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伯勞

灰伯勞

伯勞科伯勞屬動物
灰伯勞(學名:Lanius excubitor)為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俗名北寒露。分布于歐洲中部、亞洲北部、在中亞、印度、非洲越冬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新疆、甘肅、甯夏、河北等地,多生活于從平原到山地的疏林或林間空地附近。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部。不常見季候鳥,見于中國北方。亞種funereus繁殖于中國西北部;mollis和sibiricus于中國北方及東北越冬;homeyeri和leucopterus于中國西北越冬。[1]
    中文名: 拉丁學名:Great Grey Shrike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 綱:鳥綱 Aves 亞綱: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亞目: 科:伯勞科 Laniidae 亞科: 族: 屬:伯勞屬 Lanius 亞屬: 種:灰伯勞 L. excubitor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灰伯勞 中文别名:寒露兒,北寒露 英文名:Great Grey Shrike 二名法:Lanius excubitor 分布:分布于歐洲中部、亞洲北部

亞種

灰伯勞準噶爾亞種(學名:Lanius excubitor funereus)。分布于土耳其斯坦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中亞天山山脈Ulugschat,,Kuldscha。 

灰伯勞新疆亞種(學名:Lanius excubitor homeyeri)。分布于歐洲東南部、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經烏克蘭到烏拉爾山、西伯利亞至阿爾泰山脈北部、高加索、伊朗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中亞Karaschat、Taschkent。 

灰伯勞天山亞種(學名:Lanius excubitor leucopterus)。分布于西伯利亞、伊朗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中亞。 

灰伯勞東北亞種(學名:Lanius excubitor mollis)。分布于俄羅斯、蒙古、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遼甯、内蒙古、河北、甘肅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俄羅斯阿爾泰山Tschuja附近。 

灰伯勞甯夏亞種(學名:Lanius excubitor pallidirostris)。分布于阿斯特拉罕、伏爾加、西伯利亞、土耳其斯坦、阿富汗、非洲以及中國大陸的甯夏、甘肅、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非洲東部。 

灰伯勞北方亞種(學名:Lanius excubitor sibiricus)。分布于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内蒙古、遼甯、河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西伯利亞Tschuktschen-Halbinsel。

體形描述

體大長約24厘米。雄鳥:頂冠、頸背、背及腰灰色;粗大的過眼紋黑色,其上具白色眉紋;兩翼黑色具白色橫紋;尾黑而邊緣白色;下體近白。亞種funereus上體灰色較淺,下體多蠹斑,翼上白色較多。雌鳥及亞成鳥:色較暗淡,下體具皮黃色鱗狀斑紋。虹膜-褐色;嘴-黑色;腳-偏黑。尖而清晰的schrreea及拖長的帶鼻音叫聲eeh;也作粗啞的ga-ga-ga聲。

生活習性

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闊葉林帶的開闊或半開闊的生境,如林緣、灌叢和低矮的雜木林等處。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常栖于樹頂,到地面捕食,捕到後飛回樹枝。将獵獲物挂在帶刺的樹上,在樹刺的幫助下,将其殺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稱其為“屠夫鳥”。巢呈杯狀,置于有棘的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雜斑。灰伯勞為中國北方常見的一種大型伯勞。它不在中國繁殖,但在春、秋季節沿中國北方各省遷徙,并有少數個體在中國越冬。

分布範圍

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部。不常見季候鳥,見于中國北方。亞種funereus繁殖于中國西北部;mollis和sibiricus于中國北方及東北越冬;homeyeri和leucopterus于中國西北越冬。

亞種分布

國外分布于俄羅斯阿爾泰中部,蒙古西北(夏候鳥、旅鳥);日本(迷鳥);北方亞種(L.e sibiricus Bogdanov)本亞種與東北五種相比較,頭部及上體均發灰色,白眉鮮明,肩及尾上覆羽均有更寬的淡灰白端緣;頸、肩染以赭色。下體淺灰,胸部染棕,有稀疏不明顯的鱗紋。國内分布于黑龍江省大、小興安嶺,吉林,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内蒙古呼倫貝爾盟,遼甯,河北(旅鳥、冬候鳥)。

