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馬

角馬

牛科的狷羚亞科的角馬屬
角馬(Gnu,學名Connochaetes),也叫牛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在生物分類學上,它屬于牛科的狷羚亞科的角馬屬。角馬屬有兩種,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2]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Connochaetes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哺乳綱 Mammalia
  • 亞綱:哺乳綱
  •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亞目:反刍亞目
  • 科:牛科
  • 亞科:狷羚亞科Alcelaphinae
  • 族:
  • 屬:角馬屬
  • 亞屬:
  • 種:2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中文學名:角馬
  • 中文别名:牛羚
  • 分布: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和東南部,從肯尼亞南部到南非、從莫桑比克到納米比亞再到安哥拉南部都有。

種類

角馬有兩種

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

形态特征

角馬的頭粗大而且肩寬,很像水牛;後部纖細,比較像馬;頸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長長的毛,光滑并有短的斑紋。全身從藍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臉、尾巴、胡須和斑紋,顔色也因亞種、性别和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角馬有飄垂的鬃須,長而成簇的尾,雌雄兩性都有彎角,雄性的又寬又厚,非常光滑,一般雄性角長55~80cm,雌性角長45~63cm,角馬由此得名。雄性角馬重200~274kg,高125~145cm,雌性角馬重168~233kg,高115~142cm。

生活習性

角馬好群居,雨季結成小群活動;旱季合成大群;雌性組成的群體一般都很小,平均約八隻母角馬及少年公角馬和幼角馬。在同一區域通常共有2-25隻角馬,分幾個小群活動。當草源充足時,7英畝的牧場就足夠一群角馬生活了。它們在清晨和午後活動。

角馬主要以草、樹葉及花蕾為食,一般在白天活動。角馬的采食活動多見于上午和傍晚,晨昏時期較為活躍。它們所食植物種類多達百種,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營養,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藥,有止瀉驅蟲的功能,能抵禦疾病,它還喜愛舐食岩鹽、硝鹽或喝鹽水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鹽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點。它們身上長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禦嚴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熱,夏季氣溫接近30℃時,每分鐘氣喘即達100次以上。

生活

角馬非常挑食,它們通過靈敏的鼻子發現雨水的氣息,尋覓鮮美多汁的嫩草,同時還靠嗅覺躲避獅子、獵豹等天敵的氣息。角馬力量弱小,生性懦弱,然而卻有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蠻勁。正因如此,每年的8到10月份,東非大草原上都會上演舉世聞名的角馬大遷徙。百萬角馬的隊伍就會浩浩蕩蕩從位于南部的塞倫蓋蒂大草原奔向著名的馬賽馬拉大草原,遷徙的過程驚心動魄。但不管是湍急的馬拉河,險峻的地形,還是偷襲的鳄魚和獅群,都無法阻擋角馬們年複一年、一代又一代遷徙的腳步。塞倫蓋草原日複一日上演優勝劣汰,生生不息。

分布

角馬主要分布在非洲,十分常見。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和東南部,從肯尼亞南部到南非、從莫桑比克到納米比亞再到安哥拉南部都有;幾乎所有的國家公園都有角馬,因為他們對環境的适應能力非常強。在非洲的熱帶大草原上黑尾角馬的數量最多。

遷徙

旱季(7月-9月),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不得不離開這裡,它們聚集起來,數量多達150多萬頭,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每天要走48公裡。

在非洲肯尼亞有一條馬拉河,每年的10月份,都有上百萬頭角馬從3000公裡外的坦桑尼亞遷徙到這裡。馬拉河中有兩種動物是角馬們在渡河時必然要遇到的殺手:一種是世上最大、最為兇殘的尼羅鳄,一種是被稱為“非洲河王”的河馬。馬拉河是角馬們要渡過的最後一條河,渡過去,就進入了水草豐美的“伊甸園”。渡不過去,它們中的絕大部分将會因缺草缺水而死。每年的10月份和次年的3月份,馬拉河都會上演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狂野、驚險和悲壯的瞬間被演繹得淋漓盡緻。但是,角馬依然樂此不疲,縱然在這場争鬥中,更多是充當弱者的角色。

上一篇:香典

下一篇:醫患關系思考與對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