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自然博物館

重慶自然博物館

中國重慶市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
重慶自然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舊館位于重慶市枇杷山正街74号,新館位于重慶市北碚區金華路398号。前身為1930年盧作孚先生創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以及1943年由十餘家全國性學術機構聯合組建的“中國西部博物館”。1949年以後,先後改建為西南人民科學館、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自然部。1981年改為現名,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初步計劃有室外展示内容,包括叢林迷宮、鳥語森林、蝴蝶谷、奇石陣、四季花卉和按AAAA級旅遊景點的标準修建遊客服務中心。設《脊椎動物》、《古生物進化》、《恐龍世界》三個基本陳列。新館位于重慶市北碚新城,基本陳列由《地球奧秘》、《生命激流》、《恐龍世界》、《生物萬象》、《生态家園》、《西部富源》、《山水都市》7大闆塊組成。該館現有藏品11萬餘件,涵蓋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舊石器、地質礦産、岩石、土壤等八大學科,以系統收藏中生代各類恐龍化石和西部地區豐富多樣的脊椎動物标本為主要特色。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20年5月,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重慶自然博物館《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榮獲優勝獎。
  • 中文名:重慶自然博物館
  • 外文名:Chongq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地理位置:重慶市枇杷山正街74号(舊館),重慶北碚區金華路398号(新館)
  • 占地面積:
  • 類别:綜合性自然博物館
  • 開放時間:9:00—17:00(周一閉館)
  • 門票價格:
  • 别稱:前身是中國西部科學院,1944年成立中國西部博物館
  • 館藏精品:恐龍化石标本、古人類标本

曆史沿革

1930年,盧作孚先生創辦“中國西部科學院”。

1943年由十餘家全國性學術機構聯合組建的“中國西部博物館”。這成為了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

1943年,中國西部科學院聯絡内遷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等十餘家科研機構又在文星灣創建了中國西部博物館。

1950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和中國西部博物館由西南文教部接管。

1952年,重慶自然博物館改為西南人民科學館。

1953年,重慶自然博物館并入西南博物院,更名為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館。

1955年,西南博物院改組為重慶市博物館。

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重慶市博物館增挂“四川省重慶自然博物館”牌子。

1991年,“重慶自然博物館”獨立建制。

1997年,重慶直轄後更名為重慶自然博物館。

2006年,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新館決定修建。

2008年12月,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新館開工建設。

2015年11月9日,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免費開放。

2017年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館接受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0年12月,被評為第七批國家生态環境科普基地。

展出内容

脊椎動物陳列

該廳以生物進化為線索,介紹了魚類、兩栖類、爬行類、鳥類和獸類的相關知識,以及中國西部的珍稀動物,如中華鲟、大熊貓、金絲猴、牛羚、小熊貓、雪豹、毛冠鹿、綠尾虹雉等多種動物。

恐龍陳列

該廳展示的主要是四川盆地中生代時期的恐龍動物群,有體型龐大的蜥腳類恐龍——釜溪自貢龍、身披劍闆的江北重慶龍、具有尾錘這一獨特秘密防禦武器的李氏蜀龍、兇猛的肉食恐龍——甘氏四川龍、亞洲最完整的肉食龍之一——和平永川龍以及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複原裝架的恐龍——許氏祿豐龍。

古生物陳列

該廳介紹了中國古生物界近世幾次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炸——雲南澄江動物群;喧嚣的古海洋——黔西南貴州龍動物群;火山層中的生命——遼西熱河生物群;罕見的發現——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群。

館藏精品

名稱

簡介

蜀龍

是種獨特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于中侏羅紀的中國四川省,約1億7000萬年前。蜀龍的屬名來自于四川省的古名“蜀”。蜀龍的化石發現于自貢市大山鋪的下沙溪廟組。

許氏祿豐龍

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于侏羅紀早到中期的中國西南部。化石标本發現于中國的雲南省祿豐。許氏祿豐龍是中國所發掘最古老的恐龍之一。

