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

趙家

鹹陽市旬邑縣原底鄉下轄村
趙家村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度适中,雨熱同期,冬季寒冷幹燥,春季幹旱多風,低溫欠熱,夏季旱澇相間,秋季溫涼濕潤,降溫較快。相傳,伯夷的後裔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叛偃王有功,被封于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宋朝末期,受到金族、蒙古族的侵擾,迫使南遷。元統一中國後,南遷稍有緩解,但中原人口仍處于南密北疏狀态。約明永樂年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此時,趙氏家族的一小支,從山西遷至三水縣原底鄉趙家屯莊溝内,挖掘窯洞而栖,他們曆盡艱辛,開墾荒地,一直到了清朝末年人員增多後形成村落,後來經過幾次由溝内向平地搬遷,“趙家屯莊”成了正式村名。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了簡便稱呼而得名“趙家大隊”。1983年更名為“趙家屯莊大隊”。1984年6月政社分設時,在原“趙家屯莊大隊”基礎上建立了“趙家屯莊村民委員會”,又改稱為“趙家屯莊”。20世紀90年代後重新更名為“趙家村”。
    中文名:趙家 外文名: 别名:趙家村 所屬國:中國 所屬鄉鎮:原底鄉 行政區類别:村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簡介

【趙家】現歸原底鄉人民政府管轄,村莊距張洪鎮2.5公裡,原底鄉3.5公裡;西與百子村相連,北與下皇樓村相接,東與張洪村接壤。全村共有耕地2019畝,村民以曆史延遞,把耕地按照大片區的位置命名稱作:“朱家學畛”、“麻子胡同”、“塔窪”、“城子崖背”、“牆(指舊時城牆)背後”等。全村土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方圓人稱為“張洪塬的白菜芯”。

【趙家】人居住相對集中,居住區基本在全村區劃中心。截止20世紀90年代初,全村共6個居住聚居片,村民習慣上把這些居住片稱為:“東胡同”、“南胡同”、“前門”、“澇池岸”、“巷子”、“後街”。

組織沿革

1928年旬邑農民暴動失敗後,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旬邑特支,整頓黨的組織,在旬邑地區發展黨員,1930年春,由共産黨員潘遠志利用親屬關系,在趙家屯莊發展了趙俊儒、趙門兒、趙俊賢、趙進賢(魚兒)、趙興林、趙印兒6名黨員,建立了趙家屯莊黨支部,趙門兒任支部書記;

1931年,成立了以趙家屯莊黨支部為核心的趙家屯莊遊擊隊,有隊員10多人,趙門兒任遊擊隊長,多次襲擊敵民團張洪鎮據點,并發動民衆對國民黨抗糧抗捐,黨支部遊擊隊還晝伏夜出,收集、傳遞情報,配合旬邑遊擊隊開展打富濟貧的鬥争。1932年初按上級黨組織指示開展了分糧鬥争,6月19日黨支部遊擊隊的活動被文幹卿反動民團發覺,民團包圍了趙家屯莊,繳了趙家屯莊遊擊隊的槍,當場殺害了黨支部書記兼遊擊隊長趙門兒,

對黨支部委員、遊擊隊員趙興林當場嚴刑拷打,因其拒不承認系遊擊隊人員而被當日釋放,趙俊賢、趙進賢被關押2個月後,于8月在張洪鎮被殺害,趙印兒去正甯參加了陝甘遊擊隊,其他隊員外逃,黨組織受到很大損失,趙家屯莊首次發展成立的支部轉入地下秘密活動,歸旬邑特支西區(張洪)管轄領導,西區區委書記為第五新堂(又名新書)。

1937年秋,紅軍奉黨中央命令,開赴抗日前線,1938年3月間,新成立的旬邑工委以八路軍駐旬邑辦事處的名義,繼續恢複組建黨的基層組織,期間,趙家屯莊支部得以恢複,有黨員5人,由趙述芳擔任書記,所有成員都加入了“旬邑縣抗日救國會”,歸中共西區區委(張洪委員會)、“旬邑縣抗日救國會”張洪分會管轄領導,黨支部人員負責宣傳抗日政策,組織發動廣大民衆投身抗日,動員群衆參加抗日隊伍、募捐錢、糧、等物資,支援抗日前線。

