西南部邊緣由于植株阻聚風沙而形成固定、半固定的沙包,高可達5—7米,俗稱“紅柳包”。此外在湖盆邊緣的鹽漬化沙地上,地下水位較淺,生長着叢狀白刺灌叢。白刺分枝密集,其基部常因積沙而形成灌叢沙包,構成獨特的景色。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上廣泛分布着由适低溫的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高寒草甸,它宛如綠色的地毯連片展布在中東部的緩切割高原上。嵩草草甸分布最廣,以嵩草屬植物占優勢,它植株低矮,密集叢生,具有地面芽、賴短根莖行營養繁殖等特點,能适應生長期短、融凍作用頻繁及低溫寒冷等不利條件,是适應大陸性高原寒旱化生态環境的獨特類型。

最典型的代表是小嵩草草甸,複蓋度大達80—90%以上,草層低矮,僅3—5厘米,結構簡單,層次分化不明顯,景色單調,呈黃綠-綠色季相。這類草甸生物生産量低,但小嵩草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适口性強;同時耐放牧踐踏,是很好的天然牧場,适宜放牧牦牛和藏綿羊。除高原中東部半濕潤地區外,在半幹旱、幹旱條件下,嵩草草甸發育較差,常見于高山陰坡或僅呈斑塊狀分布;在羌塘高原東南過渡地段上嵩草

草甸中含有紫花針茅等草原植物,具有草原化草甸的特征。

在濕潤的東南部高山上有圓穗蓼、蒿草草甸以及由圓穗蓼、香青、委陵菜、黃總花草和嵩草等組成的雜類草草甸,草層高達15—20厘米,在夏季盛開粉紅、黃、藍紫等各色花朵,五彩缤紛,外貌比較華麗,給高山帶增添了迷人的景色。在橫斷山區中北部的高山上,這類草場多是藏族同胞夏季放牧的場所,在淺綠而華麗的地毯上,點綴散布着一座座黑色的帳篷,别有一番情趣。高寒草甸特别是蒿草草甸根系密集、交錯盤結形成土壤上部緻密緊實的氈狀草皮層,厚達10餘厘米,當地群衆有的開挖用作建築材料,或堆砌成塔狀曬幹以作為燃料。

嵩草沼澤化草甸廣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湖濱、山間盆地、河流兩岸的低階地、山麓潛水溢出帶等地段。

這些地段,海拔高,氣候寒冷,地勢平緩,地下有多年凍土成為不透水層,因而地表積水形成沮洳地帶。土壤過濕,長期的融凍作用形成了“塔頭”狀的凍脹丘和積水的熱融窪地,生長着以藏嵩草、大嵩草等為代表的沼澤化草甸,還有黑褐苔草,驢蹄草、垂頭菊等。群落外貌為深綠色,植物生長茂密、葉層厚,産草量較高,适口性好。進入冬季以後,由于藏蒿草植株高,不易被雪複蓋,便于牲畜覓食;因水塘中多寄生蟲和病原菌,過分潮濕,羊群易發生腐蹄病等疾病,不宜放牧綿羊,最适于牦牛放牧。

川西北若爾蓋地區地勢平緩,地表水分過剩,分布着大面積人畜難以通行的沼澤草甸和沼澤,這就是紅軍長征途中十分艱難通過的“草地”。木裡苔草沼澤是這裡典型的類型,常與藏蒿草草甸組成複合體分布。由于有機質分解緩慢,泥炭積累加速,若爾蓋沼澤泥炭層厚達2—4米。但在海拔4,000—4,500米以上地區,泥炭層較薄,僅半米左右。即使在雪線上,隻要有土壤就有高山苔藓草甸,如同粘在上的綠屑,僅有毫米厘米級的厚度。

茫茫草原

高寒草原是高海拔地區适應寒冷半幹旱氣候的植被類型,它在青藏高原腹地占據優勢,從西南向東北展布在藏南、羌塘、青南高原、青海湖盆地及祁連山一帶。它以耐寒旱生的多年生叢生禾草、根莖苔草和小半灌木為建群種,具有草叢低矮、層次簡單、草群稀疏,複蓋度小,伴生着适應高寒生境的墊狀植物層片,以及生長季節短、生物産量較低等特點。

