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縣

靈石縣

山西省晉中市轄縣
靈石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南端,素有“秦晉要道,川陝通衢”之稱,距省會太原市150公裡,北臨介休市,南接霍州,東靠沁源,西連交口、孝義,有“燕冀之禦、秦蜀之經”之稱。全縣總面積1206平方公裡,東西寬53.5公裡,南北長39公裡。[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靈石縣常住人口為246491人。[2]2020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6.7%,連續五年在全省同類縣考核中位列前三,經濟總量邁入全省縣域十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1.6%,财政總收入由“十二五”末的26.5億元提高到57億元,總量實現翻番。[3]
    中文名:靈石縣 外文名:Lingshi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140729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晉中 地理位置:山西省中部 面積:1206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交口鄉,英武鄉,兩渡鎮等 政府駐地:翠峰鎮 電話區号:0354 郵政區碼:031300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王家大院 機場: 火車站:靈石站、靈石東站 車牌代碼:晉K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246491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方方言:晉語并州片 地區生産總值:243.4億元(2020年)

曆史沿革

春秋,始置邬縣。戰國初,邬縣屬魏國,境西部置平周邑。

秦代,始置界休縣,與邬縣同屬太原郡。

西漢,屬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為平周縣,屬西河郡。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複名界休,廢平周縣。三國時,界休屬并州西河郡,邬縣屬太原郡。

西晉,改界休為介休,屬西河國,邬縣屬太原國。北魏太和八年(484年),複置介休縣,屬吐京鎮西河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複置邬縣,屬并州太原郡。北齊天保年間(550年),廢邬縣。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縣屬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屬介休郡。

隋代前,靈石未置縣,屬介休縣地域。

隋開皇初年,撤銷介休郡,平昌縣屬西河郡。開皇十年(590年),縣境西南析置靈石縣,屬西河郡。義甯元年(617年),改屬霍山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霍山郡改稱呂州,仍轄靈石縣。貞觀十七年(643年),廢呂州,靈石縣改屬汾州。開元十一年(723年),改屬河東道太原府。唐時,靈石縣西境曾屬溫泉縣。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河東道為河東路,靈石縣屬河東路汾州。政和六年(1116年),改屬霍州(霍邑)隸平陽路。

金天會六年(1128年),河東路分為南北二路,靈石縣屬河東北路汾州。

元世祖至元廿三年年(1286年),創立行省,靈石縣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平陽路霍州。元初析靈石地置小靈石縣(治冷泉關),屬霍州。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廢小靈石縣并入介休縣。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中書省為山西布政使司,靈石縣屬平陽府(河東道),萬曆廿三年(1595年)改屬汾州府。萬曆四十二年改屬平陽府。

清初,屬山西省平陽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設霍州直隸州,轄靈石縣。

民國二年(1913年),屬河東道。民國十六年(1927),直屬山西省。民國二十七年(1938)2月,以汾河為界,分治東、西兩縣,靈石西縣屬晉綏邊區,靈石東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9月,合并成靈石縣,歸太嶽第一專區。

1949年8月15日,劃歸榆次專區。

1958年11月,靈石、孝義縣并入介休縣。

1961年5月,恢複原介休縣。

2000年,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0年,靈石縣設富家灘公社,管轄原屬南關公社的壇鎮、東堡、溝峪灘、秋牧、桃鈕。

1971年4月,靈石縣雙池、回龍公社劃歸呂梁市交口縣。

2021年4月,撤銷馬和鄉,并入靜升鎮。撤銷英武鄉,并入兩渡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靈石縣下轄6個鎮、6個鄉和3個社區:翠峰鎮、靜升鎮、兩渡鎮、夏門鎮、南關鎮、段純鎮、王禹鄉、壇鎮鄉、梁家焉鄉、交口鄉,縣政府駐翠峰鎮新建街北8号。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靈石縣位于晉中市最南端,界于太原盆地與臨汾盆地之間。東與長治市沁源縣為鄰,南與臨汾市霍州市毗連,西南與臨汾市汾西縣相望,西北與呂梁市交口縣分界,北與呂梁市孝義市接壤,東北與晉中市介休市相銜。介于東經110°20′~112°,北緯36°40′~37°之間。總面積120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靈石縣地處黃土高原,由于地質構造運動和長期風雨洪流沖刷,形成境内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的山地。全縣地域由東西兩山間中部汾河谷地自然形成三級階梯。東部太嶽山諸峰(石膏山、尖陽山等)和西部呂梁山諸峰(中華山、老虎山等)遙相對峙,為第一階梯,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為中山區,面積336.4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27.8%;第二階梯為高山之下的丘陵地區,海拔800米~1200米,面積692.8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57.6%;中部由汾河及其支流靜升河、仁義河中下遊沖積淤浸形成的河谷灘地為第三階梯,海拔600米~800米,是境内的平川谷地,面積176.8平方公裡,占總面積的14.6%。縣境内最高峰為東部牛角鞍,海拔2567米;最低處為南關鎮石橋村汾河出境處,海拔574米。

