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赤小豆

豆科豇豆屬植物
赤小豆,又名紅小豆、赤豆、朱豆,為豆科一年生半纏繞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種子,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夏秋莢果成熟時采收,曬幹,收集種子備用。 [1]  種子供食用;入藥,有行血補血、健脾去濕、利水消腫之效。[1]中國是世界上赤小豆産量最大的國家,也是主要出口國。其利尿通淋、除濕退黃之功應用曆史悠久,成方較多,如《聖濟總錄》中赤小豆湯、《傷寒論》中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聖惠方》中赤小豆散等。現代研究發現,其治療急性腎炎、肝硬化腹水、水痘、腮腺炎、炎性外痔、皮膚病等疾病效果良好,同時還有抗氧化和雌激素樣等多種作用。
    中文名:赤小豆 拉丁學名:Vigna umbellata 别名:米豆、飯豆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豆目 亞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科:蝶形花亞科 族:菜豆族 亞族: 屬:豇豆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赤小豆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栽培面積以中國最大,次為日本、朝鮮、菲律賓及東南亞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物種區别

赤小豆與赤豆

赤小豆來源有二,功效應用大緻相同,赤小豆偏涼,藥用力優;赤豆甘平略偏于補,多當食物。二者已混用。

赤小豆與相思子

唐朝詩人王維有首脍炙人口的詠情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借物抒情表達相思,委婉含蓄,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但王維所說的“紅豆”是指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種子,而中藥“紅豆”是指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幹燥成熟種子,也稱“赤小豆”。 

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種子,俗稱“紅豆”,辛、苦、平,有大毒,與赤小豆不可混用,以免中毒。

赤小豆與木豆

木豆是赤小豆的混洧品,至今不少地區仍按赤小豆入藥,或以木豆入藥。木豆Cajanus cajan(Linn.) Millsp. 為豆科植物,别名赤小豆、樹豆、觀音豆(福建)、大木豆(廣西)、三葉豆(雲南)。種子略扁,類圓形,長0.6-0.8cm,寬0.5-0.7cm,新株肥足可大如黃豆,種皮黃褐色至紅棕色,種臍白色,中縱向凹陷成溝狀,一端與種皮連接處往往有一深棕褐色的斑點。子葉兩枚肥大。種子在閩南按赤小豆同等使用,具有解毒消腫,主治小兒水痘,癰疽瘡毒,水煎洗或搗爛外敷的功用。

植株形态

一年生草本。莖纖細,長達1米或過之,幼時被黃色長柔毛,老時無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盾狀着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15毫米,兩端漸尖;小托葉鑽形,小葉紙質,卵形或披針形,長10-13厘米,寬(2-)5-7.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鈍,全緣或微3裂,沿兩面脈上薄被疏毛,有基出脈3條。總狀花序腋生,短,有花2-3朵;苞片披針形;花梗短,着生處有腺體;花黃色,長約1.8厘米,寬約1.2厘米;龍骨瓣右側具長角狀附屬體。莢果線狀圓柱形,下垂,長6-10厘米,寬約5毫米,無毛,種子6-10顆,長橢圓形,通常暗紅色,有時為褐色、黑色或草黃色,直徑3-3.5毫米,種臍凹陷。花期5-8月。

果實特征

呈長圓形而稍扁,長5-8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無光澤或微有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全長2/3,中間凹陷成縱溝;另側有1條不明顯的棱脊。質硬,不易破碎。子葉2,乳白色。氣微,味微甘。 

赤小豆種皮表皮為1列栅狀細胞,種臍處2列,細胞内含淡紅棕色物,光輝帶明顯。支持細胞1列,呈啞鈴狀,其下為10列薄壁細胞,内側細胞呈頹廢狀。子葉細胞含衆多澱粉粒,并含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和簇晶。種臍部位栅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内側有管胞島,橢圓形,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為星狀組織,細胞呈星芒狀,有大型細胞間隙。 

地理分布

中國南部野生或栽培。原産亞洲熱帶地區,朝鮮、日本、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亦有栽培。

化學成分

陳俏等從赤小豆80%乙醇提取物中分離鑒定出12種化合物,分别為兒茶素、表兒茶素、3-羟甲基呋喃葡萄糖苷、楊梅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兒茶素-5-O-β-D-葡萄糖苷、兒茶素5-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二氫槲皮、槲皮素、沒食子酸乙酯、丙二醇。

上一篇:電機原理

下一篇:湘西泡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