分布最廣泛并且富有代表性的是紫花針茅草原,它具有較強的耐寒旱特性,在高原上生長良好。這類草原種類組成簡單,外貌單調,暖季呈黃綠色,8月以後花穗飄揚,在陽光照射和微風吹拂下,泛映出縷縷銀光,季相别緻獨特。其它禾草有各種針茅、紫羊茅、高山早熟禾等,這類植被草質比較柔軟,适口性好,是良好的放牧場。

青藏苔草(也稱硬葉苔草)是青藏高原的特有成分,具有粗壯發達的根莖,生活力強,生态适應幅度很廣。青藏苔草草原在羌塘高原北部大面積分布,具有地帶性植被特點。由于氣候寒冷凜冽,生境嚴酷,生長季節短促,在最暖的7、8月間也有0℃以下的低溫出現,因此,其莖葉上部多呈幹枯狀,具枯黃色外貌。這類草原産草量低,且草質較硬,适口性差。

各種蒿屬草原在西藏境内分布較廣,其中西藏蒿草草原多分布于礫質性較強的部位上,生長季節呈淡黃綠色外貌。藏白蒿多見于藏南寬谷盆地和山麓地帶的碎礫質及薄沙地上,藏白蒿全身被灰白色茸毛,較均勻地散布着,常與固沙草共同組成群落。

在海拔較低的山坡谷地則分布着各類山地草原,常見的有藏南雅魯藏布江中遊地區的三刺草草原,其中生長着西藏狼牙刺等旱中生灌木。在北部的祁連山及阿爾金山的山地草原由克氏針茅,冷蒿等種類組成,還有芨芨草成叢分布。

此外,氣候更幹旱地區分布着荒漠草原,其種類也随地區而不同,如阿裡地區的沙生針茅草原,祁連山地的短花針茅草原等,都作為放牧場來利用。

耐旱抗鹽的荒漠

和高原東南部濕潤的森林形成鮮明的對照,在高原西北部則是氣候十分幹旱的荒漠。它從西南部的阿裡北部經昆侖山、阿爾金山與柴達木盆地相連。這裡既有鹵地如雪的鹽漠,也有寸草不生的阿克賽欽——“白漠”。盡管氣候極其幹旱,土壤粗瘠且常含鹽分,時有風沙襲擊或嚴寒低溫的傷害,生境惡劣嚴酷,卻仍然有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植物頑強生長,顯示出生命的威力。

在超旱生的灌木和小半灌木中以藜科的一些屬如豬毛菜、駝絨藜、鹽爪爪,合頭草以及柽柳科的紅砂等植物種類為主。它們的葉子大都退化或特化(肉質、具茸毛等),極為耐旱,具較強的抗鹽性又适應粗劣基質,統稱為鹽柴類半灌木。這些荒漠植被在柴達木盆地及其周圍山地分布最為廣泛,那裡的低山和礫石戈壁的土壤中多含有一定量的石膏、碳酸鈣和鹽分。

這些荒漠植物都有獨特的生态适應特性,如紅砂,具深根,枝條被沙埋後遇有水分可以生出不定根,在不良氣候條件下,莖杆自根際劈裂,進行獨特的無性繁殖。

在灌木荒漠中膜果麻黃分布比較廣泛,多生長在山前洪積、沖積傾斜平原及卵石質的幹河床或暫時地表迳流形成的小沖溝或淺凹地旁。在砂質地段或砂礫質戈壁上有沙拐棗荒漠分布,沙拐棗是喜沙超旱生灌木,高達1—1.5米,多分枝,葉退化,以嫩枝進行光合作用,其水平根系很發達,有數米至十馀米長,因而能從沙層中廣泛地吸收凝結水分。它的果實具刺毛狀附屬物,球形,富于彈跳力,能随風滾動傳播遠方,又能耐沙地高溫、不怕風蝕沙埋,是典型的喜沙植物。