水文

靈石全境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汾河流經縣境47.5公裡,是較大的水源。另有靜升河、仁義河、段純河、交口河等汾河四大支流,為季節性河流。

氣候

靈石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征是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涼氣爽,冬寒少雪。年平均日照2331小時,平均氣溫10.8℃,平均地溫12.4℃,平均無霜期156天,平均降水477.5毫米,平均風速1.7米/秒。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靈石水域面積2.03萬畝,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0.45億立方米,地下水蓄積平均值為0.89億立方米,除去地下水重複計算量0.49億立方米,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0.84億立方米。過境河流為汾河,自北而南流經全縣60公裡。境内較大河流有靜升河、仁義河,為常年性河流。靜升河流經縣内18公裡,流域面積210平方公裡;仁義河流經縣内30公裡,流域面積189平方公裡。另外還有交口河,為半季節性河流,流經縣内31公裡,流域面積167平方公裡。段純河則為季節性河流,無清水徑流,隻有汛期洪水湍急而過,流經縣内20公裡,流域面積105.4平方公裡。

土地資源

靈石縣共有土地180.21萬畝,其中農用地81.11萬畝,含耕地36.9萬畝,林地37.9萬畝,園地1.09萬畝,牧草地470畝;建設用地15.9萬畝(包括農村、城鎮用地和交通用地);水利用地2.5萬畝;未利用地86.37萬畝,含荒草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礫地、田坎和其它待利用地。按2004年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約1.5375畝。

生物資源

靈石縣野生動物有豹、狼、山豬、山羊、野兔、獾、烏鴉、喜鵲、燕、雉雞、蛇等。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麝、撈魚鹳,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國家三級保護動物有青羊。

靈石縣共有樹種40多科200餘種。森林分布在石膏山林場、介廟林場和富家灘林場,占森林資源的78.5%。材用樹木有:落葉松、油松、側柏、白皮松、柞、桦、榆、楊、柳、槐、椿、泡桐等;經濟林木有:核桃、花椒、棗樹、柿樹、蘋果、梨、山楂等。

靈石縣有白羊草、野苜蓿、狗尾草等野生牧草170餘種。藥用作物有黨參、貝母、元胡、羽葉、三七、大黃、芮仁、黃芪、葦昌蒲、甘草等各類藥材206種

靈石縣木本植物有喬木、灌木兩大類。木本糧油資源有13科,24屬,55種。果樹資源有14科、23屬,71種。

礦物資源

靈石縣現已開采的有煤、鐵、石膏、石棉、硫鐵礦、石灰石、鋁土、耐火粘土等10多種,探明的有銅、鋁、钼、鎢和水晶石、冰洲石、大理石、蛭石、雲母等有色金屬和稀有礦藏共32種。現已探明含煤面積860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1.3%,煤炭儲量91億噸,其中肥煤59億噸,焦煤14億噸,瘦煤13億噸,氣煤5億噸。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靈石縣常住人口為246491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靈石縣地區生産總值增長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長6.8%和8.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0億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億元,增幅10.9%。

2020年,靈石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243.4億元,年均增長6.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1.6%,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完成497.3億元,年均增長7%。

第一産業

2019年,靈石縣新建核桃示範基地30個,新發展中藥材1.5萬畝,養蜂專業戶825戶,新改擴建标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14個,肉蛋奶産量2.4萬噸,農林牧漁增加值4.1億元,農産品加工銷售收入4.5億元。深松整地3.5萬畝,機械化稭稈還田5萬畝。

第二産業

2019年,靈石縣煤炭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下降1.3%,非煤産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20%。130項重點項目投資74.6億元,新引進項目12項,協議引資額166.5億元。

