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

中醫方劑名
附子理中湯是由《傷寒論》的理中湯加入附子變化而來,主要由附子、幹姜、黨參、白術、炙甘草五位藥物組成。[1]其中附子主要是溫補腎陽、引火歸元,幹姜、炙甘草是溫脾陽,黨參、白術是補氣健脾,該方主要功效是溫腎陽溫脾陽又可以引火歸元,主要适用于陽虛火浮型口瘡的治療;在臨床應用時,需注意辨證一定要準确,以免藥不對證;其次要注意附子的用量準确适當、煎煮正确;最後要注意熱藥冷服。
    中文名:附子理中湯 外文名: 分類: 口味: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組成:大附子,人參,幹姜 主治:五髒中寒,口噤,四肢強直

簡介

【處方】人參、白術、幹姜(炮)、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功能與主治】治中寒中濕,嘔逆虛弱。【用法與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食前服。如血少加當歸(一錢),同煎服。【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用法

上藥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時服。

主治

五髒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下焦虛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嘔逆洩瀉。

其他方劑

附子理中湯加減

【主症】久病不愈,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便中夾雜有黏液,瀉後則安,形寒肢冷,面色眺白,腰膝酸軟,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熟附子9g,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2g,補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吳茱萸3g,厚樸10g,山藥30g,幹姜6g,砂仁6g,黃柏炭9g,陳皮10g,甘草6g。

【方解】方中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予取四神丸之意,溫腎暖脾,澀腸止瀉;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與溫中暖腸胃的熟附子、幹姜、吳茱萸配合,運脾土,振奮中陽,中陽振複,升發運轉,可使清升濁降,腸胃功能恢複正常;陳皮、砂仁理氣健脾開胃;厚樸調氣導滞;黃柏炭清化濕熱毒邪,又苦以堅陰;甘草、大棗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上藥合用,脾腎兩補,溫中寓澀,調氣導滞,兼能清化濕熱毒邪,使腸胃功能協調,潰瘍性結腸炎自可逐漸康複。

重要文獻摘要

《醫方考》:人參、甘草、白術之甘溫,所以補虛;幹姜、附子之辛熱,所以回陽。

上一篇:錢氏家訓

下一篇:甘草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