由瑣瑣構成的小喬木荒漠在柴達木高盆地中有小面積分布。

一般高2—4米,其葉完全退化,僅在小枝節上有瘤狀凸起,而由當年生綠色嫩枝行光合作用功能。對這裡的瑣瑣群落應當注意保護,嚴格禁止采伐。

駝絨藜荒漠分布在昆侖山北坡、柴達木高盆地及阿裡西部山地。它是基部強烈分枝的半灌木,小枝和葉均密被灰色絨毛。在班公湖北岸的喀喇昆侖石質山地上可分布至海拔4,600米,而含有沙生針茅的草原化駝絨藜荒漠則可上達至5,200米,堪稱為世界最高的山地荒漠上限。

這裡的高寒荒漠是亞洲大陸最幹旱的高山和高原的代表植被,它占據着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之間海拔4,600—5,500米的高原湖盆、寬谷和山地下部的石質坡上,也出現在羌塘高原北部的湖盆周圍和阿爾金山、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帶。

建群的代表植物是墊形的小半灌木墊狀駝絨藜,它形成一個個小圓帽狀的座墊,雖然高度僅10厘米左右,但卻有百年以上的壽命。它既能在含鹽的、有多年凍土層的古湖盆底部形成廣袤的植被,又能生長在幹旱的高山碎石坡上。這是高原隆起後形成的年輕植被類型,在科學研究上有一定意義。

奇異

通常提到的高山植物是指分布在山地森林上限至雪線之間寬闊高山帶内的各類植物,其中也包含前面叙述過的高寒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在内。除了這些分布面積較大的植被類型外,青藏高原上還有高寒座墊植被和流石灘植被,它們有的是前述幾類植被中的組成者,有的則單獨組成群落。

它們所處的生境條件更加嚴酷,如低溫、生長期短,太陽輻射強、風力大,營養物質缺乏,生境基質不穩定等,隻有那些世世代代與冰雪、嚴寒、勁風、流石作頑強鬥争中獲得了特殊的生态-生物學适應特征的植物,才能定居和發展。這些特征概括起來就是植株矮小,呈蓮座狀和座墊狀,植物體密被絨毛,根系發達,行營養繁殖和胎生繁殖等。

從外貌來看,首先是植株矮小,這裡既沒有參天大樹,又無高大的灌木草本,甚至連20厘米以上的植株都比較少見。如柳屬植物,不是低海拔地區綠影婆娑的大樹,而隻是高3—5厘米蔓地而生的植叢;又如墊狀匍匐水柏枝高出地表也不過1—3厘米,它們真可謂是植物界中的“矮子國”,但卻是分布海拔最高的植被類型之一。

其次是蓮座狀、座墊狀的生活型。高原上普遍可以見到一些分枝低矮的植株,像圓形座墊狀,如囊種草、蚤綴、點地梅等。有的座墊體如紫雲英,還圍成一個同心圓的圈墊,是由于中心部分逐年枯死而形成的。這類草本或灌木的小枝生長受抑制,呈輻射狀密集分枝,形成半球形或凸起的墊狀體。

它們的葉密集細小複于表面,小枝間又有枯葉、細土充填,具有保護生長點和越冬芽與增加熱容量的作用。白晝它們吸收太陽輻射熱較地面多而散熱較慢,體内水分蒸騰也較少,形成了有利的“微環境”。座墊植物的主根多粗大而深入地下,保證了地上部分的水分供應。

高山植物的另一個特點是莖葉上毛絨特别發達,最典型的是菊科的鳳毛菊屬植物。如雪蓮花全身長滿密集的白色毛絨,遠處望去不見枝葉花果,宛如一隻白色的玉兔,也叫雪兔子。它的根系可達1米以上,是地上株高的5—10倍,既耐寒又抗風,在四周冰雪複蓋下也傲然挺立并且開花結果。

胎生繁殖是高山植物對短促生長期的又一适應方式。當種子成熟後,不經過休眠期,立即在花序内萌生成幼苗,然後落地生根,在雪被保護下安全越冬,常見的有胎生早熟禾、珠芽蓼、點頭虎耳草等。

