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

城市中心廣場
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地處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中國國家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廣場地面全部由經過特殊工藝技術處理的淺色花崗岩條石鋪成,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紀念碑和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兩邊是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與天安門渾然一體,共同構成天安門廣場。1986年,天安門廣場被評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觀名“天安麗日”。天安門廣場記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〇運動都在這裡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同時還是無數重大政治、曆史事件的發生地,是中國從衰落到崛起的曆史見證。2018年1月1日7時36分,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首次由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執行。
    中文名:天安門廣場 外文名:Tian'anmen Square 地理位置:中國首都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 占地面積: 開放時間:05:00-22:00 建立時間:永樂十八年 所在地區:中國,北京 旺季門票:0元/人 交通信息:在東城區公交站乘坐106路電車684路116路轉地鐵1号線2路等均可到達 總面積:44公頃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 類别:名勝古迹 票價:免費

簡介

天安門廣場記載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運動都在這裡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廣場拓,并在廣場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後又分别在廣場的西側修建了人民大會堂、東側修建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曆史博物館、南側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天安門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城門五阙,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餘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基座上,是高10餘米的紅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城樓。城樓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門成為一座完美的建築藝術傑作。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城樓成為新中國的象征,它莊嚴肅穆的形象是中國國徽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國初期于1954年擴建了天安門廣場,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築,遂成今天規模,并在廣場中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去世,在廣場南原中華門的位置建毛主席紀念堂。

1999年10月1日,舉行國慶五十周年大典。在大典之前,天安門廣場的地磚全部更換,換下來的舊地磚成為收藏家所熱捧,一塊地磚炒到了數千元人民币。

2009年,為迎接國慶六十周年慶典,兩塊巨幕被安置在天安門廣場,屏幕上滾動播出城市的風光片和公益廣告。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2018年1月1日7時36分,首次由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執行的升國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國慶閱兵

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建國10周年,每年都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前後共舉行了11次。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實行“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 1964年國防部頒布的軍隊列條令中,第一次列出閱兵條款。随後,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他原因,中國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直到1981年,根據鄧小平的指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複閱兵,并于1984年國慶35周年時,舉行了恢複閱兵後第一次大型的國慶閱兵。

到2008年,一共舉行過13次國慶閱兵,其中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5次大閱兵。

曆史意義

天安門廣場,北京市中心地帶,中國政治活動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天安門廣場記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〇運動都在這裡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國侵略和反動統治的鬥争,更是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盛大集會和外事迎賓的神聖重地,這裡是中國最重要的活動舉辦地和集會場所。

上一篇:通俗

下一篇:榮縣大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