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

漢語成語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1]
    中文名:連中三元 拼音:lián zhòng sān yuán 名稱:連中三元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八 釋義: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論他的志氣,便象馮京商辂連中三元,也隻算他便袋裡東西,真個是足蹑風雲,氣沖鬥牛。”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八:“論他的志氣,便象馮京商辂連中三元,也隻算他便袋裡東西,真個是足蹑風雲,氣沖鬥牛。

成語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指接連三次中頭名。

詞語解釋

“連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這種說法大緻出現在宋代。宋代及以後的科舉考試中,讀書人先在縣、府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的稱為“生員”,俗稱“秀才”。考得“秀才”之後,才算獲得了參加正式考試的資格。接下來,首先是參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舉行的“鄉試”,又稱“秋闱”。此考連考3場,每場3天。鄉試考中,稱為“舉人”。“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中舉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階層。清代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段說的便是鄉試中舉的情形。在“鄉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舉人”,則稱為解元。

通過鄉試的舉人,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也稱“春闱”,同樣是連考3場,每場3天,由翰林或内閣大學士主考。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貢士”可以參加接下來的四月份的“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級,由皇帝親自主持和出題,并定出名次,第一名稱為狀元。自古言:“文不稱第一,武不稱第二。”客觀地說,要在文科考試中做到“連中三元”,确實相當難。據史料記載,曆代數下來,總共出現過17次“連中三元”的情形,另外還有2次武科舉的“連中三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