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迹

遺迹

漢語詞彙
遺迹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yí jì,指遺留下來的痕迹。語見明·歸有光《項脊軒志》:“瞻顧遺迹。”
  • 中文名:遺迹
  • 拼音:yí jì
  • 詞性:名詞
  • 注音:ㄧˊ ㄐㄧˋ

引證詳解

1、指留下的腳印。

《晉書·衛恒傳》:“邕(蔡邕)作《篆勢》曰:‘鳥遺迹,皇颉循。’”

唐·柳宗元《禅堂》詩:“心境本同如,鳥飛無遺迹。”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一章第四節:“周公告誡成王說:‘整頓你的軍隊,踏着禹的遺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沒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舊時代的人和事物遺留下來的痕迹。

漢·王粲《贈文叔良》詩:“先民遺迹,來世之矩。”

《三國志·吳志·陸胤傳》:“胤天資聰朗,才通行絜,昔曆選曹,遺迹可紀。”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洹水》:“今池林絕滅,略無遺迹矣。”

宋·蘇轼《渚宮》詩:“誰能為我訪遺迹,草中應有湘東碑。”

宋·蘇轍《中秋見月寄子瞻》詩:“黃樓未成河已退,空有遺迹令人看。”

元·虞集《舒城縣學明倫堂記》:“昔賢名人遺迹,足以風動其人。”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餘所經他處,未有見之者,亦聖賢之遺迹也。”

明·沉德符《野獲編·曆法·日圭同異》:“登封縣有觀象、測景二台,乃周公營洛邑時,手建遺迹,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曾國藩《金陵湘軍陸師昭忠祠記》:“乃遍行營壘,周視所開地道,覽戰争之遺迹。”

楊朔《永定河紀行》:“在翠微峰下,有一處古代遺迹,題做‘冰川擦痕’。”

3、猶遺墨。

《北史·崔宏傳》:“﹝崔宏﹞尤善草隸,為世摹楷,行押特盡精巧,而不見遺迹。”

《南史·陳始興王伯茂傳》:“時軍人於丹盜發晉郗昙墓,大獲晉右軍将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迹。”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杜羔﹞忽覩屋柱煙煤之下,見字數行,拂而視之,乃其父遺迹。”

宋·王谠《唐語林·傷逝》作“遺迹”。

宋·蘇轼《墨寶堂記》:“毗陵人張君希元,家世好書,所蓄古今人遺迹至多。”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馀·藝文賞鑒》:“國亡,遺迹悉歸上都,流傳人間者不過殘缣片幅耳。”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七:“唐·李石《續博物志》:陶隐居書自奇,世傳畫闆帖及焦山《瘗鶴銘》,皆其遺迹。”

4、謂行人遺棄腳印,毫不在意。比喻極端鄙視。

《國語·楚語下》:“靈不顧於民,一國棄之,如遺迹焉。”韋昭·注:“靈王不君,罷弊楚國,三軍叛之,如行人之遺棄其迹。”

《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棄我如遺迹。”

北魏·楊炫之《序》:“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财若遺迹。”

《北史·隋宗室諸王傳論》:“變本宗如反掌,棄慈母若遺迹。”

5、謂忘乎形迹。

《文選·劉孝标》:“寄通靈台之下,遺迹江湖之上。”李善·注:“《莊子》曰:‘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郭象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義也。”張銑·注:“遺迹,謂心相知而迹相忘也。”一本作“遺迹”。

其他相關

其中遺址又可細分為城堡廢墟、宮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廟址等,還包括當時的一些經濟性的建築遺存,如山地礦穴、采石坑、窯穴、倉庫、水渠、水井、窯址等;防衛性的設施如壕溝、栅欄、圍牆、邊塞烽燧、長城、界壕及屯戍遺存等也屬此類。

一般地說,遺迹是經過人類有意識加工的,因而能夠反映當時人類的活動。遺迹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居址能夠提供關于研究社會生産力發展和社會生活狀況方面的完整的、重要的資料,據此可以闡明這一遺址當時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特征和内容。發掘古代墓葬,可以研究不同種族的體質特征,了解古代埋葬風俗及墓葬形制;同時通過随葬品可以了解古代工藝水平及社會經濟生活與意識形态等方面的情況。通過各種遺迹及遺物的綜合研究,對于了解古代社會的發展史有很大幫助。

人類的曆史與地球的曆史緊密相連。地球的外觀和地貌,就是人類生活的環境。地質遺迹是人類的共同遺産,保護好這些遺迹是人類的責任。正如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一樣,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球隻有一個,了解地質環境的過去、現在,正是為了預測未來,保護地質遺迹則是這種探索的基礎,而建立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迹的最好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