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頭雙髻鲨

錘頭雙髻鲨

脊索動物
錘頭雙髻鲨(學名:Sphyrna zygaena)俗稱雙髻鲨、丫髻鲛、相公帽、官鲨、軟骨魚綱、真鲨目、雙髻鲨科。錘頭雙髻鲨生活于近海與相當外海 ,遍及大陸棚與島嶼棚。分布于中國黃海、東海和台灣西南海域;廣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各海區。錘頭雙髻鲨分布在全球的溫暖水域中,這種鲨魚的名字來自它們頭的形狀,它們的頭是扁平的,而且向兩側延伸。錘頭雙髻鲨體延長,稍側扁,亞圓筒形。背鳍2個,第一背鳍高大,前緣向後傾斜,起點約與胸鳍基底後端相對,上角圓鈍,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第二背鳍小,起點與臀鳍基底前半部相對,上角鈍圓,下角延長尖突,距尾基較遠。
    中文名:錘頭雙髻鲨 拉丁學名:Sphyrna zygaena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軟骨魚綱 亞綱:闆鰓亞綱 目:真鲨目 亞目: 科:雙髻鲨科 亞科: 族: 屬:雙髻鲨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别名:丫髻鲛、雙髻鲨、丁形雙髻鲨 分布: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水域 原始文獻:Syst.Nat.ed.10,vol.1,p.234.

形态特征

體延長,稍側扁,亞圓筒形。頭平扁,向兩側擴展,形成錘頭突出;頭長約為全長1/5。尾側扁,中長,比頭和軀幹稍長。尾基下方凹窪不顯著。頭側突出的外緣圓凸,後緣斜直,頭頭側縱軸不成直角。吻短而寬,前緣廣弧形,波曲,正中圓凸,裡側淺凹,外側在鼻孔上方處深凹。吻軟骨端部中央無圓孔。眼圓形,無鼻孔的距離比眼徑為小;瞬膜發達。鼻孔平扁,位于吻端外側;外鼻溝短,在入水孔上方;裡鼻溝頗長,幾伸達裡側淺凹處,濃度向裡漸淺;鼻孔裡側在出水孔上方具一三角形突起。口弧形,口寬稍大于口前吻長;下唇褶很短小,上唇褶幾消失。上颌牙側扁,三角形,齒頭外斜,邊緣光滑,2行在使用,正中一牙,細小而尖,每側各14牙。下颌牙與上颌牙相似,但較狹小,牙數相同。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最後一個狹小。n背鳍2個,第一背鳍高大,前緣向後傾斜,起點約與胸鳍基底後端相對,上角圓鈍,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第二背鳍小,起點與臀鳍基底前半部相對,上角鈍圓,下角延長尖突,距尾基較遠。尾鳍寬長,約等于全長2/7,尾椎軸上翹;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與後部之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接。臀鳍比第二背鳍大,距尾基比距鳍基底稍近,外角鈍尖,後緣深凹,裡角延長尖突。腹鳍比臀鳍稍大,近方形,距第一背鳍與距第二背鳍約相等。胸鳍中大,後緣凹入,外角和裡角均圓鈍微突,鳍端伸達第一背鳍基底後半部。

分布範圍

模式産地:歐洲; 美國。

世界分布:印度洋、太平洋和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各海區。

中國分布:黃海、東海和台灣西南海域。

生活習性

錘頭鲨,遊弋于溫帶海洋區域,頭部形狀扁平,并向兩邊橫向擴展。遍及大陸棚與島嶼棚。在夏天向北回遊;常見于數以百計個體的大群集中的幼魚。偏愛覓食小的鲨魚,魟魚與魟,也捕食硬骨魚類,蝦,螃蟹,藤壺與頭足類動物。這種特殊的頭部構成可以幫助錘頭鲨在海底尋找捕獲獵物。在國際鲨魚攻擊列表中,錘頭鲨排行第七。對人類來說最危險的鲨魚魚種為白鲨。近幾年内 ,全球被錘頭鲨攻擊的案例有33起,但無一緻命。

繁殖

雙髻鲨以卵胎生的方式繁殖,它們的受精卵在體内發育,胚胎首先會消耗卵黃囊中的養分,而後卵黃囊會轉變成類似于哺乳動物胎盤的結構,幼鲨通過這個結構與母體相連,并繼續發育。雌雙髻鲨的體型越大,它們能孕育幼鲨的數量越多。通常,雌雙髻鲨一次可以産生20~40枚受精卵,小雙髻鲨出生後便會離開母親獨自生活。

保護級别

第16屆華盛頓公約CITES締約國大會上,各締約國剛通過投票,采納了将錘頭雙髻鲨提升入附錄II(CITES II)的提案,它們将得到國際公約的庇護,中國是CITES的簽署國。請遵守公約,保護該物種,請勿捕殺。

捕獲事件

2015年6月16日,一條懷孕的槌頭雙髻鲨魚長約13英尺(約4米)被漁民捕獲後準備放生時因為鲨魚受力太大而死亡, 名漁民劃開懷孕母鲨魚的腹部,裡面出現34條尚未出生的小鲨魚,場面血腥讓人倍感痛惜。盡管佛羅裡達州已經制定了相關法律保護這一瀕危物種,但在别的海域捕殺鲨魚的事件因沒有相關法律的制約仍屢見不鮮。

危險級别

錘頭雙髻鲨分布在全球的溫暖水域中,這種鲨魚的名字來自它們頭的形狀,它們的頭是扁平的,而且向兩側延伸。另類的頭部形狀被認為有助于它們接近獵物和在海底覓食。雖然它們沒有因襲擊人而出名,但是,國際鲨魚襲擊文件清單把它們列為對人類造成危險的第7種鲨魚,最危險的鲨魚是大白鲨。近年來有33起錘頭雙髻鲨襲擊人類的報道,雖然均未構成緻命危險。

上一篇:灰伯勞

下一篇:蛤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