國外分布于西伯利亞東部、貝加爾湖,蒙古(夏候鳥、旅鳥)以及朝鮮半島(放鳥、冬候鳥);準噶爾亞種(L.e funereus Menzbier)本亞種迄今國内未藏标本.據Dementiev(1954),與東北亞種的羽色十分相似,以緻有人認為是後者的個體變異。一般比東北亞種羽色更暗,成鳥的上體缺乏赭色而更顯暗灰;下體發褐并有黑褐鱗紋;翅斑較小。國内分布于新疆準噶爾和天山(夏候鳥)。國外分布于土耳其斯坦(留鳥);新疆亞種(L.e homeyeri Cabanis)本亞種上體淡棕灰,有白色前額、眼先及寬眉紋;肩羽沾白;初級飛羽基以白斑發達,次級飛羽基部亦有白斑,因而在翅上形成雙翅斑,下體近純白色,胸、脅略染淡粉棕。國内分布于新疆喀什(旅鳥、冬候鳥)。

國外分布于歐洲東南部,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部經烏克蘭到烏拉爾山,西伯利亞西部至阿爾泰山北部(繁殖鳥、旅鳥),高加索,伊朗(冬候鳥);天山亞種(L.e leucopterus Severtzov)本亞種國内未藏标本。據鄭作新(1964)應為上體淡灰,下體較白,腰和尾上覆羽白色。Dementiev(1954)認為它是新疆亞種homcyeri的同物異名。國内分布于新疆天山(旅鳥、冬候鳥)。

國外分布于西伯利亞西部(夏候鳥);伊朗(旅鳥、冬候鳥);甯夏亞種(L.e pallidirostris Cassin)本亞種前額基白色并經頭側與寬的白眉紋相連;眼先、過眼及耳羽黑色;上體較homeyeri發灰色,棕色調較少;下體近于純白。國内分布于甯夏賀蘭山,甘肅西北部河西走廊(夏候鳥),新疆喀什、羅布泊(旅鳥)。國外分布于阿斯特拉罕、伏爾加、西伯利亞西部,土耳其斯坦(夏候鳥、旅鳥);阿富汗,非洲東北部(冬候鳥)。

繁殖習性

灰伯勞大多不在中國繁殖,僅準噶爾亞種funereus和甯夏亞種Pallidirostris有可能在中國繁殖但尚無觀察記錄報道。據Dementiev(1954)對甯夏亞種的記述,在4月上旬即已成對鳴啭,5月築巢。巢置于不高的樹上,度地0.5~1.5m。結構粗糙,外壁以灌木的樹枝編成,内壁為細枝、幹草、植物纖維及絨羽等編織而成。滿窩卵4~7枚,淡青色具淡灰色斑。由兩性共同負責孵卵,孵化期20天;雛鳥大約20天即能飛翔,在此之前已離巢。共18亞種:東北亞種(L.e mollis Eversmann)國内分布于遼甯省遼陽,内蒙古赤峰,河北北部,甘肅西北部(旅鳥、冬候鳥)。

飼養方法

1、鳥的選擇灰伯勞雖長得漂亮、姿态優美。歌聲委婉動聽,但一般飼養它是用于狩獵麻雀、鹀類等小型鳥類。雌雄鳥經馴養後均可做為狩獵鳥。

2、籠的特點用于狩獵的灰伯勞用較粗的直架(直徑3厘米)飼養;為觀其姿态、聽其鳴啭者則用弓形架飼養。因灰伯勞性兇猛、嘴強有力、脖鎖要堅固,近脖鎖的一段脖線宜為金屬鍊,以防鳥咬斷後逃逸。

3、飼料和喂法日常飼養可喂瘦的牛、羊肉條和動物的心髒、雛雞和小鳥。狩獵時,捕到小鳥後,立即取出新鮮心、肝喂給。

4、管理和調教為了訓練灰伯勞狩獵,需要象訓鷹那樣“熬”。首先訓練它栖架,為防止其抓、咬,應帶帆布或皮手套。為了使伯勞馴順,需耗其精力,盡夜看守,不讓它閉眼休息,同時喂水白肉條(用水泡過的肉條)以減其膘。一般三、五天伯勞就變得馴順而貪食,就可用手托着試行放獵,方法是把脖線放長,前方把一隻麻雀用線系在樹枝上,饑餓到極點的灰伯勞就會迅速飛去捕捉,待其抓住麻雀落地後人即跟上,取出麻雀的心髒喂給,連續數次、并逐漸拉開路離;幾天就可訓成。但要注意,每天狩獵前一定要使伯勞空腹。能順利狩獵後方可去掉長的脖線,任其自由捕獵,觀其姿态頗有情趣。還要注意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放獵,以免驚擾。不能使伯勞太累、見好就收。

上一篇:鲱魚

下一篇:錘頭雙髻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