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中醫學院

貴陽中醫學院

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中醫藥高等學府
貴陽中醫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集教學、科研、醫療一體的中醫藥高等學府,創建于1965年。2006年被省政府批準成為“省級重點支持建設高校”,2008年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學院地處貴州省省會城市貴陽,截止到2014年,學校有南校區、北校區和花溪新校區3個校區,占地1800畝。其中花溪新校區占地面積1513畝,目前已入住學生近7000人。學校有在校生11781人,其中本科生10640人,碩士研究生650人。
    中文名:貴陽中醫學院 外文名: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簡稱:貴中醫 創辦人: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貴州省人民政府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14個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5個 院系設置: 校訓:厚德明志,笃學力行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溫彪霖,田濟源,許建陽,鄭建華 知名教師: 學校類型:醫藥 所屬地區:中國貴陽 現任校長:楊柱 主要院系: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醫學人文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

概述

貴陽中醫學院創建于1965年。建校以來,秉承“厚德明志,笃學力行”的校訓,堅持“發展為先、質量為本、創新為源、育才為用”的教育理念,以培養高級中醫藥人才為己任,服務于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及其産業發展,服務于區域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扶貧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走特色發展的道路,發展以苗醫藥為代表的民族醫藥教育事業。現已發展成為以中醫藥為主、多學科支撐、辦學層次較為齊全,集教學、科研、醫療為一體的中醫藥本科院校。2004年成為貴州省重點支持建設高校,2007年被評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2016年以來,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和中醫學、中藥學專業專業認證,獲評貴州省“文明校園”。

曆史沿革

貴陽中醫學院創建于1965年,由原貴陽醫學院祖國醫學系,貴州省中醫研究所,貴州省衛生幹部進修學校,貴陽市中醫醫院合并組建而成,是貴州省唯一的中醫藥本科院校。

2001年貴州省中醫研究院(原研究所合并後成立)、貴州省中藥研究所合并組成貴州省中醫研究院後整體并入貴陽中醫學院。

2002年經教育部、中國石化總公司和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将滇黔桂石油技工學校整體劃歸貴陽中醫學院。2006年,學院成為省級重點支持建設高校。2008年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學校綜合實力進入全省前20。

教學理念

42年筚路藍縷,42年春華秋實,貴陽中醫學院一直秉承着“厚德明志,笃學力行”的校訓,堅持“發展為先、質量為本、創新為源、育才為用”的教育理念,根植于黔山秀水這塊欠發達、欠開發的土地上,為促進“科教興黔”大業早日實現,曆經艱辛,矢志不渝。

辦學特色

以培養高等中醫藥人才為己任,從建院之初的一系一專業發展成如今的以中醫藥為主,多學科支撐,辦學層次較為齊全,集教學、科研、醫療為一體的中醫藥本科院校,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設成果

在2005年貴州省申報博士點授權單位專家組評審中,我院排名第二位;在申報省屬重點大學專家組評審中,我院排名第三位;2006年,我院被省政府批準進入“省級重點支持建設高校”行列首位。2006年初,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孔令中同志在全省高校工作會上對近幾年我院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貴陽中醫學院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提升了該校在全省高等教育的影響和地位。”

教學環境

學院現有南、北兩個校區,占地184,757.98平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92,899.75平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4,814萬元,館藏圖書932,866冊(其中紙質圖書524,566冊)。“數字化校園”建設已啟動,校園網絡覆蓋全院。

辦學規模

教學機構

學院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5664人,其中本科生4682人,碩士研究生434人。42年來培養了17000餘名高等中醫藥人才。學院現設有基礎部、藥學系、臨床醫學一系、臨床醫學二系、骨傷系、針灸推拿系、護理系、醫學人文系、職業技術學院、社會科學部、外語教學部、體育部等12個院、系(部)。有中醫研究所、中藥研究所、民族醫藥研究所等10個科研機構。有省級重點實驗室(中藥生藥學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中心(中藥制劑工程研究中心)、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各1個。兩所直屬附屬醫院均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一附院為“衛生部全國骨傷醫師進修基地”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藥物試驗機構”,二附院為“國家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重點建設醫院”。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專科(病)3個(内分泌甲狀腺專病、肺病專科、民族醫藥特色專科)。另有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12所臨床教學(實習)醫院、38個非醫類專業實習基地。

