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

漢語漢字
菜(讀作cài)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說文》中的小篆文字。本義是指蔬菜。引申之亦也可指肴馔的總稱。
  • 中文名:菜
  • 拼音:cài
  • 部首:艹
  • 五筆:AESU
  • 倉颉:tbd
  • 鄭碼:epf
  • 字級:一級字(編号2207)
  • 平水韻:去聲十一隊
  • 注音:ㄘㄞˋ
  • 總筆畫:11
  • 部外筆畫:8
  • 統一碼:基本區U 83DC
  • 結構:上下結構
  • 筆順編号:12234431234
  • 注音:ㄘㄞˋ
  • 四角碼:44904
  • 總筆畫數:11
  • 造字法:形聲字兼會意字

字源演變

“菜”字是形聲字兼會意字。此字始見于《說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圖1),“菜”字的上部分像兩棵草的形狀,下部分與“采”字相似。到了漢朝文字中,“菜”字的上部分像是兩座山,下部分為“木”。到了楷書中,“菜”字就和現代文字幾乎相同,隻有上部分的“艹”字從中間變成了兩段。楷書以後,沒有很大的變化,直至發展到了現代漢語。

“菜”字由“艹”字“采”字組成。從艸,采聲。“艹”字有草的意思,而“采”字是把某物從某地摘下,組合起來就是把草采下,進而食用,即得出其蔬菜的本義。因為不同種類的菜可以進行不同的烹調,做成各類菜品,所以“菜”字引申之亦也可指肴馔的總稱。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菜càiㄘㄞˋ

供作副食品的植物:~市。白~。菠~。野~。蔬~。面有~色。

主食以外的食品:~牛。~畜。~肴。~譜。名~。

詳細字義

菜cài

〈名〉

(1)(形聲。采聲。上古時期,菜隻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到了中古以後,菜就包括内類、蛋類及其熟食在内了。本義:蔬菜)

(2)同本義[greens;vegetable]

菜,草之可食者。——《說文》

皮弁祭菜。——《禮記·學記》。注:“芹藻之屬。”

習舞釋菜。——《禮記·月令》

乃奠菜。——《儀禮·士昏禮》

古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荀子·富國》

孫叔敖相楚,棧車牝馬,粝餅菜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3)又如:種菜;幹菜(曬幹的蔬菜);菜食(以食菜為主)

(4)泛指一切菜肴[dish]。如:菜馔(菜肴)

(5)專指油菜[rape]。如:菜子(專指可以榨油的油菜籽);菜子油(即菜油);菜花(油菜的花)

(6)按特殊風味制作的食品[dish]

飯菜精潔,醢醬調美。——《北史·胡叟傳》

(7)又如:中國菜;素菜;川菜;廣東菜;葷菜

常用詞組

菜場、菜單、菜刀、菜地、菜豆、菜羹、菜瓜、菜館、菜花、菜金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艸部】倉代切

艸之可食者。從艸采聲。

說文解字注

艸之可食者。

菜字當冠於芑葵等字之上。

從艸。采聲。

此舉形聲包會意,古多以采為菜。倉代切。一部。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韻》《集韻》?倉代切。音縩。《說文》:草之可食者。《增韻》:蔬也。《禮·月令》:仲秋,趣民務畜菜。《儀禮·士昏禮》:婦入三月乃奠菜。《靈樞經》: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又《禮·王制》:民無菜色。注:食菜之饑色。

又七計切。東方朔《七谏》:西施媞媞而不得見兮,嫫母勃屑而日侍。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蟲不知徒乎葵菜。又《韻會》:與采通。《漢孔耽?》:躬菜蔆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