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園

洛陽牡丹園

自然風景區
洛陽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時甲于天下。它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複色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花開時節,洛陽城花海人潮,競睹牡丹倩姿芳容。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洛陽牡丹園 地理位置:洛陽市 著名景點:黑牡丹 曆史價值:中國最早的牡丹種植區

簡介

洛陽牡丹園位于洛陽市王城大道、機場路與310國道交叉口,交通便利,牡丹珍品最多之名園,許多國家領導人及各屆知名人士,國際友人曾來這裡賞花。

園區名人: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長春

原國務委員:王丙幹,參觀洛陽牡丹園

全國政協委員:王光美到洛陽牡丹園賞花

内容概要

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

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三回三出複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

總葉柄長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單生于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豔,形美多姿,花程式為:♂*K5C∞G2~5:1:2~5,花徑10~30厘米;花的顔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複色十大色。

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

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厘米,千粒重約400克。牡丹以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豐茂,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介紹

牡丹學名:PaeoniaSuffruticosa

牡丹英文名:SubshrubbyPeony、TreePeony

中文别名:百花王、鹿韭、木芍藥、花王、富貴花

在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牡丹和芍藥是同一個詞----peony或者paeony(Paeonia)

科屬:真核域Eukarya

界:植物界Plantae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虎耳草目Saxifragales

科:芍藥科Paeoniaceae

屬:芍藥屬Paeonia

種:牡丹P.suffruticosa

産地與習性

原産中國,漢中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為落葉亞灌木。喜涼惡熱,宜燥懼濕,可耐-30℃的低溫,在年平均相對濕度45%左右的地區可正常生長。喜光,亦稍耐陰。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溫處栽植。花期4-5月。多采用嫁接方法進行栽培,因為與芍藥同屬芍藥屬,又多選用芍藥作為砧木。

形态特征

根系肉質強大,少分枝和須根。株高1-3m,老莖灰褐色,當年生枝黃褐色。二回三出羽狀複葉,互生。花單生莖頂,花徑10-30cm,花色有白、黃、粉、紅、紫及複色,有單瓣、複瓣、重瓣和台閣性花。

應用

洛陽牡丹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洛陽牡丹可在公園和風景區建立專類園;在古典園林和居民院落中築花台種植;在園林綠地中自然式孤植、叢植或片植。也适于布置花境、花壇、花帶、盆栽觀賞,應用更是靈活,可通過催延花期,使其四季開花。根皮入藥,花瓣可釀酒。

栽培曆史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于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亦矣."又據太平禦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

牡丹這一名稱的發現,标志着牡丹栽培曆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曆史大體相屬。

隋代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時“辟地周二百裡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鳥獸草木驿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于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于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種了一萬多本,顔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顔色牡丹的。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随買花去。貴賤無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戋戋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裁培牡丹的盛況。

這時,牡丹不但顔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唐代洛陽人宋單父,精于園藝,他種的牡丹,紅白鬥色,

變異千種,被時人尊稱為花師,驚服他有“幻世之絕藝”。惜此高超絕藝,無着錄傳世。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第三》載,宋時有一複姓東門、人稱“門園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請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來年春天見花再付錢,接活一株,價值五千。張邦基《墨莊漫錄》亦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洛陽有一位歐姓花師,用藥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開淺碧色,人稱“歐家碧”,極為珍貴,每年作為貢品,供奉朝廷。

宋代洛陽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擇地、栽植、澆灌、施肥、修剪、防蟲害、防霜凍以及嫁接、育種等栽培技術方面,總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明清時期,牡丹的栽培技術更加趨于完善。

花工們從牡丹的種、栽、分、接、澆、養、醫、忌等8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總結,并付諸實現。古代洛陽牡丹的栽培技術,至今對牡丹的生産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當代洛陽人在恢複和繼承矛盾傳統栽培技術的基礎上,各種技藝均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對牡丹的促成栽培技術,已能使其從9月上旬到翌年自然花期之前近200天。牡丹花期控制技術已基本達到花随人意,周年開花。

宋代

(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并出現了一批理論專着,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的着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洛陽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後,随着政治中心的轉移和洛陽名園的毀夷,至南宋時,四川天彭牡丹繼起,有小洛陽之盛。從陸遊的《天彭牡丹譜》中所列60多個品種看,大都是從洛陽引進的。

明代,盛極一時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許多是從洛陽引進的老品種。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陽牡丹又直接或間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淵源關系,足見洛陽牡丹的傳播和影響。當今洛陽牡丹更傳到意大利、德國、法國、日本、美國、荷蘭、南非、澳大利亞和中國台灣、香港等地區。

牡丹栽培曆史可列表如下。

朝代年代栽培中心

隋581-618洛陽

唐618-907長安

五代907-960洛陽

北宋960-1127洛陽

南宋1127-1279天彭

明1368-1644亳州

清1644-1911曹州(菏澤古稱)

曆史文化

北宋的董氏西園就位于園區之中。明朝崇祯年間,洛陽名士李獻廷在董氏西園故址建李氏花園,成為清朝、民國時期洛陽最大的牡丹園。

建國後,這裡先後被改名為郊區苗圃牡丹品種園、國家牡丹品種基因庫。終于2003年3月,由國家林業局批準為“洛陽國家牡丹園”,成為了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牡丹觀賞區。國家牡丹園濃縮了源遠流長的洛陽牡丹文化,傳承了千古名園的地域文脈。

園中的千年鳳丹林,為宋朝董氏西園和明清李家花園的遺物,其中的一株“千年牡丹網”為隋朝西苑遺物,是洛陽牡丹的“活化石”。

花期

每年4月1日-5月10日都可觀賞到多姿豔麗,國色天香的牡丹花,花期長達月餘。

票價

成人票40

鄭州票務中心

鄭州市金水路與民航路交叉口榮勳赢座(國家開發銀行大廈)六樓606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