直到全國解放後,趙家屯莊黨支部一直順利發展至今,經過幾次村莊更名後,現為趙家村黨支部。 1996年9月,趙家村被評為全省優質蘋果示範園第一名。時過境遷,趙家村可能已被人們忘記,随着各級政府政策的實施,周圍村莊村容村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家村已經黯然失色,可他曾經帶動全縣人民群衆緻富的事實永遠不會被曆史所忘記。

村落變化

【趙家】祖先最早在趙家溝内挖掘窯洞居住、生活,随着時間推移,人們發現溝裡的土地生産費人費力,便逐漸向平坦地段搬遷,并形成村莊,20世紀90年代以前,住宅形式主要表現為純土木結構的正房、廂房、廈房,少數家庭則以舊時用生土坯箍建的窯洞和人工挖掘的地坑窯洞為居。在東胡同與南胡同相接,靠近澇池岸方向有一片空地,村民稱之為“前門”。

前門很簡陋,卻一度是村民娛樂、谝閑傳、體育運動、文化傳播中心,曆經近30年經久不衰。前門也是當時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機構所在地,擁有一家商店,一台黑白電視機,村民最早在這裡不僅可以獲得與中央高度保持一緻的政策信息,還可以進行與油鹽醬醋及日用品相關的生活消費,偶爾甚至可以或站或蹲或坐看幾場鄉政府下鄉的露天電影。

20世紀90年代以後,村落居住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迄今為止,原有的東胡同、南胡同、前門、澇池岸、巷子、後街6個居住片的格局不複存在。南胡同和東胡同的格局基本穩定,2010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全村街道路面得以硬化。為了提升村内文化氛圍,提高群衆生活幸福指數,增加人文氣息,多出高考人才,南胡同和東胡同兩條主幹道更名為福一路、福二路。原來澇池岸、巷子、後街的居住片幾乎搬遷一空,形成嶄新的“新農村”聚居片。

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所在地,再一次從南胡同遷至村小學的隔壁。新建的村委會門前建有廣場,設有籃球場、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此後,村委會門前的廣場就成為村民新的文化娛樂中心。近年來,村子也安裝上了路燈,栽上了綠化,村落格局建設是“舊貌換新顔”。

民居建築

【趙家】祖先最早居住的窯洞較小,不裝飾,後來慢慢用黃土加上麥稭和成泥漿,抹光窯洞内外,再後來發展到有的人用石灰刷牆面,以圖美觀。20世紀80年代以後,趙家村村民的居住條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舊時純土木結構的正房、廂房、廈房、窯洞基本被磚木結構的新居所替代。磚木結構的住房講究用松木,“以松到頂”成為80年代村民建築高檔住房的代名詞,90年代相繼有村民蓋起了樓房,近十年以來,新農村建設取得長足發展。

全村統一規劃,取長補短,避免樓房的上下不便,統一建成标準的關中四合院,一戶挨着一戶,院子幹淨整潔,房屋巍然挺立,采光是高門大窗。絕大多數村民的住宅早已邁過歇腳住宿的标準,向舒适享受生活的理念進軍。值得一提的是,【趙家】人的民居建築,很注重大門的設計與修建,【趙家】村民習慣上把大門的建築叫做“門樓”,幾乎所有的新建住宅都有氣勢恢宏、富麗堂皇、闊氣無比的門樓。趙家村門樓林立,也是趙家一景。

人口結構

【趙家】共有人口1267人(2013年統計結果),分為4個村民小組,共計267戶,均是漢族,趙姓是全村主要姓氏,改革開放後,随着婚嫁遷入郭姓、馬姓、袁姓等姓氏,所占比例及小。人口結構表現為:18歲以下約占27%;18歲以上50歲以下約占42%,50歲以上60歲以下約占19%;60歲以上老人約占12%。

【趙家】祖先流傳至今,形成村莊後由四大家族組成,按當時居住位置及從事産業形成的傳統稱為:老屋、粉房、壕裡、碾子。(據傳,老屋最早,人口增多後,分出了粉房、壕裡、碾子三股)。50年代前後,人口繼續增加,老屋又分出胡同(窯裡)、前門、巷子三股。截至目前,村裡最熟知的家族有:老屋、粉房、壕裡、碾子、胡同(窯裡)、前門、巷子。