在高原腹地靠近雪線的高山上,高等植物也很稀少,具有景觀意

義的是由各種地衣組成的群落。地衣類植物不僅能抵抗極其惡劣的生态條件,而且能分泌出特有的地衣酸來溶解和腐蝕岩石表面,以取得必要的養料。所以,它們能大量地生長在岩塊上,以紅、黃、綠、灰等各種顔色構成不同的圖案。地衣在岩石上生長,加速了岩石表面的風化,促使它形成最原始的土壤,為其它植物提供生長的條件,被稱為“先鋒植物”。

上面所述的各種植被類型随着海拔的高低變化依次更叠分布、組成不同的植被垂直帶。在整個青藏高原範圍内,它們的區域分異也是很明顯的。各類森林植被,如闊葉林、針葉林集中分布在高原南緣喜馬拉雅山地和東南部橫斷山地;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組成的荒漠植被隻見于從阿裡到柴達木的高原西北部;各種類型的草原植被占據着面積遼闊的高原中部;而高寒灌叢草甸則主要分布于高原東南部的高山帶内。至于高山流石灘植被那些侏儒型的矮子植物則仍然頑強地生長在高原之上的高山頂巅。

植物資源寶庫

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

在青藏高原區内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中蘊藏着包括藥材、纖維、澱粉、糖類、油料、香料、鞣料等各種類型的許多資源植物,長期以來已被各族人民廣泛應用,從濕熱低山的油瓜到屹立高寒山頂的雪蓮,自濕潤高山的貝母到半幹旱、幹旱條件下的枸杞、羅布麻、它們廣布在高原上組成豐富的資源寶庫,需要我們注意保護,合理地開發利用。

藥用植物在高原上分布廣,既有常用的中草藥,也有特殊風格和用途的。

藏藥

比較著名的中藥材有大黃、黨參、龍膽、貝母、丹參、蟲草、黃芪、羌活、柴胡等。這些藥材産量較大,除滿足高原地區需要外,還可運往外省區甚至暢銷國外。過去從印度進口的胡黃連是高原南緣喜馬拉雅高山地區特有的藥用植物,在藏南聶拉木、亞東、錯那、察隅等地高山上均有較多分布,現已組織采收,供國家生産黃連素等藥物和代替黃連。

一些名貴藥材如天麻,在波密、林芝和察隅等地都有不少分布。廣布在藏南的西藏狼牙刺,資源量很大,其種子是治療黃膽性肝炎的良藥,全植株含有生物堿,應進一步研究其用途。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藥用植物尚未引起注意,如高原東南部高山上分布的小葉杜鵑類的許多植物所含芳香油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其它疾病的優良藥物,可用簡易方法蒸餾提取,應組織開發利用。

藏藥中就有900餘種是植物藥,其中大部分生長于高山地區,這類藥物對于治療高原地區的常見病諸如感冒、風濕性關節炎、肝炎、消化道潰瘍、肺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具有特殊或顯着的療效。如小葉棘豆用于消炎,綠絨蒿用于鎮痛,岩白菜作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抗菌素的新藥也已開始生産了。雪蓮花是高山特産,它性味苦,微寒,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肝炎、膽囊炎和一些婦科疾病的良效藏藥。

含糖和澱粉的植物

含糖和澱粉的植物很多,除天南星類植物的澱粉有毒,不能食用以外,有許多可以直接或簡單加工處理供人、畜食用或作為醫藥、輕工原料。在森林地區中有資源量很大的殼鬥科植物高山栎、刺榛、刺栲,各種薯蓣、樹蕨、蓮座蕨等和高山草甸地區分布的珠芽蓼、蕨麻等。

含糖植物中的一些多汁漿果如:薔薇、懸鈎子、沙棘等适合釀造酒、醬,制作果幹、蜜餞等,有些種類如缫絲花,沙棘的果實中不僅含有很高的糖分,而且富含維生素C、A或B、B2,是一種很好的輔助營養品。此外,在墨脫地區有被譽為“糌粑”的青棕,而棕榈科植物桄榔的髓心含有大量純淨的澱粉,可以直接取作各種食品,該植株抽出的花序割破後流出的汁液可以直接熬制砂糖,每株産糖10—15公斤,是一種值得研究、推廣的糖料植物。