學科建設

學院現有中醫學、中藥學等本科專業9個,其中護理學專業為貴州最早開辦(1999年),“應用心理學第二學士學位”為全國中醫藥院校唯一、貴州首家(2002年)。有省部級重點學科7個,其中“中藥生藥學”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西部重點學科。1978年開始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是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1981年),現有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2003年成為開展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試點單位,2004年獲準開展授予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工作。

重點學科

學科通過學校在政策上的積極傾斜,在經費上大力保障,完善學科建設的組織構架、完善學科建設的規章制度、加強學科隊伍建設、加強學科基地建設等方面,着力加強學科建設,特别是重點加強了省級重點學科的建設。

我校擁有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5個:藥用植物學、中醫内分泌病學、中醫腦病學、中醫血液病學、針灸推拿學;省級重點學科6個:中藥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内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西醫結合臨床,針灸推拿學,形成了一批在全國行業中有影響的學科。

中藥學是省級首批重點學科,中藥生藥學實驗室已成為貴州省省級重點實驗室。經過各級加大投入,已奠定了較堅實的基礎,科研成績卓著,研究方向明确,學術梯隊合理,實力相當雄厚。尤其是中藥化學成分、中藥新藥開發研究及苗藥研究,與全國同類院校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有望培育成我省在全國,乃至走向世界的一塊名牌。

我校在中醫臨床、科研、教學方面實力雄厚,中醫腦病學、中醫内分泌學、中醫血液病學均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民族醫藥的臨床和研究也極具優勢和特色。中西醫結合臨床既是我省重點學科,也是我校優勢及特色學科,多數三級學科均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協建單位,該學科有強有力的臨床基地、先進的設備、合理的人才梯隊作為支撐條件,處于省内領先地位,為我省醫藥衛生保健事業和人民群衆身體健康做出了積極貢獻。

針灸推拿學學科既是我省省級重點學科,又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為貴州省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學校在各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果,優勢突出、特色明顯,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

師資力量

學院本部現有教職工793名,具有高級職稱人員214名。其中專任教師388名,教授、副教授139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8名、碩士學位教師202名。學院現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9名、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名、省管專家4名、全國名老中醫藥師承專家24名、首批全國骨傷名師2名、省級教學名師4名、碩士生導師246名(含一、二附院及外聘)、博士生導師3名。近三年,有414人次獲各級各類獎勵,其中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名、全國優秀教師3名、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1名、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标兵1名、全國優秀共青團幹部3名、省“五一”勞動獎章3名,省先進工作者2名,省“三八”紅旗手1名,省優秀教師4名,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名,省青年科技獎1名,省師德标兵4名。

附屬醫院

貴安新區貴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是結合大學城高校的科研優勢,以及貴陽中醫學院的技術支持,結合高校醫學教育實踐及研究需要,發展科技研發、教學實訓、研發孵化、産品中試等多元項目功能,建設大學城内師範的産學研基地。規劃将醫療研發、養生養老、休閑遊憩等功能相結合,構建産業鍊條完整、空間布局合理、環境品質優良、集醫、養、遊于一體化的綜合性功能節點,為貴安新區的基礎建設、産業培育、配套服務等提供全新的發展動力。

學術研究

學術資源

至2005年8月底,我院圖書館已擁有紙質文獻338989冊,電子文獻362590冊,醫藥類中外學術期刊49526冊,擁有的文獻總量達1031579冊。館藏中醫古籍中不乏孤本、善本。收藏的中醫藥圖書文獻資料位居貴州省之首。

面向全國出版了正式期刊《貴陽中醫學院學報》、《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和《青年中醫》、《中醫高教通訊》、《貴陽中醫學院報》等内部報刊。

學術交流

多次選派專家學者、中青年骨幹教師參加國家援外醫療隊及赴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訪問、講學、學術交流;同時,有來自歐美、日本等國的團體、個人來學院參觀、交流和任教,與國内及港、澳、台之間交流日趨頻繁。