教育

【趙家】人重視教育,支持教育事業。學校最早曾在“前門”幾個地方設立,教舍為窯洞,70年代後搬到中路,是全村群衆集體修建的大瓦房,全名為“趙家村小學”,針對本村适齡兒童實施義務教育;校長及任教教師均為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予以委派。1995年,趙家村群衆在村支書趙文峰帶領下,率先集資建成符合教學需要的全縣第一座農村教學樓,并按照九年義務教育初級小學的标準,配備了能夠滿足教學的設施及教學辦公設施。

學校不設餐廳和學生宿舍,學生放學回家吃飯、住宿,教師在學校住宿、在就學學生家庭輪流吃派飯,這種習慣至今已沿襲40餘年。

農業物産

【趙家】早期收入以糧食為主,養殖次之,養殖牲口主要為耕地攢糞施肥、套車拉犁、協助生産耕種;工匠、制作、商業方面的收入比例很小。

1951年土地改革後,農民分得土地,生産積極性高漲,糧食連年增産。

1953年起推廣小麥良種,至今先後引進試種過57個品種,50年代的老紅麥、蓖麻1号等;80年代的秦麥4号、和尚頭、長武131、秦麥10号等品種産量增幅更大。

1955年至1956年,實行農業生産合作化。

1958年“大躍進”時,由于各級幹部出現虛報浮誇、瞎指揮等工作作風,加之自然災害影響,集體食堂連降糧食标準,最困難時期以野菜維持生命。

1962年至1965年,進行國民經濟調整,撤銷公共食堂,分給村民少量自留地和養殖飼料地,農業生産恢複發展,村民生活稍有提高。

1970年本縣建起糖廠後,一部分村民種植甜菜,以其取得收益。後來,由于收購中的不正之風,加之價格偏低,村民積極性受到挫傷放棄種植。

1979年9月至1982年本村黨支部村委會開辦醬品廠,主要生産紅方牌豆腐乳,産品銷往鹹陽,西安甘肅平涼等地,3年後因各種因素下馬。

1982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顯著增加,大部分家庭有餘糧。在此期間一部分村民還種植黃芪,所産黃芪遠銷東南亞各國和地區。

1981年,縣果業局科技人員——我村郭民主赴日本研修歸國,

示範推廣蘋果樹喬化集約高效栽培技術,1983年率先在我村組織十戶建立了三十畝示範園,經過努力,達到了三年成園開花,四年結果有收益,五年豐産達3000斤以上,六年畝産上萬斤,在我村出現了趙喜峰、趙忠群、趙東京、郭躍進、趙天真、趙相民、趙自民、趙新振、趙益軍、趙益純為首最早的萬元戶,為張洪地區乃至全縣優質蘋果基地建設樹立了樣闆、提供了經驗,率先開辟了帶頭緻富新典型。

1985年後,響應國家政策,村裡群衆發展烤煙、地膜玉米、西瓜、甜瓜、蔬菜等農副産品種植,還有一部分群衆開始下海經商,收益增加。

2000年至2013期間,村裡務農和在外創業收入過十萬元的家庭相繼出現,好多家庭在鄉鎮、城市購買了私人住房、開回了小轎車,資産過百萬的人員也在逐漸增加。

經濟特産

80年代開始,蘋果成為【趙家】最主要的經濟特産,在全縣率先發展栽植,全村共計蘋果栽植面積1000多畝,是旬邑縣第一個種植蘋果的小康村,是旬邑縣蘋果緻富的領頭羊。

果園起步期間,受到省、市各級領導的重視,吸引了省市電視台和多家媒體的報道,全國各地專家教授以及外國友人的參觀學習。時任縣委書記賈振為、縣長梁鳳民、常務副縣長許忠信多次親臨趙家村果園指導,并向全縣推廣。

1990年經省政府檢查驗收,綜合評定為“陝西省首家第一個優質蘋果基地”