第三産業

2019年,靈石縣遊客接待量、旅遊綜合收入增長20%。

交通運輸

南同蒲鐵路、北京-昆明公路(108國道)、大運高速公路、大西高速鐵路縱貫靈石全境。

名勝古迹

紅崖峽谷景區

紅崖峽谷景區,位于馬和鄉,太嶽山國家森林公園八大景區之一。北鄰綿山十公裡,西鄰王家大院三公裡。景區最高峰牛角鞍2566.6米,是太嶽山最高峰,晉中市第一高峰。被國家林業局授予“最具影響力森林公園”。

石膏山

石膏山,位于縣東南部42.5千米,總面積75平方千米。山西省晉中,晉南和晉東南三地交界地帶。東與長治市的沁源縣石膏山主峰雄踞太嶽山北段,系太嶽山支脈,南北走向。最高海拔2532米,主峰海拔1878米,坡度為60度。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9年被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批準為拟建省級地質公園。

著名人物

張友漁

張友漁,中國著名法學家、新聞學家、政治學家、國際問題專家以及社會活動家,曾任北京、天津市副市長,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政法學會會長。

張友漁著有《中國憲政論》《法學基礎知識講話》《社會主義法制的若幹問題》等,主編有《辭海法學卷》《世界議會詞典》《曆史大地圖集》《中國法學四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全書》《中外法律大典》等大型工具書,199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

張梓桢

張梓桢(1913~1982),靈石交口人。民國24年(1935年)加入中國共青團,民國25年(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轉為中共黨員。曆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政治部副主任、志願軍政治部敵工部部長、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聯絡部部長兼秘書長,旅大警備區副政治委員、顧問,遼甯省政協委員。1955年,授予少将軍銜。1982年8月22日,因病在大連逝世。

何澤慧

何澤慧,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空間科學學會原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2011年6月20日于北京逝世。

1914年出生于江蘇蘇州,籍貫靈石。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

特色小吃

黃條條

黃條條也叫發糕,也是上午主食之一。原料有白面、豆面、雜面、米面、玉茭面、高梁面,也可用二合面(兩種面粉攪在一起)、三合面(三種面粉攪在一起)。

做黃條條首先是發面,亦稱起面,将面粉加入發酵粉或預留的酵子(已發酵的面團),用溫水或涼水和好(面要軟,水份要大,這樣才好吃),放置一定的時間待發(一般晚上啟面次日早上制做)。将發好的面團視發酵情況加人适量的堿面或小蘇打(必須适量,堿多了顔色變黃,甚至蒸發不起來,堿少了發酸,也不好吃)和勻,拿到籠屜上攤成大圓塊,有條件可在上面插上一些大棗,蒸熟後用細線或菜刀切割成小方塊即可食用。為了便于通氣快熟,上籠片刻,待面固定後,可用筷子均勻地在上面紮若幹小孔,防止因中間不通氣造成外熟裡生。黃條條類似蛋糕,酥軟可口,便于消化。

捏巴巴

也叫名捏疙瘩,習慣上作為農村上午主食窩窩頭或馍馍以外的補充食品,也有作為主食食用的。

制做捏巴巴的面粉有白面、高粱面、細玉茭面等,拌菜一般為野菜和蔬菜兩大類。

野菜有苜蓿、甜苣、沙蓬、玉米面、掃帚帚等,蔬菜有土豆、紅薯、紅白蘿蔔、韭菜、酸菜等。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不同的原料,将面粉中加人鹽、花椒面、蔥末等調料,再把切好或擦好的菜放人面粉中,稍加适量的溫水或涼水,将面與菜和勻(菜要多、面要少,這樣才好吃)捏成大小差不多的橢圓形團團上籠蒸熟,再做些油炸蔥花的調和汁,适量加人些醬油、醋、辣椒等,這樣蒸出來的熱捏巴巴蘸上調和汁食用,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營養豐富,正所謂純綠色食品,對降低脂肪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大有好處。

攤攤

是人們非常愛吃的食品之一,尤其适宜老人小孩食用。但由于它制作麻煩,費時費力,一般情況下人們很少食用,但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是家家必做,戶戶皆吃。傳說這一天是龍擡頭之日,做攤攤俗稱扯龍皮,意在馴服龍王,好讓它在新的一年中服服貼貼為百姓服務,保證風調雨順,獲得糧茂年豐。

