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疫苗

霍亂疫苗

抗血清和免疫制劑
霍亂疫苗的預防接種,可以降低霍亂的發病率,減輕症狀和降低死亡率。霍亂是一種烈性腸道傳染病,由革蘭氏陰性的霍亂弧菌引起,發病特征是水樣腹瀉,迅速造成脫水,嚴重者可造成血容量減少性休克和酸中毒導緻死亡。霍亂疫苗之分類:①注射用霍亂疫苗②内服用霍亂疫苗二、注射用霍亂疫苗分類:①一價霍亂疫苗(即純疫苗)②二價霍亂疫苗(即霍亂+腸傷寒)③三價霍亂疫苗(即霍亂+腸傷寒+副傷寒A.B.)。[1]
    藥品名: 外文名: 别名: 是否處方藥: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藥禁忌: 劑型: 運動員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 批準文号: 藥品類型: 中文名:霍亂疫苗 英文名:Oravacs 藥物分類:疫苗、抗血清和免疫制劑 使用方式:口服和注射

概況

适應症

預防霍亂及産毒性大腸杆菌所緻腹瀉。建議在2歲或以上的兒童、青少年和有接觸或傳播危險的成人中使用,主要包括以下人員: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霍亂流行和受流行感染威脅地區的人群;旅遊者、旅遊服務人員,水上居民;飲食業與食品加工業、醫務防疫人員;遭受自然災害地區的人員;軍隊執行野外戰勤任務的人員;野外特種作業人員;港口、鐵路沿線工作人員;下水道、糞便、垃圾處理人員。

用法用量

初免須服3次,分别于0、7、28天口服,每次1粒。接受過本品免疫的人員,可視疫情于流行季節前加強1次,方法、劑量同上。

不良反應

偶見輕度腹痛、荨麻疹、惡心、腹瀉。

禁忌症

發熱、嚴重高血壓,心、肝、腎髒病、艾滋病及活動性結核。孕婦及2歲以下嬰幼兒。對本制劑過敏或服後發現不良反應者,停止服用。

警告

應于餐後2小時服苗,服苗後1小時勿進食。服苗後2天内忌食生冷、油膩、酸辣食品。本品忌凍結,膠囊裂開後不能使用。急性感染或發熱性疾病都需推遲口服本品,除非不服用會導緻更大危險。

免疫原理

霍亂康複者對霍亂弧菌感染至少可産生3年的免疫力。研究發現,這種免疫力主要依靠人體産生的保護性抗體,其中以具有殺弧菌活性的菌體O抗原和阻斷毒素作用的抗毒素抗體最為重要,它們通過抑制細菌在小腸定居和繁殖,并阻斷霍亂毒素作用而起保護作用。經動物實驗和人體研究表明,采用菌體抗原和霍亂毒素B亞單位複合免疫,可同時刺激抗菌和抗毒免疫力,産生協同保護作用。

流行概況

自1817年起,共有過7次世界範圍大流行。1961年開始的第7次世界大流行,波及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已曆時40多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國雖未發生大流行,但散在的霍亂發病地理區域日益擴大。霍亂發病來勢迅猛,不及時搶救病死率極高。它傳播速度快,波及面廣,持續時間長,并可引起超越國界、洲界的大流行,所産生的影響不僅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也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國際正常交往,造成多方的社會影響。霍亂不僅是《國際衛生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必須實施國境衛生檢疫的傳染病,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必須實施強制管理的甲類傳染病

接種方法

霍亂的保護性免疫研究表明,免疫後全身或局部産生的抗體IgG和IgM雖有作用,但不是主要的,通過腸道黏膜局部産生并分泌到腸道黏膜表面的抗體IgA的作用至關重要。采用口服免疫、局部吸收的抗原刺激,腸道分泌IgA的反應最佳,而其他免疫接種方法顯著抑制這種IgA抗體的産生。

曆史

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法國微生物學家劉易斯·巴斯德則進一步闡釋了接種的意義和目的。巴斯德緻力于改良接種技術,1881年5月5日成功研發綿羊的霍亂疫苗,并于1885年6月6日讓一位兒童接受瘋牛病疫苗的注射——這被認為是人類史上第一劑疫苗。

自從Koch于1883年分離霍亂弧菌以來,霍亂疫苗的研究也是首先從非口服滅活疫苗開始的。在Koch發現霍亂弧菌後不久,非口服滅活疫苗就開始了人體試驗。Ferran首先于1884年在西班牙霍亂流行區進行了滅活疫苗臨床試驗,接種組發病率明顯減少。之後俄國人Haffkine開始在印度進行霍亂疫苗臨床試驗,1984年獲得令人信服的保護效果,20世紀20年代在印度進行了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經追蹤觀察,非口服滅活疫苗有效率達80%,此後的接種人數高達300萬,證明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盡管人們對注射用霍亂滅活疫苗有各種疑問,但霍亂滅活疫苗仍然是一些國家唯一被允許使用的現行疫苗。