1995年建成了全省第一優質蘋果示範園。

1996年9月,在陝西省“蘋果質量管理現場會”上,農業廳在全省25個優質蘋果基地縣組織評選中,評定出了首批12個“省級優質蘋果示範園”,趙家村優質蘋果示範園被評為全省優質蘋果示範園第一名。并頒發了證書、獎金,還在果園勒碑樹牌。它不僅是對這些優質果園管理者成績的肯定,而且對其周圍乃至全省的果園管理工作,起到輻射和典型帶動作用。

時過境遷,趙家村可能已被人們忘記,随着各級政府政策的實施,周圍村莊村容村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家村已經黯然失色,可他曾經帶動全縣人民群衆緻富的事實永遠不會被曆史所忘記。

節日習俗

(1)春節,即正月初一,趙家村人也叫“過年”。過年是一年的歲始,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早起,人人新衣,開門大吉,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祭竈神,燒香蠟表(一種折疊好的黃紙)紙(燒紙),敬祖宗靈位。吃罷早飯,便是拜年,趙家村村民拜年的形式大體可分三類:

一是敬祖尊長家族式拜年,小輩必須到奉侍已故先祖靈位的家族中樞家庭為已故先祖磕頭拜年。然後依照輩份長晚,由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受拜長輩應當向小孩散發核桃、糖果等。新婚媳婦必須拜家族長輩,受拜者應饋贈禮品。磕頭拜年是趙家村村民保持的最完整,最經久不衰的拜年方式。但忌諱未出嫁的姑娘磕頭拜年,村民稱:未出嫁的姑娘磕的頭是“鐵頭子”。

二是給同事、朋友禮節性的拜訪拜年,一般是拱手一揖而已。三是感謝性的拜年,對欠人家人情的就帶些禮品,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拜年之後,文藝愛好者可參與迎新年的鬧秧歌、耍社火等各種娛樂活動。

(2)正月初二,外甥拜舅舅,女婿拜嶽丈,出嫁之女拜娘。尤其新婚夫妻這一天必須前往嶽丈家給長輩拜年,受拜者家中設宴招待“新女婿”,并饋贈禮品。随着社會禮儀的革新,年輕人為親戚磕頭拜年的習俗逐漸消退,一般走到就行。

初三、初四其他親友互拜。

(3)破五,即正月初五,趙家村人也叫“五窮”,習慣上要吃“餃子”,叫做“填窮坑”。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尤其不能動刀、剪、針等利器,否則新的一年裡遇事破敗。趙家村人的破五活動主要是震窮,送窮。①震窮,趙家村人也叫“響窮坑”,“炸窮坑”。每到破五,全村燃放爆竹,燃香祭祀,對貧窮表示抗議。②送窮,這一天很多家庭集體洗澡沐浴、洗頭發、洗衣服,稱為“洗窮垢痂”。洗掉“窮垢痂”,便是容光煥發,脫貧緻富。破五活動,就是先祖對貧窮的懼怕,對過上富裕充實生活的向往。

(4)人七日,即正月初七。傳說女娲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相傳這一天也是魂魄回歸之日,禁忌很多,幾乎諸事不宜,尤其不能動刀、剪、針等利器,否則對自己魂靈不利。當天家家戶戶的飲食以長細面條為主,也叫吃“關魂面”。“關魂”,就是關心魂魄的簡稱,“關魂面”也是無災無症,健康長壽的象征。

(5)元宵,即正月十五,趙家村人叫“過十五”或“花十五”。元宵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趙家村人的“花十五”主要活動有:

①清早爆竹,即起床後迎接十五到來的震天通響。

②傍晚的祭墳、送竈等祭祀活動。祭墳尤為重要,一般是已故者直系後代,天黑以前帶上香表(一種折疊好的黃紙)紙和冥币,在故者墳前跪拜,燃香,燒表紙和冥币,在又一個月圓之夜寄托哀思。

③慶十五的爆竹和煙花。

④挑挂燈籠,天黑以後,家家戶戶門前挂燈籠,徹夜不滅。兒童挑燈籠,燃煙花,到處遊逛,遠看處處紅彤彤,蔚為壯觀。趙家村過去也是紙質燈籠制作出名的村莊,品種按形狀劃分大體有:“牛屎坨”,“火罐”,“西瓜”、“蓮花”,“燈籠車”等等。