科研成果

近五年來發表論文3852篇,其中核心787篇。教師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176部(其中學術著作36部)。申請20項國家專利,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100餘項,其中國家級課題44項,省部級課題327項,各類科研經費達1.1165億元,年平均2233.06萬元(2010年突破3000萬元,達4394.69萬元)。“十一五”期間,我校獲各級各類科技獎勵67項,其中省部級科技獎勵22項,其中,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6項,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三等獎1項。

學院承擔(參與)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貴州省科技廳、衛生廳、省中藥現代化等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400餘項,其中國家級課題93項,省部級課題517項,各類科研經費1.5億元;獲各級各類科技獎勵54項,其中省部級科技獎勵30項(含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3項,貴州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被科技部評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産業基地建設優秀單位”,被教育部評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優秀團隊”。

學校榮譽

“十五”以來,我院教學改革研究、示範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碩果累累,其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0項、省級精品課程10門,建成省級示範專業4個,主編(或副主編)國家規劃、統編教材37部,其中7部教材獲各級各類獎勵。

“十五”以來,學院承擔(參與)國家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貴州省科技廳、衛生廳、省中藥現代化等各級各類研究項目908項,到位經費3880.53萬元。獲得各類科研成果36項,其中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6項,研發及參與研發中藥新藥53個、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134項,金額1820.48萬元。

“十五”以來,我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舉辦了5期多種類型的國際中醫藥培訓班,培訓了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學員121人次。接待了21個國家和地區的團體、個人,共352人次。

“十五”以來,我院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現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六大工程”建設為統攬,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近三年來,學生黨員一直穩定在在校生總數的18%左右;學生獲省市級以上表彰986人次,其中獲國家級表彰228人次,湧現出以“全國百佳大學生”陶穎、“全國優秀學生幹部”楊婷婷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大學生;有66項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獲省級三等獎以上獎勵。

1982年成立的“大學生醫學科學協會”為全國最早的學生科協之一,2005年成立了貴州省高校首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曆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特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鼓勵獎1項;2007年榮獲“第四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近三年在省級以上文化體育藝術項目比賽中獲全國獎10項,省市級獎143項;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連續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及省有關部門表彰,西部計劃志願者占畢業生比例連續三年保持貴州省高校第一,湧現了以“中國志願服務金獎”獲得者唐開文、“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谌永業為代表的優秀志願者。

傑出校友

四十餘年來,該院為國家培養了1萬9千餘名合格人才,湧現出如世界腫瘤學會會員、西南抗癌防癌學會溫彪霖秘書長,中國全息醫學研究會奠基會員田濟源教授,澳大利亞中醫學會會長、“太平紳士”鄭建華教授,全國骨傷名師、香港中文大學沈馮君教授,我國武裝警察部隊第一個醫學博士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許建陽教授,全國第七屆“挑戰杯”特等獎、香港2005年IT金獎獲得者、863項目“中國虛拟人”課題組核心成員謝永明碩士,全國民族醫藥重點建設專科學科帶頭人文明昌教授,貴州百靈企業集團董事長姜偉,雲南保元堂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段興,貴州四海藥業公司董事長呂四海等一大批傑出校友,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建功立業,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學校文化

校訓

厚德明志 笃學力行

教育理念

發展為先、質量為本、創新為源、育才為用。

形象标識

貴陽中醫學院校徽以字母G(“貴州”或“貴陽”的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和太極圖組合進行變化,加入太陽和筆的造型,形成“中”字,明确代表了貴陽中醫學院。

造型包含太極圖、書本和筆,體現了學院中醫理論研究、教育的辦學特色;包含太陽和跳躍的人形,體現學院豐富的辦學經驗和雄厚的辦學力量;象征學院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百年樹人”的教育風範;書本、筆和人形雙可組合為帆,象征學院在改革、建設、發展中一帆風順。校徽用寓意理性、生機發展的綠色,簡潔大方,給人以穩健、廣博、奮發向上,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視覺感。體現“勤奮、求實、志遠;繼承、發掘、創新”的人文精神,容易識别記憶及應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