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霜降

二十四節氣之一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于每年公曆10月23—24日交節。進入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霜降節氣主要有賞菊、吃柿子、登高遠眺、進補等風俗。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生關鍵應注意做好“外禦寒、内清熱”。民間有“冬補不如補霜降”的講法,秋令屬金,脾胃為後天之本,此時宜平補,尤其應健脾養胃,以養後天。[1]
    中文名:霜降 外文名:First Frost 代表寓意:天氣漸冷、初霜出現 時間:每年公曆10月22或23或24日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10度 氣候特點: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較熱,秋燥明顯 物候現象: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蜇蟲鹹俯 農事活動:适時收割,耕翻農田,種春作物 傳統習俗:賞菊、登高、吃藥膳等 起居養生:防秋燥、防秋郁、防寒

曆史淵源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于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天氣漸寒始于霜降。

《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東漢王充《論衡》曰:“雲霧,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非從天降。”無論是露還是霜,“皆由地發,非從天降”,怎稱為霜降呢?其實“霜降”這個名字隻是一種比喻。

由于“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霜降”節氣反映的是天氣漸漸變冷的氣候特征,并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其實,“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霜”是地面的水氣由于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霜降”節氣與“降霜”無關。

氣象變化

“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進入霜降節氣後,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活動越來越頻繁,晝夜溫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華南地區,氣溫的起伏愈發明顯;而西北、東北的部分地區早已呈現出一派“寒風落葉”的初冬景象。

霜降期間,一般從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幹冷空氣逐漸一統天下,暖濕空氣已被邊緣化,帶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許多天氣退出,天氣相對更為簡單。在立冬前後,往往出現較強的大風降溫天氣,一些地方在較短的時間裡就跨入了冬季。

物候現象

中國古人将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

此時豺這類動物開始捕獲獵物過冬;樹葉都枯黃掉落;冬眠的動物也藏在洞中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狀态中。

農事活動

霜降節氣後,冷空氣活動愈加頻繁,晝夜溫差變大。“霜降”節氣與“降霜”無關,并不是進入霜降節氣就會“降霜”。其實,“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而是地面的水汽由于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的。

氣象學中也并沒有“霜降”的概念,一般來說,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

霜降時節,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掃尾。即使耐寒的蔥也不能再長了,因為“霜降不起蔥,越長越要空”。在南方,卻是“三秋”大忙季節,單季雜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種早茬麥,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稭,耕翻整地。

傳統習俗

綜述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

如在山東煙台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同時,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此外,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

飲酒賞菊

在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為此時菊花盛開,正值賞菊的好時節。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中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吃柿子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僅可以禦寒保暖,還能補筋骨。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吃鴨子

在閩南、台灣地區,霜降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北方常說的“貼秋膘”。閩南有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充分表達出閩台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每到霜降時節,閩台地區的鴨子都會賣得非常火爆。

吃牛肉

廣西玉林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蔔,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冬天裡身體暖和強健。除牛肉外,羊肉與兔肉也與霜降相宜。

送芋鬼

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裡面放入幹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丢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辟兇迎祥。

登高遠眺

秋季山林、高山空氣新鮮,大氣中的浮塵和污染物較少。霜降時節登高遠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還可舒緩心情。

掃墓祭祖

《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圹茔,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進補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講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

文學記述

農諺

霜降蘿蔔,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來。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霜降不摘柿,硬柿變軟柿。

霜降配羊清明羔,天氣暖和有青草。

霜降來臨溫度降,羅非魚種要捕光,溫泉溫室來越冬,明年魚種有保障。

種完麥,忙完秋,快采藕。

種完麥,忙完秋,割葦蒲,采雞頭(米)。

山西:時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種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麥結合秋澆快進行。澆地造林集飼料,山藥異地換種子。

河北: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緊打場,及時入庫。晚茬小麥,突擊播種。收割山草,好喂牲口。菠菜油菜,種上幾畝。來年春季,能早收獲。

山東:霜降一到,天氣漸冷。抓緊收割,地瓜花生。切曬瓜幹,要趁晴天。地瓜入窖,不能放松。麥田苗情,檢查要精。缺苗斷壟,及時補種。

新疆:十月寒露與霜降,秋高氣爽秋風涼。北疆初霜在上旬,南疆霜降見秋霜。抓緊秋澆和冬灌,勞動果實快貯藏。牲畜抓膘又配種,拉運草料到冬場。

江蘇: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

上海: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種冬活忙,晚稻脫粒棉翻曬,精收細打妥收藏。

安徽:寒露收割罷,霜降把地翻。

湖南:十月寒露霜降到,收割晚稻又挖薯。

福建:十月寒露霜降臨,稻香千裡逐片黃,冬種計劃積肥足,添修工具稻登場。

詩詞

《送李翥遊江外》(唐)岑參

相識應十載,見君隻一官。

家貧祿尚薄,霜降衣仍單。

惆怅秋草死,蕭條芳歲闌。

且尋滄洲路,遙指吳雲端。

匹馬關塞遠,孤舟江海寬。

夜眠楚煙濕,曉飯湖山寒。

砧淨紅鲙落,袖香朱橘團。

帆前見禹廟,枕底聞嚴灘。

便獲賞心趣,豈歌行路難。

青門須醉别,少為解征鞍。

《歲晚》(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冉冉歲将宴,物皆複本源。

何此南遷客,五年獨未還。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彌安。

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

去國固非樂,歸鄉未必歡。

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

《玩止水》(唐)白居易

動者樂流水,靜者樂止水。

利物不如流,鑒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瀝微風起。

中面紅葉開,四隅綠萍委。

廣狹八九丈,灣環有涯涘。

淺深三四尺,洞徹無表裡。

淨分鶴翹足,澄見魚掉尾。

迎眸洗眼塵,隔胸蕩心滓。

定将禅不别,明與誠相似。

清能律貪夫,淡可交君子。

豈唯空狎玩,亦取相倫拟。

欲識靜者心,心源隻如此。

《賦得九月盡(秋字)》(唐)元稹

霜降三旬後,蓂馀一葉秋。

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鈎。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禦裘。

潘安過今夕,休詠賦中愁。

《泊舟盱眙》(唐)韋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

鄉國雲霄外,誰堪羁旅情。

起居養生

生活起居

在睡眠方面,《黃帝内經》裡提出:“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一點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要早一些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睡眠時卧的方向上,古人提出“秋冬向西”的觀點,如《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裡說:“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春夏屬陽,頭宜朝東卧;秋冬屬陰,頭宜朝西卧,以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養生

俗語有“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的說法,“霜降”節氣,冬天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天氣将由涼轉冷,應注意防燥、防寒、防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

專家建議,霜降時節養生首先要重視保暖,其次要防秋燥,運動量可适當加大。飲食調養宜平補,注意健脾養胃、調補肝腎,可多吃玉米、蘿蔔、秋梨、百合、蜂蜜、牛肉、雞肉、泥鳅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