⑤耍社火,社火裡包括踩高跷、跳鐘馗、花車等。耍社火趙家村也很有名。早期曾有鄉諺說:“趙家冒子多,當田賣地耍社火,耍到二月半,不種豌豆本屁不淡。”雖有貶義,但足以說明趙家村社火很有名氣。近年來,因為人們生活節奏變快,大部分在外工作的人都在十五前上班,學校這一天也讓孩子返校報名,所以正月十五元宵節逐漸冷淡。

(6)正月二十四,趙家村人叫“燎幹節”。這一天清早,一般是家庭主婦用前一年收割的摘除過麥穗的麥稈,在自家圍牆外的水眼(雨水和污水的排水口)口燃燒一堆火,把最近要使用的生活工具等物品在火焰上烤一烤,兒童在火堆上跳過來跳過去,以示鎮邪、祛災、除病,希望家業一切安好。趙家村人禁忌正月二十四以前烙餅、烙鍋盔,過了“燎幹節”才可動火烙餅、烙鍋盔。

(7)清明節,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不僅是重要的節日,更是重要的時令節氣,“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就是把清明節當做時令節氣的。趙家村人過清明節,主要是掃墓、祭墳、植樹等活動。祭墳活動細節與元宵祭墳相同。

(8)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趙家村人過端午節講究吃粽子、粘飯;門楣上插艾枝艾葉,孩童耳朵上夾艾葉,手心塗抹雄黃酒,胸前佩挂香包,手腕腳腕栓花花繩等,以其取得鎮邪驅魔,驅蟲祛病的作用。端午節兒童一度流行穿“裹肚”。“裹肚”顧名思義是裹在肚子上的小衣服,有利于保護小孩不易受涼。

“裹肚”也是臨近端午節時,外爺外婆、舅舅妗子應當饋贈年幼的外孫、外甥的禮品。“裹肚”的本身就是藝術品,刺繡的圖案栩栩如生,圖案有“五毒”、各種花、鳥、魚、蟲、草。趙家村中老年婦女中不乏制作“裹肚”的高手。由于現在穿的人極少,腸胃疾病多發,據說當今世界有名的“505”神功元氣袋就是由“裹肚”啟示而研發,用來防止常見的腸胃疾病。

(9)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趙家村人過中秋節相對比較簡單。月圓之夜,團圓的氣氛比較濃厚,大多家庭吃“炸油餅”,各種時令水果、月餅擺放在院子獻月亮,以慶豐收,秋收秋種,不亦樂乎。但畢竟是農忙之際,好多賞月活動還是被農忙所沖淡。

(10)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也叫“重九”。漢朝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所以“重九”亦叫“重陽”。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趙家村人大多不過重陽節,流傳下來的隻是這一天吃“棗糕”。“棗糕”的“糕”和“高”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之後民間才有了吃糕,取“越吃越高”、“福祿壽高”、“人壽年豐”的吉祥之意。

(11)十月一,在每年古曆的10月1日也是重要的祭祀日。趙家村人把10月1日的祭祀活動叫做“送冬衣”。“送冬衣”就是逝者的直系親屬在冬天到來時,在逝者墳茔前火化用紙和棉花制作的、形似服裝一樣的紀念紙品。“送冬衣”是“祭墳”活動的一種形式,都是表達生者對逝者的哀思之情。

(12)臘八節,即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趙家村人過臘八節就是這天吃臘八粥。“臘八粥”是用大米、小米、綠豆、小豆、花生、大棗、核桃仁等八種原料,經大火煮沸,文火熬爛做成的粥,極富營養價值。

(13)小年,臘月二十三,也叫“祭竈節”。趙家村人過臘月二十三就是祭祀竈王爺。由于一般家庭在竈台附近貼有竈神畫像,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火化,貼上新畫像,焚香燒紙,甚至殺豬宰羊以供奉,目的是讓竈王能“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大部分人家臘月二十三貼的竈神畫像,在正月十五後便揭下,将其火化。又由于臘月二十三接近過年,大多家庭從這天開始清掃室内塵土,大人、小孩都洗浴、理發。鄉諺曰“有錢沒錢,剃頭過年”。

