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職能

财政職能

财政學術語
财政職能是指财政作為國家政府分配社會産品、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所具有的職責和功能,是由财政本質所決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社會主義财政的職能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職能和社會主義财政本質密切聯系,并受它們制約。财政通過分配與國民經濟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而表現出自己的功能,并獲得一定的效果。社會主義财政職能具體運用的效果,就表現為社會主義财政的作用。财政職能有下列的不同階段與不同說法。
    中文名:财政職能 外文名: 别名: 性質:由财政本質所決定的财政所固有 背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 配置: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

分類

資源配置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兩種方式來實現,即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由于存在着公共品、壟斷、信息不對稱、經濟活動的外在性等情況,僅僅依靠市場機制并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還需要政府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财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主體。因為,在經濟體系中,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有時是過度的,有時是不足的,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财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表現在對市場提供過度的商品和勞務數量進行校正,而對市場提供不足的産品和服務進行補充,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内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财政可通過采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産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二、财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産能力,實現優化産業結構的目标。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産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産業政策指導和集中性資金支持,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産生。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财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産業結構。

三、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職能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對社會産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分配;二是指對已經完成的各種分配的結果所出現的偏差進行糾正、調整或再分配,以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n财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是政府為了實現公平分配的目标,對市場經濟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調整的職責和功能。在各種不同的财政手段中,實現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

一、稅收轉移支付,即對高收入家庭課征累進所得稅并對低收入家庭給予補助二者相結合的方法;

二、用累進所得稅的收入,為使低收入家庭獲益的公共服務提供資金。

三、對主要由高收入消費者購買的産品進行課稅,并同時對主要為低收入消費者使用的其他産品給予補貼二者相結合的方法;

四、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實際收入增加,個人收入差距縮小;

五、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人口的合理流動,這是調動勞動者勞動積極性,遏制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财政職能作用大力支持體育事業發展

經濟穩定

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充分就業、穩定物價水平、平衡國際收支是财政的經濟穩定職能的三個方面。要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就必須采取相應抉擇政策,即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即時變動财政收入政策。如積極的财政政策、消極的财政政策、穩健的财政政策以及擴張的财政政策。

同時采用“自動”穩定裝置,以不變應萬變,減緩經濟的波動。在政府稅收方面,主要體現在累進的所得稅上。當經濟處于高峰期時,可抑制需求;當經濟處于低谷時,刺激需求,促使經濟複蘇。在政府支出方面,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支出上,用以控制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失業人口的數量。同時還有政府的農産品價格支持制度。這些都是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經濟發展

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特别是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市場欠發達,經濟結構亟待調整,資本相對匮乏,企業家階層尚未形成,促進經濟發展是财政無法推卸的責任。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快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

協調配合

财政政策包含不同的目标,在實踐中它們互相重疊,要同時發揮财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發展職能是存在實際困難的。這樣,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就要協調好不同職能目标的關系。一個職能目标的實現往往會犧牲另一個職能目标,它們彼此之間都存在着客觀執行結果的沖突。

一般說來,政府對資源配置要比對收入分配具有更大的興趣,但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政府的注意力會轉向經濟穩定,而減少對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重視。如果各種宏觀經濟問題反複出現,表明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财政體制存在缺陷。如何權衡利弊,協調運用、充分實施财政職能,統籌考慮各職能目标的相互作用,使之同時滿足配置、分配和穩定發展目标,是财政政策實施的重要問題,也是财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财政的職能之間既有一緻性,也有矛盾性,協調得好可以相輔相成,協調失當則會相悖相克。财政職能的一緻性表現在它們都是在國民經濟運行的大環境中起作用,互為條件,相互促進。資源配置職能是各職能的前提。調節收入分配關系職能則是優化資源配置的繼續。而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發展既是前兩種職能的結果,同時又進一步構成實現前兩種職能的前提條件。但這些職能在實現中又會經常處于矛盾狀态。财政宏觀調控以财政職能作為目标,有時會處于顧此失彼的境地,削弱政策效果。

綜合觀察财政各職能的矛盾與協調,最終歸結為公平與效率的沖突與權衡。公平與效率有内在統一性,隻有依靠效率不斷提高,才能提供出個性發展的物質條件,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社會公平不僅有利于勞動積極性的提高,有利于每個人聰明才智的發揮,因此,還可以促進效率的提高。但是,效率與公平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片面強調效率就可能産生不公平,同樣,片面強調公平就可能損害效率。因此,政府應在基于公平與效率相輔相成關系的基礎上,恪守市場效率規則,改善收入分配狀态,在不損害經濟效率的前提下,提高社會總體的交換效率,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職能轉變

