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蛇髻

靈蛇髻

中國古代漢族婦女發式
靈蛇髻是古代漢族婦女發式,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态,蓋随時随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後所創。《采蘭雜志》:“甄後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欲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于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号為靈蛇髻,宮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
    中文名:靈蛇髻 外文名:Viper 别名: 分類:古代發式 時代:始自魏、晉時期

解釋

一種樣式新穎、不斷變化的發髻。宋無名氏《採蘭雜志》:“甄後入魏宮,宮庭有緑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号為靈蛇髻。”《花月痕》第二一回:“甄後的靈蛇髻,魏宮人的驚鶴髻,愈出愈奇,講不盡了。”

主要發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追崇飛仙式的高髻,喜歡高而危斜的形式。

蔽髻

一種假髻。晉成公的《蔽髻銘》對蔽髻作了專門的描述,言“或造茲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華緻飾”。蔽髻上鑲有金飾,有嚴格的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之間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婦女除了将自身的頭發挽成各種發髻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隻不過這種假髻比較簡單,髻上的首飾也沒有蔽髻那樣複雜和華麗,時稱“緩鬓傾髻”。

髻或螺髻

河南鄧縣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畫中婦女即梳環髻或丫髻。飛天髻南朝時,由于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還可以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钿、钗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上一篇:神戶牛肉

下一篇:怎麼會狠心傷害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