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

漢語漢字
彈,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dàn或tán,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為彈弓,又可引申為用手指敲擊、撥或敲樂器,彈劾等義。
  • 中文名:彈
  • 拼音:dàn或tán
  • 部首:弓
  • 五筆:XUJF
  • 鄭碼:yzke
  • 字級:一級字、常用字
  • 平水韻:十四寒平聲
  • 注音:ㄉㄢˋ或ㄊㄢˊ
  • 總筆畫:11
  • 筆順編号:51543251112
  • 四角碼:18256
  • 統一碼:U 5F39
  • 結構: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形聲字。甲骨文字形中,有一個像弓上張弦,弦上著以“彈丸”之形,六書屬于合體象形。一個從弓、從攴,像弓上有彈丸,會合張弓引弦,發射彈丸的意思。弦上弓弦,彈動形象猶存,在六書中屬于異文會意。從弓,單聲。“單”之形聲演變,參“單”字條。“單(繁體)”簡化作“單”,“彈”類推簡化作“彈”。《說文》:“彈,行丸也。”本義是彈弓。《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執丸,将加己十仞之上。”引申指彈丸。這些意義的“彈”字讀為dàn。《廣韻·寒韻》:“彈,射也。”用彈弓發射。《左傳·宣公二年》:“從台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引申義有用手指敲擊、撥或敲樂器,彈劾等。這些意義的“彈”字讀為tán。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彈(彈)dàn(ㄉㄢˋ)

⒈可以用力發射出去的小丸;裝有爆炸物可以擊毀人、物的武器:彈丸。子彈。彈雨。槍彈。氫彈。導彈。手榴彈。原子彈。

⒉古代指以竹為弦的弓:“左挾彈,右攝丸”。

彈(彈)tán(ㄊㄢˊ)

⒈用手或工具撥動而發射出去,亦指用手指撥弄:彈射。彈跳。彈撥。彈指。彈琴。彈奏。彈冠相慶(喻即将作官而互相慶賀,多作貶義)。

⒉檢舉違法失職的官吏:彈劾。彈糾。譏彈。

詳細釋義

彈dàn

〈名〉

(1)(形聲。從弓,單聲。本義:彈丸)

(2)同本義[bullet]

彈,行丸也。——《說文》

長安大道邊,挾彈誰家兒?——唐·蘇渙《變律》其三

(3)又如:槍彈;彈子渦(卵石);槍林彈雨(形容戰鬥激烈);彈丸黑子(形容地域狹小)

(4)形狀像彈丸的東西,如圓形的果實;禽鳥的卵等[abullet-shapedthing]

其法乃以凫彈數十,黃、白各聚一器。——宋·周密《齊東野語》

(5)彈弓[slingshot]

援彈飛丸,應弦而落。——《魏書》

(6)炸彈[bomb]。如:燃燒彈;氫彈;煙幕彈;催淚彈

(7)另見tán

彈tán

〈動〉

(1)(形聲。從弓,單聲。本義:用彈弓發射彈丸)

(2)同本義[shootwiththefunctionofaspring;eject]

彈,行丸也。——《說文》

[靈公]從台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

(3)又如:彈力(彈射的力量);彈丸(供彈弓發射用的泥丸、石丸、鐵丸。也指子彈彈頭);彈射(利用彈力、壓力等射出);彈金(發射彈丸)

(4)彈擊[fluff;strike]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倚柱彈其劍。——《戰國策·齊策四》

複彈其铗。

複彈其劍铗。

善彈琵琶。——宋·王谠《唐語林·雅量》

(5)又如:彈唱(一邊彈奏,一邊演唱);彈冠(彈去冠上的灰塵);彈棉花;彈弓(手工彈花的工具)

(6)用手指撥動而演奏[play]

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鬓影。——李賀《詠懷》

(7)又如:彈琴;彈擊(演奏樂器);彈弦(彈絲。彈奏弦樂器);彈緯(張弦彈奏)

(8)批評,揭發[criticize;expose]

旌善以興化,彈邪而矯俗。——《三國志·陶謙傳》

仆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曹植《與楊德祖》

(9)又如:抨彈(抨擊);彈議(彈劾評議);彈黜(彈劾罷黜);彈文(彈劾官員過錯的奏疏);彈正(糾彈;糾正);彈斷(譏評);彈激(激烈率直地予以抨擊)

(10)針刺[puncture]

彈疽不嚴,必半複聚。——《資治通鑒》

(11)測定重量[weight]

拿來天平上彈着。——元·佚名《陳州粜米》

(12)又如:彈算(掂量估模);彈斤估兩(形容掂量輕重)

(13)另見dàn

常用詞組

dàn

彈道、彈弓、彈夾、彈盡糧絕、彈盡援絕、彈殼、彈片、彈體、彈頭、彈丸、彈丸之地、彈無虛發、彈藥、彈藥庫、彈子。

tán

彈撥、彈唱、彈詞、彈冠相慶、彈劾、彈花、彈簧、彈簧秤、彈簧門、彈簧鎖、彈糾、彈力、彈射、彈跳、彈性、彈性模量、彈壓、彈指、彈奏。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行丸也。從弓單聲。?,彈或從弓持丸。徒案切。

說文解字注

行丸也。

左傳。晉靈公從台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引申為凡抨彈、糾彈之偁。

從弓。單聲。

徒案切。十四部。亦平聲。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案切。《正韻》杜晏切,?音憚。《玉篇》:行丸也。《吳越春秋》:彈生於古之孝子。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李尤《彈銘》:昔之造彈,起意弦木。以彈為矢,合竹為樸。

又彈丸,喻小也。《史記·虞卿傳》:此彈丸之地。

又鬼彈。《水經注》:永昌郡北山水傍,瘴氣特惡,氣中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鬼彈。

又《廣韻》徒幹切《集韻》《韻會》唐幹切。《正韻》唐闌切,?音檀。《廣韻》射也。《集韻》彈丸射也。《左傳·宣二年》:晉靈公從台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

又擊也。《史記·孟嘗君傳》:馮驩彈其劒而歌。

又《韻會》:鼓爪曰彈。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史記·五帝紀》:舜彈五弦之琴。

又《廣韻》:糾也。《增韻》:劾也。《周禮·地官·裡宰注》:街彈之室。疏:漢時在街置室,檢彈一裡之民。《後漢·史弼傳》:州司不敢彈糾。

又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句兵欲無彈。注:句兵,戈戟屬。彈謂掉也。

又彈棊。《西京雜記》:成帝好蹴踘,羣臣以為勞。帝曰: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家君作彈棊以獻。

又葉徒沿切,音田。陸機《文賦》:抱景者鹹叩,懷響者必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以讨源。

又?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