同一時期,Russell進行了口服滅活疫苗的試驗,當時疫苗内添加了膽汁鹽,其保護效果與注射途徑進行的接種免疫基本相同,但由于一部分患者有腹瀉症狀而停頓了近50年。目前人們對口服疫苗研究越來越重視。目前霍亂口服滅活全菌體含B亞單位疫苗,一再瑞士正式被批準使用。口服減毒活疫苗是由美國馬裡蘭大學疫苗發展中心,在Kepar教授領導下研究成功的。

目前該疫苗已經在歐洲、加拿大及南美洲國家取得批準使用,但現今仍未敗美國FDA通過。自1992年末至1993年初,在印度和孟加拉國首先開始的霍亂流行是由新出現的霍亂株O139引起的,以後蔓延到泰國、中國、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德國學者Holmgren等發展了來自霍亂O139疫苗株的口服滅活全菌體疫苗。

種類

全細胞複合B亞基疫苗

一種疫苗由與純淨的霍亂毒素複合B亞基結合的緻死的全細胞霍亂弧菌01組成。已在孟加拉國、秘魯和瑞典進行臨床試驗。效力試驗已顯示,該疫苗是安全的,并且在服用2劑(間隔一周)後在所有年齡組中6個月期間給予85-90%的保護。在孟加拉國,在幼兒中在6個月之後保護迅速減弱,但在較大兒童和成人中在2年後仍為60%左右。

全細胞複合B亞基疫苗的變種

作為一項技術轉讓,在越南已生産并檢測一種不含有複合B亞基的全細胞複合B亞基疫苗的變種。服用2劑,間隔1周。1992-1993年在越南開展的現場試驗顯示所有年齡組在8個月時的保護效力為66%。該疫苗僅在越南獲得許可。

霍亂弧菌01菌株103HgR疫苗

另一種疫苗由一種含有基因處理的減毒口服活霍亂弧菌01菌株103- HgR組成。在若幹國家開展的安慰劑對照試驗已證明單劑量霍亂弧菌01菌株103- HgR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已在美利堅合衆國的成人志願者中對這種口服疫苗的效力進行調查,在那裡發現,在服用後3個月給予激發之後單劑疫苗對霍亂弧菌古典型産生極高保護作用(95%),對霍亂弧菌愛爾托型産生65%保護作用。

在印度尼西亞開展的大規模現場試驗未顯示在免疫接種後長期間内暴露于霍亂的人群中産生令人信服的保護作用。但是,2000年密克羅尼西亞政府開展的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的回顧性分析表明為控制正在發生的暴發在現場條件下并結合标準控制措施使用單劑口服霍亂疫苗時産生保護效力的證據。

接種對象

2歲以上兒童及成人,尤其是霍亂發病與流行和發生自然災害地區的高危人群,出入境和旅行者以及從事餐飲業和野外作業重點人員等也是極為适用的對象。

接種程序

注射用霍亂疫苗:劑量為年齡10歲以上及成人為0.5ml,5~10歲為0.3ml,4~6歲為0.2ml,6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

口服疫苗:根據疫苗不同,疫苗分兩劑相隔10-15天溶于150ml安全的水中服用;或者0,7,28天分别每次一劑,具體參看說明書。

接種效果

世衛組織從未建議使用注射用霍亂疫苗,因為這種疫苗的保護效率較低,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市場上目前有一種獲得國際使用許可證的口服霍亂疫苗,适用于旅行者。已證明這種疫苗安全有效(六個月之後在所有年齡組中的有效率達85-90%,一年後在成人中下降至62%),可供兩歲以上者使用。在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中為公共衛生目的使用這種疫苗是相對近期的事情。過去數年中,在世衛組織的支持下開展了若幹免疫運動。在2006年,世衛組織發布了在複雜突發事件中使用口服霍亂疫苗的正式建議。全菌體疫苗組及全軍體含B亞單位組,大于5歲年齡組均顯示有險阻的3年保護效果,含B亞單位的霍亂疫苗組,亦可顯示對E.cpli引起的腹瀉有交叉保護。

使用建議

在某些呈地方性流行以及流行的情況下應使用口服霍亂疫苗。這些疫苗的使用必須與現行霍亂控制戰略相輔相成。使用口服霍亂疫苗的精心設計的示範項目應予以實施,以便向全球霍亂規劃提供合理引進此類疫苗的信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