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水葛

霧水葛

荨麻科植物
霧水葛,中藥名。為荨麻科植物霧水甚的帶根全革。[1]分布于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清腫排膿,利水通淋之功效。用于瘡瘍癰疽,乳癰,風火牙痛,痢疾,腹瀉,小便淋痛,白濁。
    中文名:霧水葛 拉丁學名:Pouzolzia zeylanica(Linn.)Benn.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荨麻目 亞目: 科:荨麻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霧水葛(原變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雲南南部和東部、廣西、廣東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霧水葛(原變種)

基本資料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文種名】霧水葛

【拉丁學名】Pouzolzia zeylanica(Linn.)Benn.

【異名】Parietaria zeylanica Linn.

【屬名】霧水葛屬 Pouzolzia Gaudich.

【科名】荨麻科 Urticaceae

【俗名别名】粘榔根、啜膿羔

【性狀特征】草本,莖披散,下部有1~3對分枝,幹時淡紫紅色。葉對生,紙質,卵形,全緣,兩面疏被短硬毛或無,淡棕綠色,鐘乳體細,點狀,羽狀脈。花小,單性同株,雌雄花混雜排成腋生團傘花序,雄花短梗,雄蕊4枚,退化雌蕊存在。雌花花被管狀,頂端具2裂齒,花後宿存增大,外面被柔毛。瘦果卵形。

【地理分布】廣州、博羅、惠州、豐順、始興、乳源

【用途】清熱利濕,解毒排膿

異名

地清散、膿見消、咄膿膏(《生草藥性備要》),啜膿膏(《嶺南采藥錄》),石茹(《福州草藥》),田薯(《閩南民間草藥》),拔膿膏、生肉藥、糯米藤(《廣西藥植名錄》),粘榔根,水麻秧(《文山中草藥》)。

來源

為荨麻科植物霧水葛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莖披散或多少匍匐狀,有時長達90厘米,秃淨或多少被疏毛。葉具短柄,胰質,大部互生,或生于下部的有時對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5~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渾圓或鈍,3主脈,邊全緣,兩面均粗糙而薄被疏毛。花小,4數,為腋生的花束;雌雄花混生:雄花淡綠色或染紫,花萼4裂,雄蕊白色,突出;雌花的花萼于結果時長不及2毫米,有棱,被毛。瘦果卵形而尖,黑色,有光澤。花期夏月。

藥材

幹燥帶根全草,根系細小,主莖短,分枝披散,疏被毛,紅棕色。葉膜質而脆,易碎,葉柄纖細。氣微,味淡。

藥用價值

用途

清熱利濕,解毒排膿

性味歸經

甘淡,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甜,性寒。"

②《閩南民間草藥》:"苦酸,平。"

③《廣東中藥》Ⅱ:"性涼,味淡。"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排膿。用于痢疾,腸炎,尿路感染;外用治疖腫,乳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外用:适量,搗敷;或搗汁含漱。

附方

①尿路感染,腸炎,痢疾,疖腫,乳癰:霧水葛鮮品一至二兩或幹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外傷骨折(複位,固定後),癰瘡,霧水葛鮮葉搗敷患處,或用幹粉調酒包敷患處。(《文山中草藥》)

③治硬皮病:露水葛葉,葫蘆茶葉,和食鹽搗爛外敷;并用露水葛莖和葫蘆茶煎水洗擦(《全展選編.皮膚科》)

各家論述

1.《閩南民間草藥》:露水葛,拔膿效力甚強,無膿者匆用之,以免增痛。

2.《生草藥性備要》:散癰疳(疽)大毒瘡,消毒,治乳癰乳岩,用根捶片糖敷之,又能涼血。止牙痛,捶汁和水含之。

3.《嶺南采藥錄》:取莖葉攪汁,敷瘡疽及火瘡,消腫散毒排膿。又能治白濁,濕熱痢,取其根煎服。

4.《廣東中藥》:今解毒,去濕,治風火牙痛,眼熱,吐血。

驗方

1、驗方(治風火牙痛方):霧水葛2兩、鹹瘦肉适量,煲粥食。

(方解)霧水葛能去濕解毒,既可作内治,又可外敷,潰瘍有強大吸膿作用,故有”啜膿羔”之名。治風火牙痛,配鹹瘦肉煎粥,為鹹涼降火之法。民間有曾制售此粥以治牙痛者,效果良好。

揮發性

【方法】用水蒸氣蒸餾法分别提取霧水葛的揮發油,通過GC-MS分析方法對其化學成分進行研究,并用面積歸一化法獲得各化合物的相對質量分數。

從霧水葛揮發油中鑒定了27個化合物,均為首次從霧水葛中分離鑒定出。主要成分為異黃樟腦(53.97%),其次為芳樟醇(6.81%)、α-半橙茄醇(3.92%)。

上一篇:瘤鴨屬

下一篇:槐葉冷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