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蕈樹

赤水蕈樹

金縷梅科蕈樹屬植物
赤水蕈樹(學名:Altingia multinervis W. C. Cheng)是金縷梅科、蕈樹屬常綠喬木。嫩枝略有柔毛,幹後黑褐色;芽體卵形,外側有短柔毛,有多數鱗狀苞片包裹着。葉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上面綠色,幹後暗晦無光澤,下面淺綠色,無毛;側脈10-14對,幹後在上面顯著或稍突起,在下面明顯突起;網脈在上面難見,在下面很明顯;葉柄長2-4厘米。雌雄同株,花單生,雄花總狀花序,雌花頭狀(或總狀)花序。頭狀果序圓球形;蒴果幾全部藏在頭狀果序軸内,無宿存花柱,萼齒鱗片狀或小瘤狀。分布于中國貴州的赤水縣,以天台山及二郎壩較為集中。多生長在地勢較高的山脊,以海拔900-1200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較為常見。喜光,在向陽山坡、山脊或林緣等光照條件較好的灌叢中,幼樹較多。赤水蕈樹樹幹端直,木材細密、堅硬,宜于造船、橋梁等用,且抗逆性較強,萌生性較好,可為向陽荒山的造林樹種,故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瀕危(EN)。
  • 中文名:赤水蕈樹
  • 拉丁學名:Altingia multinervis W. C. Cheng
  • 别名:
  • 界:植物界
  • 亞界:
  • 總門:
  • 門:被子植物門
  • 亞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超目:
  • 目:薔薇目
  • 亞目:虎耳草亞目
  • 科:金縷梅科
  • 亞科:楓香樹亞科
  • 族:
  • 亞族:
  • 屬:蕈樹屬
  • 亞屬:
  • 組:蕈樹組
  • 亞組:
  • 種:蕈樹組
  • 亞種:
  • 變種:
  • 品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Cheng,1947
  • 保護級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瀕危(EN)

植物學史

赤水蕈樹于1938年為植物分類學家鐘樸勤于中國貴州赤水天台山采得,後經樹木分類學家鄭萬鈞鑒定,認為是蕈樹屬的新種,并定名為赤水蕈樹(1947年),天台山即為模式标本産地。

形态特征

常綠喬木;嫩枝略有柔毛,很快變秃淨,有皮孔,幹後黑褐色;芽體卵形,長約1厘米,外側有短柔毛,有多數鱗狀苞片包裹着。葉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0厘米,寬4-6厘米,先端漸尖,尾部長1厘米,基部圓或鈍,稀為微心形,稍不等側;上面綠色,幹後暗晦無光澤,下面淺綠色,無毛;側脈10-14對,幹後在上面顯著或稍突起,在下面明顯突起,離邊緣3毫米處彼此相結合;網脈在上面難見,在下面很明顯,邊緣有鈍鋸齒,或靠近基部全緣;葉柄長2-4厘米。

雌雄同株,花單生,雄花總狀花序,雌花頭狀(或總狀)花序。 頭狀果序圓球形,直徑2厘米,有蒴果10-18個;果序柄長2-3.5厘米;蒴果幾全部藏在頭狀果序軸内,無宿存花柱,萼齒鱗片狀或小瘤狀。 

近種區别

赤水蕈樹和細青皮(Altingia excelsa Noronha.)非常接近,隻是葉的質地稍厚,側脈較多,葉的先端不是長尾狀。

産地生境

赤水蕈樹分布于中國貴州的赤水縣,以天台山及二郎壩較為集中。

赤水蕈樹分布區的氣候為典型的河谷暖熱氣候,具有春暖夏熱,熱量條件優越,降水充沛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7-18℃,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300毫米之間,其生長的土壤為在紫色砂頁岩上發育的紫色土或紫色黃壤性土,土壤溶液呈中性或微酸性反應,土層較厚,枯枝落葉層較發育。赤水蕈樹多生長在地勢較高的山脊,以海拔900-1200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較為常見,在局部地段形成以赤水蕈樹占優勢的森林群落,伴生樹種有楠木、甜槠、半楓荷等,由于森林較為郁閉,林下灌木及草本較少,附近空曠地區生有茂密的芒萁及栎類(Quercus spp.)反映了生境中酸性土的特點。赤水蕈樹喜光,在向陽山坡、山脊或林緣等光照條件較好的灌叢中,幼樹較多。赤水蕈樹也較耐貧瘠,抗風性較強。

生長習性

赤水蕈樹一般樹齡15年時開花,3月上旬開花,花期20天左右。

主要價值

赤水蕈樹樹幹端直,木材細密、堅硬,宜于造船、橋梁等用,且抗逆性較強,萌生性較好,可為向陽荒山的造林樹種,故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别

列入中國《貴州省珍稀瀕危植物名錄》(第一批)——三級保護植物。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瀕危(EN)。

種群現狀

1938年在赤水天台山、二朗壩發現赤水蕈樹當時分布區域約3平方千米,樹木高大、數量有6000多株。截至2008年,赤水蕈樹數量僅為1740株,分布于中國赤水桫椤保護區的五柱峰、金沙溝和赤水天台山(延伸進中國四川省合江縣的天台山區域僅有少數)。赤水桫椤保護區數量為1437株,占總數的82.6%;天台山數量為303株,樹徑>10厘米的有163株,其餘幼樹140株;1938年曾發現有赤水蕈樹的二朗壩區域,2008年已全部為植竹和杉樹林,沒有赤水蕈樹存在。其他地方未發現。

瀕危原因

燒山造林:1972-1976年,同興林場、官渡林場分别在天台山、二朗壩大造杉樹,将成片的赤水蕈樹全部砍伐,并進行燒山“煉”土,植被全被火燒盡,可見到的赤水草樹最大樹樁直徑達1.34米,超過1米的就有327根。

人為砍伐:分布于天台山的赤水草樹林地,由于樹幹高大直立、材質優良,成材後農戶遂采伐出售;另,當地宜于種植竹子,竹子是生産紙漿的好原料,成材期短,産量高,赤水已建有紙漿廠,農戶砍樹種竹的多,僅在竹林邊留有少量蕈樹。

自然繁殖率低:赤水蕈樹種子具有香味,鳥類喜食,造成成熟種子少,并且蕈樹種子屬于漿果,外果肉厚,裡面種子裹有種皮,自然落果果肉、果皮腐爛時間長,種子萌芽低,生長又要求酸性土賽,緻使自然繁殖率低。

保護建議

加大赤水蕈樹珍稀、瀕危及保護知識宣傳,讓生長有赤水蕈樹的區域内單位、農民都積極參與保護。

對赤水桫椤保護區的赤水蕈樹,實行絕對保護,不準采伐。保護區對樹徑超過10厘米的赤水蕈樹,已進行了挂牌保護。

對天台山國有、集體林區的蕈樹,林業部門應給予一定補償,建立村民共管協會進行管理。

建立赤水蕈樹種子繁殖基地,增加種群數量。 

建議赤水蕈樹列入國家級保護植物,加強法制保護。

上一篇:荷梗

下一篇:客房服務員基本技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