上遊永川龍

是一種異特龍類。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龍。複原的骨架放置在重慶博物館的展示廳中。

天府峨嵋龍

是生活于侏羅紀中期的一種體形較大的恐龍,體長12至14米,高5至7米,頭較大,頭骨高度為長度的二分之一多。它的頸椎很長,所以脖子顯得特别長,最長的頸椎為最長的背椎的3倍,超過尾巴長度的1.5倍。

枯葉蝶

學名枯葉蛱蝶,屬鱗翅目蛱蝶科,是世界著名拟态的種類,自然僞裝的典型例子。

燕蛾

鱗翅目燕蛾科的通稱。白晝飛翔,色彩美麗,形似鳳蝶的中大型蛾類。

中華鲟

學名:Acipenser 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厘米,最長達130厘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并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

胭脂魚

又名黃排、血排、粉排、火燒鳊、木葉盤、紅魚、紫鳊、燕雀魚、火排、中國帆鳍吸魚等,生長于中國長江水系、卵生動物,在水族箱環境中還沒有過成功的繁育。

直角石

是一屬已滅絕的鹦鹉螺類。其化石非常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地層,尤其是石灰岩。

達氏鲟

是一種淡水定居性魚類,常在江河中下層活動,喜栖息于流速較緩、富腐植質和底栖生物的沙質底或卵石碛壩的河灣或深沱中,生長速度較快,一般體長0.8—1.0米,體重5—10公斤,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揚子鳄

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鳄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鳄”。

文化活動

1981年,赴日本東京進行境外巡展。

1985年,赴法國圖盧茲進行境外巡展。

1988年,赴美國西雅圖進行境外巡展。

1993年,赴日本香川、水戶進行境外巡展。

1998年,赴美國拉斯維加斯進行境外巡展。

2001-2002年,赴台北、台中、高雄進行境外巡展。

2000年,赴香港進行境外巡展。

2007~2008年,赴荷蘭進行境外展覽。

2001-2002年,赴日本福岡等九市進行境外巡展。

作用價值

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選址于北碚。建館北碚,有利于與缙雲山、北溫泉、金刀峽等自然景點的優勢互補,形成富有特色的“自然之旅”産品鍊條,有利于與老博物館相輝映,更好地延續西部科學院、西部博物館的文脈(“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已經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承博物館文化,還有利于與西南大學的教育資源、信息資源以及學科優勢相結合,共同建設西部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科研及教育高地。

位于北碚區新城缙雲大道旁地塊(原規劃建設市競技體育中心用地)及其向缙雲山方向的拓展區域作為該項目建設用地。該地塊的最大優勢在于背靠缙雲山,自然生态環境優美,有利于“人與自然”主題表達。規劃将缙雲山保護區的南部邊界作為自然博物公園的北界,公園的東西邊界向兩側拓展,形成千畝以上的建設用地。

所獲榮譽

1992年,“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公布為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核定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公布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重慶自然博物館入選57家“全國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2013年,重慶自然博物館被評為“全國首批優秀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2020年5月,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重慶自然博物館《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榮獲優勝獎。

2020年12月16日,重慶市地震局為重慶自然博物館“重慶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揭授牌。

2021年4月23日,榮獲重慶市全民閱讀推廣示範單位。

2021年8月,被評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2022年3月,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3月29日,入選2022年重慶五一勞動獎狀社會推薦對象初審名單。

2022年4月,榮獲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狀。

參觀信息

乘車指南

重慶自然博物館舊館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枇杷山正街74号,距市中心解放碑和菜園壩火車站僅十餘分鐘車程,距江北機場約20-30分鐘的車程。市内交通便利,往返于文化宮、觀音岩、解放碑的401、601路等公交車均可到達博物館附近。

新館位于北碚區金華路398号,緊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缙雲山、北溫泉。渝合高速公路、國道212線可達北碚。解放碑、牛角沱車站均有直達北碚的502路大巴,40分鐘左右的車程。軌道交通6号線直達北碚。

門票價格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

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