(14)除夕

除夕是指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趙家】人的除夕活動主要有:

①貼門神,就是把門神的人像張貼于門扇上。門神像有,猛将秦瓊、尉遲敬德(尉遲恭),也有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門扇各一張。

②貼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趙家】人叫“對子”。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黃兩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複用紅紙。一到除夕,就把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

③祭墳、祭竈等祭祀活動。祭墳尤為重要,一般是已故者直系後代,天黑以前帶上香表紙和冥币,在亡者墳前跪拜,燃香,燃放爆竹,燒表紙和冥币,寄托舊歲之哀思。

④守歲,趙家村人也叫“坐夜”,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家庭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惜别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⑤給壓歲錢,壓歲錢一般是吃完年夜飯後,由長輩發給晚輩,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也有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把壓歲錢放在子女的枕頭下。這都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習俗。

⑥辭舊爆竹,是一年的結束爆竹,是繼往開來的透響!

生活習俗

(1)飯食

主食: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前,【趙家】人像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人民群衆一樣,把豐衣足食作為生活的基本追求。過去絕大多數人溫飽得不到解決,過着“糠菜半年糧”的日子,逢災要靠苜蓿、槐花、野菜、糠皮等充饑,村民普遍營養不良。主要以自種的玉米、高粱、豆類等五谷雜糧做出的玉米面粑粑、玉米面節子、糜子面窩窩、高粱面饸饹、甚至糠團為主食。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後,主食大多以細糧為主,或粗細參半,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1985年以後,【趙家】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以純精粉做成的蒸馍、包子、花卷、鍋盔、面條、餃子、饸饹、死面餅、狗舌頭、燒蒸馍為主要面食,其間也習慣搭配吃些大米飯。進入21世紀,村民的飲食觀念已經從吃飽變為吃好,吃得可口、營養、健康。

蔬菜:1985年以前村民多用蘿蔔、白菜、蓮花白等腌制成鹹菜或者做漿水菜下飯,冬天吃鹹菜,春天吃鹹菜幹相當普遍,普通人家日常基本吃不上肉,隻在逢年過節或有客人到時才會配有及少量肉食。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年四季經常可以吃到肉,菠菜、芹菜、韭菜、黃瓜、茄子、西紅柿等逐漸成為村民常食的蔬菜。近年來,各種反季節蔬菜、肉、禽、蛋、奶及各類水産品也已進入家庭餐桌。

(2)穿衣

解放前,包括趙【趙家】在内的廣大農村百姓生活窮困,缺衣少穿,一件衣服往往“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衣穿、穿得暖成為貧苦農民的最基本需求。20世紀50年代,趙家村人穿衣以土布為主,穿平布者極少,土布多為自織,主要以藍、黑、灰三種顔色,在染坊上色,有的在家裡廚房用大鍋煮染料上色。

以對襟上衣普及,褲子呈“人”字形,接白布腰,襪子厚而長,直達小腿肚,因褲子寬松,年長者有纏腿布,穿好褲子後,用纏腿布纏緊小腿部的寬松褲腿,便于行走和生産。20世紀60年代平布普及,但顔色和款式比較單一,當時流行列甯裝、中山裝。“文革”中,青年男女最時髦的服飾是黃色軍裝、黃色軍帽,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上學身背黃色軍用書包。改革開放以後,西裝流行,各式中青年時裝不斷更新。随着群衆收入增加,衣着變化無窮,向時尚化、高檔化發展。

村容村貌

【趙家】近年來人民群衆生活水平逐漸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社會事業發展明顯加快,實現農民穩定增收,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态環境趨于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公共服務條件較大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鄉風和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民主法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主要道路安裝照明路燈,進一步加強了文化室、休閑公園等文體設施的建設,較好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

【趙家】在創建生态文明村工作中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實現農業無污染生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根據創建生态文明示範村的要求,從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環境入手,集中力量使該村的飲用水源、廁所、道路、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畜禽養殖、綠化美化和文化基礎設施等10個方面達到創建标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