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經草

通經草

蕨科粉背蕨屬植物
通經草,中藥名。為中國蕨科粉背蕨屬植物銀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mel.) Fee的全草。植物銀粉背蕨,分布于全國各省區,尼泊爾、印度北部以及蘇聯、蒙古、朝鮮、日本也有分布。具有活血調經,止咳,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赤白帶下,肺痨咳血,大便洩瀉,小便澀痛,肺癰,乳癰,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肋間神經痛,暴發火眼,瘡腫。
    中文名:通經草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蕨類植物門 亞門: 綱:蕨綱 亞綱: 超目: 目:真蕨目 亞目: 科:中國蕨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粉背蕨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銀粉背蕨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采收時間:夏秋季 毒性:無毒《湖南藥物志》 貯 藏:曬幹置于幹燥通風處

别名

金絲草《山西中藥志》,鐵骨草、金錢銅皮、止驚草《浙江中藥資源名錄》,紫背金牛草《中藥志》,分經草、伸筋草《河南中草藥手冊》,石崖茶《陝甘甯青中草藥選》,銅絲草《遼甯常用中草藥手冊》,豬棕草《新疆中草藥》,還陽草、還陽參《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金牛草《山東中草藥手冊》,卷葉鳳尾草、鐵絲蕨、岩飛草《湖南藥物志》。明琥珀草《浙江藥用植物志》,白背連《廣西藥用植物名錄》,鐵刷子、鐵杆草《長白山植物藥志》,花葉豬棕草《雲南藥用植物名錄》,花郎雞《貴州中草藥名錄》。

入藥部位

植物銀粉背蕨的全草。

性味

味辛、甘,性平。

歸經

入肝、肺經。

功效

活血調經,止咳,利濕,解毒消腫。

主治

月經不調,經閉腹痛,赤白帶下,肺痨咳血,大便洩瀉,小便澀痛,肺癰,乳癰,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肋間神經痛,暴發火眼,瘡腫。

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通經草15g,益母草12g。水煎服。(《甯夏中草藥手冊》);通經草、當歸各9g,香附6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

2、治赤白帶下,銀粉背藏30g,白果9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3、治肺痨咳嗽吐血,①銅絲草9g。煎湯,打雞蛋,喝湯吃雞蛋。(《遼甯常用中草藥手冊》);②通經草15g,貝母、天冬各9g。水煎服。(《甯夏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9~15g。

外用:适量,水煎熏洗。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炮制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去淨泥土,捆成小把,曬幹。

鑒别

藥材性狀:根莖短小,密被紅棕色鱗片。葉數枚簇生;葉柄細長,長10~20㎝,栗棕色,有光澤;葉片卷縮,展開後呈近五角形,長寬均5~10㎝。掌狀羽裂,細裂片寬窄不一,葉上表面綠色,下表面被銀白色或淡黃色粉粒,孢子囊群集生于葉緣,成條形。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形态特性

植株高15~30厘米。根狀莖直立或斜升(偶有沿石縫橫走)先端被披針形,棕色、有光澤的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0~20厘米,粗約7毫米,紅棕色、有光澤,上部光滑,基部疏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片五角形,長寬幾相等,約5~7厘米,先端漸尖,羽片3~5對,基部三回羽裂,中部二回羽裂,上部一回羽裂;基部一對羽片直角三角形,長3~5厘米,寬2~4厘米,水平開展或斜向上,基部上側與葉軸合生,下側不下延,小羽片3~4對,以圓缺刻分開,基部以狹翅相連,基部下側一片最大,長2~2.5厘米,寬0.5~1厘米,長圓披針形,先端長漸尖,有裂片3~4對;裂片三角形或鐮刀形,基部一對較短,羽軸上側小羽片較短,不分裂,長僅1厘米左右;第二對羽片為不整齊的一回羽裂,披針形,基部下延成楔形,往往與基部一對羽片彙合,先端長漸尖,有不整齊的裂片3~4對;裂片三角形或鐮刀形,以圓缺刻分開;自第二對羽片向上漸次縮短。葉幹後草質或薄革質,上面褐色、光滑,葉脈不顯,下面被乳白色或淡黃色粉末,裂片邊緣有明顯而均勻的細齒牙。孢子囊群較多;囊群蓋連續,狹,膜質,黃綠色,全緣,孢子極面觀為鈍三角形,周壁表面具顆粒狀紋飾。

生長環境

生于石灰岩石縫中或牆縫中,海拔可達3900米。

相關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除風濕,通絡。”

2、《山東中草藥手冊》:“活血散瘀,解毒消腫。”

3、《河南中草藥手冊》:“活血調經,祛濕。散寒,止痛。”

上一篇:三白草

下一篇:水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