纖維植物在高原上

纖維植物在高原上也很豐富,以荨麻科、錦葵科植物的韌皮纖維質量最好,可以紡織布匹,人造絲綢,麻袋、繩纜等。主要種類如水苎麻、艾麻、苎麻、芭蕉、瑞香、小葉樸等多分布于海拔較低的林區,在其它地方則有羅布麻、芨芨草、鬼箭錦雞兒等。梧桐科的蘋婆枝條纖維堅韌、耐水性強,可作繩索及麻類的代用品,也可造紙。棕榈科的白藤有兩三種,有的長達百餘米,墨脫地區居民用它們在洶湧急湍的雅魯藏布江峽谷上架起了别具一格的藤網橋;還用藤篦編織精美的盒籃和背簍。

油脂可以食用的植物

油脂可以食用的植物主要有華山松、光核桃、油瓜等。

油瓜或稱豬油果是墨脫地區一種葫蘆科的大藤本植物,每年6至7月份果實成熟季節,群衆就上山采以榨油或生食。據分析,油瓜種仁的含油量高達72—77%,是一種很有引種馴化價值的野生油料作物。工業用的油脂植物種類較為豐富,主要有三桠寫藥、青香木姜子、大籽蒿等。在油脂植物中,禾本油脂植物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含油率也較高,一般都在40—70%左右。有些種類油脂所含化學成份對于醫藥和化學合成方面很有用處。

芳香油植物分布廣、種類也多,如三股筋香、薄荷、香薷、灰毛莸、鼠曲草等,一般用簡單的蒸餾裝置就可以提取各種芳香油。芳香油是制造香精、香料和醫藥的重要原料,廣泛用于日用化工、食品、煙草、彩色膠片、稀有金屬礦的浮選等方面。用以提制栲膠的鞣料植物很豐富,以各種雲杉、落葉松、桦木、槭樹、栎類、栲類等樹木的皮層、果殼和總苞中鞣質含量較高,其它如普遍分布的金露梅、地榆、酸模等植物也含有很高的鞣質。栲膠大量用于制革、印染、石油鑽探、醫藥和硬水軟化等方面。

青藏高原畜牧業很發達,皮革制造十分重要,對于栲膠的需用量也很大,因此應進一步利用好鞣料植物,提供栲膠,滿足本地區需要。

今後,随着青藏高原地區經濟發展和建設的需要,應對資源植物展開深入調查研究,加以合理利用。在開發時,對一些珍貴、稀少的植物應注意保護,選擇一些經濟價值大,而且又很缺少的植物進行人工栽培,擴大資源量,以滿足生産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UV-B輻射的響應

青藏高原上空嚴重地臭氧耗損導緻了近地表面強太陽UV-B輻射。高原植物遭受強輻射脅迫,也具有生理生化及形态結構等方面的适應性。通過增強UV-B輻射強度,研究矮嵩草草甸植物對強UV-B輻射的适應機理,和增強UV-B輻射強度對植物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統組成、結構的影響,對于保護青藏高原生态環境和區域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絕大大多數土著高山植物對模拟增強的太陽UV-B輻射有較強的适應能力,表現在人為增強UV-B輻射後植物的淨光合速率和表觀量子效率均沒有明顯減低。增強UV-B輻射能加速大多數植物的衰老死亡過程,尤其在生長期末,随抗氧化系統的不能有效運轉,植物葉片的衰老較為明顯;但在植物生長盛期,由于抗氧化系統的有效運轉,單株植物沒有明顯反應,僅在個體葉片生長分析時個别植物有累計效應,即表現為葉片生長速率降低。

人為增補太陽UV-B輻射可以影響植物的開花物候及葉片長寬、厚度和株高。這種光形态結構的變化來源于增補UV-B輻射的生物效應。增強UV-B輻射能使麻花艽和美麗風毛菊的葉片厚度增加,這種光形态的适應可能是影響光合速率的一個主要原因。

上一篇:甲魚湯

下一篇:中國哲學史大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