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

阿美族

台灣原住民族群
阿美族(南部的阿美族自稱Amis,而北部則自稱為Pangcah)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也是目前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并由女性負責,家族産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總人口約18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1]
    中文名:阿美族 外文名: 别名: 族群制度:母系社會

基本概況

台灣原住民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主要分布于台灣東南部山區和東海岸平原,集中在花蓮、台東兩縣。

根據學者的分類,可分為北、中和南3群,中部群又分為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族,南部群再細分為卑南及恒春阿美族。屬馬來語系,使用3種與印尼語有關的方言,該方言也稱阿美語。不過現在阿美族的語言、風俗已漸被漢族同化。

社會組織以男子的年齡階級組織最為嚴密,每個部落首領稱頭目(酋長),但是阿美族社會以母系為主。

男孩成年後入贅他氏族,夫從妻,子女從母而居;财産共有而由婦女管理,遺産由長女繼承,但涉外事務仍由男性專責。

阿美族崇拜祖先和聖靈,最重要的一項慶典為每年秋收後的豐年祭;近年來因西方宗教傳入,多數人改信基督教、天主教、真耶稣教等。

農業傳統上采砍燒耕種法,種植旱稻、水稻、粟、甘薯、煙草和槟榔,手工藝以制陶最著名。

族系分布

阿美族根據居住地可以進一步分為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馬蘭阿美、恒春阿美四個分類群,原本另有南勢阿美/奇萊阿美一支,但該支系今已正名為撒奇萊雅族。

阿美族原分布于花蓮縣、台東縣和屏東縣境内。人口大部份居住在平地,較少處于山谷或群山之中。

因為社會生活需求,長年旅居都會區的原住民也在大台北、大高雄和大台中區建立了都市或都市邊緣的新社群,甚至成立了以阿美族人為主體的社區。

年度祭典

捕魚祭

大緻在六至八月之間,捕魚祭代表年度的終止。傳統上以毒籐毒魚,目前多改為撒網、垂釣或漁撈。為男子的活動,女性禁止參與。

對于海,阿美族又敬又畏,因此在每年五月間稻出穗時節,港口部落會舉行捕食祭,祭祀海神以祈求漁獲豐收。

在先祖時代,每當農作收成之前,族人便會相邀在海邊或河濱捕魚,并舉行祭儀,祈求年年能有好收成。

隻是,随著時代的改變,生活型态已不同,生态環境也遭受破壞,現今阿美族的捕魚祭在形式上已有所改變了。

居住在海邊的阿美族人會下海捕魚,沿溪居住者則在河中捕抓,不過在下水捕魚之前,必須先舉行祭拜河神的儀式,即用酒、肉和麻糬到海邊祭神,祈求神明的佑助,能夠有好的收成。

捕魚活動是由年長階級指揮,各年齡階層的少年們分頭在海中或河中捕魚,約在中央以前回到集合的地點。

而捕魚的過程中,若有捕獲大魚者,還可高呼歡唱,一方面炫燿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則與族人分享收獲的喜悅。

近午之時,捕魚的少年們将捕獲的魚全部集中起來,一起下鍋烹煮。将一道佳肴排列整齊後,再依年齡階級由大至小分發共享,借此告訴年輕的族人們,要懂得敬老尊賢,遵從長者的指道。而年長者也會将分剩的魚蝦,再分給年齡階層較低或表現優異的少年們,以表示鼓勵與嘉許。

捕魚祭,不僅展現阿美族昔日生活的面貌,也讓族人在祭典活動中,一方面習得阿美族的信仰文化,一方面記取尊敬長者的美德,更體驗共同合作、團結一緻的精神,是傳承阿美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豐年祭

豐年祭是阿美族的過年。原始意義為感謝神露的宗教活動。

每年七月中旬至九月初。各村有自發性的豐年祭,時間由一至七天不等。是真正表現阿美族文化的祭典。

按照傳統的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并由女孩子的歌聲作為結束。

豐年祭有專屬的歌曲,各個年齡階級又有屬于自己的歌謠。嚴格來說,豐年祭是男子為主的活動,其間包含了對年輕男子生活禮儀、歌謠、舞蹈的訓練,而非外界認知純粹娛樂性的歌舞。

舞蹈時也有一個社會規範:依次由年齡階級高者帶頭領唱,每一階級依序圈舞,不能混亂。未到或遲到者甚至要罰錢。

馬裡古拉艾文化節

以傳統舞蹈及歌謠之展現以振興原住民固有優良文化,結合民間、部落之力量共同推動原住民文化活動,以活絡原住民民俗文化藝術活。并發揚阿美族之傳統文化并傳予阿美族下一代子孫及傳續阿美族傳統敬老精神,以保留阿美族善良風俗。

海祭

傳統阿美族與噶瑪蘭族特有的海祭,主要祈求海上作業漁獲豐收、作業平安所舉行之祭典。

文化特質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并由女性負責,家族産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

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總人口約十六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阿美族的起源傳說與大洪水、槟榔、兄妹婚有關。