攤攤制作根據自己口味可選用白面、豆面、雜面、高粱面、細玉茭面等,加人适量的鹽、蔥末、花椒面、韭菜、雞蛋、胡椒粉等,用涼水和成稀粥狀。用高粱穗棒做成“丁”字形刮子,将燒熱的鏊子抹上少許食油,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在上面,用丁字刮攤成直徑20至30厘米、厚度約2至3毫米圓餅(越薄越好),待稍幹拿小鏟翻過再焙一下,一張攤攤就做成了。就這樣揭一張攤一張周而複始,直至将和好的面糊做完或夠吃而止。如果将涼調綠豆芽或蔥花酸菜等,攤到攤攤上卷成卷食用,味道更佳。一般情況下,如果吃攤攤少不了要喝熬雜飯。熬雜飯,類似八寶粥,即将五谷雜糧小米、小麥、豇豆、黃豆、玉茭等合在一起,再加些幹蔓菁塊,熬成稠粥即可。

油膏

是靈石風味小吃中較為高檔的食品之一,也是靈石人過節、待客、婚喪喜宴、祭典神靈之必備品。俗語“冬至不吃糕,小鬼隔門毛”,也就是說不論貧富,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必須吃糕,寓意來年運氣步步糕(高)升,生活甜甜蜜蜜(餡)。

傳統油糕從種類上大緻可分為兩種:米面糕和白面糕。米面糕又有軟米面糕、江米面糕等。不論那種糕,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先做餡,把小豆、紅棗下鍋,用穩火煮的透熟,待水耗盡為提高甜度加入少許紅糖,用勺子碾成豆泥,越爛越好,即成豆沙餡。再把糕面加人少許開水,捏成窩頭狀上籠蒸熟,然後蘸上少許食油和成面團,分成大小一緻的若幹小塊,如同包餃子一樣,包上豆沙餡,壓扁成直徑約幾厘米大小圓餅,然後下油鍋炸出即可食用。

骨累

是最具代表性的靈石風味食品之一,酥軟可口,營養豐富,是廣受人們贊譽的美味佳肴〃。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慈禧與光緒皇帝西行西安路經靈石,在兩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骨累與和和飯時,胃口大開,贊不絕口。臨行時叮囑李蓮英,記下用料和全部制作過程帶回宮内。相傳慈禧返回京城,便經常讓廚師給她做靈石骨累與和和飯吃。從此,慈禧喜歡吃靈石骨累、和和飯的趣聞,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骨累的制作始于何時已無法考證,至今還保存着前輩的傳統工藝并有新的發展。過去是紅面、雜面、玉米面等粗粉制成,當今大都用白面或少兌一點玉米面或米面而制作。骨累有菜骨累、肉骨累之分。菜骨累較為普遍,品種也較多,有洋槐花、榆錢錢、掃帚帚、苜蓿等野菜骨累。也有山藥蛋、茴子白、紅白蘿蔔、豆角、白菜、小蔥、酸菜等蔬菜骨累。所用菜種不同,其口味也各不相同。但不論那種骨累,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将所拌菜或用刀剁碎,或用礤子擦成絲狀,加适量的水和佐料,然後再加入适量面粉充分攪拌,待菜絲、菜塊周身均勻沾滿面粉成顆粒或條狀,然後上籠蒸熟即可食用,加蔥蒜用油炒後再吃,味道更佳。肉骨累的制作與菜骨累稍有差别,先把豬肉切成黃豆大的小丁,用雞蛋粉面攪拌後下油鍋炸,炸出的肉丁再用白面篩裹後上籠蒸,蒸熟再加蔥蒜佐料用油炒出,便成香味四溢、引人饞涎欲滴的佳食。

靈石荊條蜂蜜

靈石荊條蜂蜜,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

“靈石荊條蜂蜜”的曆史悠久。當地文獻中最早可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靈石民間就有飼養中華蜜峰(簡稱中峰)的記載。靈石荊條蜂蜜色澤豔,呈半透明琥珀狀;結晶細膩乳白,氣味芬芳,口感甜而不膩。

2016年8月16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靈石荊條蜂蜜”實施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保護。

油糕

油糕,靈石風味小吃之一,有米面糕和白面糕、紅薯糕以及軟高粱面之分。米面糕又有黃米面糕和江米面糕兩種。色澤金黃,外焦裡嫩,精軟香甜,油而不膩。

所獲榮譽

2019年12月19日,入選中國旅遊競争力百強縣。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7月,入選山西省2018、2019年省級平安縣。7月29日,通過國家衛生縣城複審。8月,入選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2021年1月28日,入選“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