1、轉變觀念,樹立新型的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财政觀,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産性财政為主的傳統觀念由于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生産力水平較低,經濟結構不很合理,市場機制不健全,尤其是金融市場發展滞後,資源配置效率低,過去政府幹預經濟的能力較強,使得财政在國家資金配置方面起着主導作用,突出表現為财政(政府)投資額在社會總投資額中所占的比重遠高于發達國家(後者則不到30%)。

政府投資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和國有企業,而發達國家的财政支出中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占的比重較大,生産性投資比重很小,其主要用于公共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于國有企業的支出比例很低。回顧我國20年所走過的路及改革開放前的情況,由于财政支出的剛性作用和政府幹預經濟的能力過強,緻使在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低、金融體系很不健全的情況下,反而導緻經濟發展時常受阻。為此,我們應抓住機遇,積極進取,向效率更高的體制目标邁進。

第一,正确認識和處理好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糧食流通體制、投融資體制、住房、醫療、金融制度和政府機構的改革與深化财政體制改革的關系:為建立一個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市場體系,一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一個産權清晰、權責明确、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一個以按勞分配為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制度,适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等努力創造條件。

第二,要深化财政體制改革,盡快建立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财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的轉變,改變過去财政重收入、重分配、輕監管的狀況。财政資金運用要逐步退出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經營性和競争性領域,轉到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方面來,從根本上解決财政的“越位”和“缺位”問題。通過深化财政改革,逐步建立起适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重視和加大科教投入,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改變。

第三,做好思想準備,認清形勢,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1994年财稅體制改革以來,中央與地方各級财政的支出範圍已接近公共财政的領域,或已具有公共财政的某些重要特征,隻有基本建設投資、企業技改和新産品試制費兩項支出,曆來為人們所重視,認為它們占中央和地方的支出總額的比重過低。這種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形成的生産性财政觀念根深蒂固,且具有慣性,其實這兩項中,也有一部分屬于公共支出,要看具體的項目,才能分清其歸屬。

要轉變财政職能,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國國情和改革發展要求的新型的公共财政體制,必須做好充分思想準備,認清其艱巨性和複雜性,周密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把公共支出、促進公平分配、調控宏觀經濟、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優化配置資源等作為财政的主要任務,逐步向公共财政職能的方向根本轉變。

2、處理好職能和财源建設的關系,要繼續建設财源,努力把“蛋糕”做大“發展才是硬道理”,體現到财政上,可以說就是“把蛋糕做大”或進行财源建設。為了使财政收入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财政支出的需要,最根本、有效的辦法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增加财政收入,這樣财政才有可供分配的物質基礎,财政調控也才有力量。

有人認為當前經濟困難由生産嚴重過剩造成,過剩的原因是需求不足,而貧富差距即少數人占據大量财富、大多數人手中财富有限從而行不成有效需求,所以主張調整分配。筆者認為,這種殺富濟貧的平均主義思想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利。一個國家要進步,首先必須發展生産、發展經濟,就是說要想辦法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先考慮怎樣切的問題,一塊小“蛋糕”不管如何切也是很難讓人滿意的。做“大蛋糕”或财源建設,說到底實際上是一種具有财政效益的經濟建設和經濟活動。

無論是在計劃經濟下的“生産建設型财政”,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财政”,政府都承擔着宏觀管理經濟、組織财源建設的職責。政府在經濟建設和财源建設上都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所謂“守夜人”的政府早已不存在了。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财源建設,主要靠指令和行政命令,由少數政府領導和财經幹部運籌于“帷幄”之中,商讨于會議之上,奔走于部門之間,吵體制、争項目、争投資,讨價還價,把目光都集中到财政這塊“蛋糕”上,以緻相當一部分的财源建設在“政策”與“對策”的對奕和互占互擠的角鬥中被耗掉;加之一些地方在經濟發展中追求“政績”的短期行為而造成的

負面效應就更大。事實證明,财源建設整體運作機制存在弊端——财源的開發培育缺乏社會内在動力。市場經濟體制下,财政職能轉向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之後,給财源的建設賦予了新的含義、提出了新的要求,決不是不再抓财源建設,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解決财政困難的根本出路在于培植和壯大财源。因此,在财政職能轉換的過程中,财政參與财源的建設,應在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注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科技進步和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等方面多花力氣,重點放在保持主體财源、拓展新興财源、培育後續财源上,确保财政實力的不斷壯大。

上一篇:歐陽菲菲

下一篇:襦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