阿美族的傳統節日有豐年祭、播種祭(小米)、捕魚祭和海祭等等。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儀式,其重要産相當于漢人的農曆年,會在每年七、八、九月間進行,天數依各部落而異。

原則上是由部落長老們決定。豐年祭中一樣會捕獵、采集或購買食物,并由族人們共聚分食。

阿美族傳統文物中的陶制品、編藝品和其他手工藝品都讓人印象深刻。另外,沿海一帶目前尚有部分部落保有制作竹筏的技藝。

此外,阿美族的生活中從不缺乏音樂。許多阿美古調甚至被改編并傳唱于世。

阿美族人的服飾,女孩子幾乎都是以鮮紅色為代表,衣服上并沒有特殊的裝飾,多以素面為主。男孩子的服飾則更簡單,一律都是短褲,赤膊上身。

阿美族人的服飾以紅色為代表色,在原住民族群中,屬于鮮豔活潑族群,因此在歌舞表現上,也相當熱鬧,而在舉手投足間也表達出阿美族人樂天知命的個性。

阿美族人的宗教信仰,在基督教尚未大舉進駐之前,每一個部落都有一位專屬的巫師,針對部落中的大小事情,例如出征、出海捕魚、一年的收成,甚至家中的事故等,都由巫師蔔卦來決定。

“播種祭”,即每年春天要播種時,祭告農業神祈求五谷豐收。“捕魚祭”,即每年六月時,大家約定好日期,便帶着魚網、竹筏、酒等祭品到特定地點。

民族特色

阿美族古稱“阿眉族”,“阿美”乃北方的意思,由于大多數居住平地,因此也稱為“平地山胞”。

主要分布在立霧溪以南的東台縱谷和東海岸平原,包括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台東市、花蓮縣的新城、吉安、壽豐、風林、光複、豐濱、瑞穗、玉裡、富裡及屏東縣的牡丹、滿州等,共19個鄉鎮市。

婦女往往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在親族社會中有絕對優勢的地位。家中重大決定均由母親做出,家中土地和财産均由女性去繼承。結婚時采取招贅方式,即男的上門嫁給女的。男子始終處于從屬地位。

“豐年祭”,即每年八月月圓時,全族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穿着漂亮的服裝,圍着營火,載歌載舞,以答謝神靈的庇佑及慶祝農作物豐收。

阿美族人與其他高山族人一樣,每一個部落都有屬于自己的酋長和頭目,但是阿美族的社會階級并非相當嚴格,主要原因可能是每一個部落的頭目并非世襲而來,而是由全體族人共同選舉推出一位深孚衆望和受敬重的人來擔任,可以說是人人都有機會。

經推選出來的頭目在部落中具有相當的權威,除代表部落與其他部落來往外,部落中的任何糾紛他都有裁決權,族人也必須尊重頭目的決定。然而在時代不斷的進步下,現在的頭目僅有象征性的地位了。

另外,阿美族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跟其他的高山族一樣,也是以口語相傳方式傳承下去,不少神話故事就在族中耆老以說故事方式告訴小朋友後流傳下來。

例如海中龍王就是族人出海捕魚保佑他們滿載而歸的神,他們相信在冥冥之中部有先祖靈在周圍保護他們。

民族傳統

阿美族傳統美食

傳統上,阿美族人以小米、芋頭等谷物及根莖作物為主食,佐食則包含了野菜及魚肉,野菜的采集尤其廣泛,舉凡山蘇、過貓、山茼蒿、龍葵、刺苋、林投、樹豆、藤心等,都是阿美族人津津有味的佳肴,族人也常自稱為“吃草的民族”。

小米時期的豐年祭

阿美族的小米豐年祭最忌别人說“米”和“洗澡”。

昔日阿美旅的主食為小米,阿美語稱小米為Hafay或lamlo。事實上,小米種類頗多,而日常用的叫Tipos。依七十歲以上老人的看法,小米是所有植物中精靈是敏感的一種,而且也是最麻煩的農作物。它好似具有人性一樣,有靈眼、靈耳、靈覺,而且禁忌也多,人們一不小心随時會招來禍患災難。

昔日,耕種小米以一年為一個周期,從整至收割入倉的過程中,有以下種種主要祭儀。

準備祭:播種前夕,各家将家裡的魚類全部吃光,裝魚的器皿清洗幹淨,以免與小米的精靈相克。

驅蟲祭:這是不定期的活動,在小米受到病蟲害侵襲時才舉行。

乞晴祭:不定期活動,如連續下雨不停時才舉行。

收割祭:收割前夕,全村居民守戒,即不吃魚類食并清潔所有裝魚容器。

傳統手工藝

具有多元族群特性的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向來是花蓮縣境最豐富的文化資源。花蓮縣傳統原住民手工藝産業,大緻上較流通重要類型,包括編織、服飾、陶藝、琉璃、木藝、石藝和金工等項目。

上一篇:單身潮

下一篇:井田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