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漢語漢字
部(拼音:bù),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3]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說文解字》對“部”的解釋為“天水狄部”,即天水郡狄部所在地。現代有學者認為“部”本義是某一地域下分出的下級行政單位。後引申為統率,又引申為區分、分開的意思。又用作名詞指類别之義。“部”因此也用為官署,行政機關。“部”還作量詞用,多用來指書籍或影視片,如一部影片、兩部電視片、三部書。也用于指其他事物,如說一部機器、兩部汽車等。
  • 中文名:部
  • 拼音:bù
  • 部首:阝
  • 五筆:86:UKBH
  • 倉颉:YRNL
  • 鄭碼:SUJY
  • 筆順:捺橫捺撇橫豎折橫折豎
  • 字級:一級(編号:2044)
  • 平水韻:上聲七麌(bù)、上聲二十五有(bù、pŏu)
  • 筆畫:10
  • 四角号碼:07627
  • UniCode:CJK
  • 相關詞語:部署、部隊、部分等
  • 異體字:郶
  • 統一碼:基本區U 90E8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四角号碼:0762₇
  • 造字法:形聲字

字源演變

“部”為形聲字。戰國文字字形(圖1)從邑、咅(pǒu)聲。從邑,指與行政區域而言;咅聲,表示音讀。從篆文(圖2)到楷書皆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

《說文解字》對“部”的解釋為:天水狄部。即天水郡狄部所在地。但這是否為其本義還值得商榷。徐锴《說文解字系傳》提到:“部之言簿也,分簿之也”。即認為“部”有分開之義。另有一些對古文的注解中也有類似說法。例如:《荀子·王霸篇》:“如是,則夫名聲之部發于天地之間也。”唐楊倞注:“部當為剖,謂開發也。

”柳建钰《從“咅”得聲字初探》一文中通過對從“咅”得聲字的分析概括出,從咅聲多訓背、增或開。結合“部”字的形旁和聲旁,可推出其本義為“某一地域下分出的下級行政單位”,這一意義本身就包含了“整體與部分”的背景信息,這也為其可引申為“部分、單位、門類、部隊”等意義提供了意義基礎。

部由“行政單位”這個意義又引申為官署之意。中國從隋唐開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這個制度一直沿襲到清代。現代一些國家級的機構,諸如民政部、文化部等,也是這個意義的沿用。“部”在現代漢語中,除保留古代六部的意義以外,還擴大用于某些單位的名稱比如經理部、銷售部、采訪部、流通部,甚至隻有一兩個人經營的食雜部。

用于量詞是“部”的一個常見用法。在古代漢語中,“部”作為量詞主要與三類詞語搭配使用:樂隊或樂器類詞語、書籍類詞語、部隊類詞語。《梁書·武帝紀上》:“(永元)三年二月,南康王為相國,以高祖為征東將軍,給鼓吹一部。”“鼓吹一部”是古漢語中“部”稱量樂器類詞語最常出現的一個短語。“鼓吹”作為古代的一種樂器合奏,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組合關系,這種語義特點與“部”的語義背景信息相吻合,故成為常用搭配。

同樣,書籍因其種類或門類的特性、軍隊因其編制的特點,都與“部”的整體與部分的背景意義相吻合,因而可以組合搭配。也就是說,量詞“部”是對由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性名詞的範疇化。在現代漢語中,量詞“部”搭配的類别有所改變。主要有書籍類、文藝作品類、機械類。

現代釋義

基本解釋

部bù(ㄅㄨˋ)

⒈ 全體中的一份:部分(“分”讀輕聲)。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⒉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外交部。編輯部。部隊(軍隊)。

⒊ 具有統屬關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屬。部首。部落(luò)。

⒋ 安置安排:部署。

⒌ 量詞:一部小說。三部汽車。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部bù

〈名〉

(1)(形聲。從邑,(fǒu)聲。從“邑”表示與行政區域有關。本義:古漢地名。約在今甘肅省天水、清水、秦安、兩當、禮縣、徽縣一帶)

(2)同本義[Bu,anancientplace]

部,天水狄部。——《說文》

(3)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後泛指部隊,軍隊[army]

瑜為前部大督。——《三國志·周瑜傳》

(4)又如:部陣(隊伍);部校(部隊;泛稱武官);部将(部下的武官;軍中偏将)

(5)中央行政官署。有時也稱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central gove rnment;board;department]

還部白府君。——《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又如:部費(向吏部行賄以便批準任職所用的錢);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标準尺);部曹(舊指京師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書、侍郎稱部堂。又各省總督多帶兵部尚書銜者,也叫部堂);國防部;外交部;财政部

(7)地區。古代監察或行政區域名[area;district]

河東二十八縣,分為兩部。——《漢書·尹翁歸傳》

(8)部落[tribe]

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晉書》

(9)分類,門類[category]

名屬教坊第一部。——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門别類的排列);古籍分經、史子、集四部

(11)部分[part;section]。如:上部;南部

(12)單位[unit;department]。如:編輯部;批發部

(13)軍隊領導機構[headquarters]。如: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師部

詞性變化

部bù

〈動〉

(1)統率[command]

漢王部五諸侯兵。——《史記·項羽本紀》

(2)又如:部人(被統率的人);部握(統管,掌握);部率(統率)

(3)安排,布置[arrange]

部署諸将。——《漢書·高帝紀》。注:“分部而署置。”

(4)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

(5)管轄[administer]。如:部縣(所轄之縣,屬縣);部領(統轄率領);部事(所屬的事情)

部bù

〈量〉

(1)用于書籍、機器、電影等

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又如:一部書,兩部機器,三部電影

常用詞組

部隊、部分、部件、部将、部類、部領、部落、部門、部首、部屬、部署、部頭、部委、部下、部長、部族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六下】【邑部】蒲口切(bù)

天水狄部。從邑咅聲。

【注釋】天水狄部:漢地名。約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市區、清水縣、秦安縣、兩當縣、禮縣、徽縣一帶。

說文解字注

【卷六】【邑部】

天水狄部。《地理志》天水無狄部,未詳。顧氏祖禹曰:“漢天水郡,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

從邑,否聲。蒲口切,四部。按《廣韻》曰:“部,署也。”許《最目》曰:“分別部居,不相雜廁。”

廣韻

裴古切,上姥竝‖部聲侯部

部,部伍。又部曲。

蒲口切,上厚竝‖部聲侯部

部,署也。又姓,出《姓苑》。蒲口切。十。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部;康熙筆畫:15;部外筆畫:8

(bù)《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并音蔀。《集韻》:總也,統也。《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注: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統其衆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閑。注:部,猶分布。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注:将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将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簡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部。《史記·曆書》:分其天部。注:分部二十八宿為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前漢·律曆志》:起五部。注: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正字通》:晉李充為著作郞,删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甚有條貫,祕閣以為永制。《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北鬥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鬥蓋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為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大杖也。《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蔓生,根多百十相連。一名野天門冬。

(pǒu)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并音培,讀與剖近。部婁,小阜也。《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fǒu)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阚駰《十三州志》:諺雲:仕宦不偶值冀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