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西湖

中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自古以來,“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以西湖為中心的西湖景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旅遊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她三面雲山,中涵碧水,面積約60平方公裡,其中湖面6.5平方公裡。[1]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中國浙江杭州市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免費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評西湖十景 中文名稱:杭州西湖 外文名稱: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遺産名錄:世界文化景觀遺産 湖泊長度:3.2千米(南北) 湖泊寬度:2.8千米(東西) 湖泊面積:6.39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2.28米 庫容量:1429萬立方米 湖岸線長度:15千米 經緯度:30°14′45″N120°8′30″E 名詩:《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湖中一山:孤山 湖中二塔:保俶塔,雷峰塔 湖中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湖中三堤:白堤,蘇堤,楊公堤 環湖名街:北山街,南山路,湖濱路

曆史沿革

名稱由來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裡。”

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隻有兩個名稱為曆代普遍公認,并見諸于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轼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秦漢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内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遊入海,纜舟于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唐朝,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裡,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為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泛濫,時而因久旱而幹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湧金門一帶開鑿六井,采用"開陰窦"(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内,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甯)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于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五代兩宋

曆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西湖的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年)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于吳越國曆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隐寺,創建昭慶寺、淨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遊覽勝地。由于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镠于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轼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轼上《乞開杭州西湖狀》于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裡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将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轼也在杭州留下了衆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内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當時,西湖泛舟遊覽極為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隻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另外,詩人楊萬裡也曾作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盛贊西湖美景。

元明清時期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銷金窟”。據《元史》卷23記,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遊覽的增多。最為聞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遊記中稱贊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朝後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遊覽範圍比宋朝有所擴大。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後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使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蕩。

直到明朝宣德、正統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複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說: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禦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遊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傭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蕩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複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裡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築環形長堤,形成的獨特景觀。三十九年,楊萬裡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兩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進西湖的整治和建設。康熙五次到杭州遊覽,并為南宋時形成的“西湖十景”題字,地方官為題字建亭立碑,使“雙峰插雲”、“平湖秋月”等未定點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觀賞位置。雍正年間,還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遊覽範圍進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遊覽,又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又題書“龍井八景”,使偏僻山區的龍井風景為遊人注目。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着《湖山便覽》一書,記載西湖遊覽景點增加到1016處,為杭州最早的導遊書籍。乾隆年間興建的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東西兩堤也是模仿西湖蘇堤六橋而建的。

明清兩代,西湖又經曆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兩個島嶼。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裡,但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後,面積廣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洩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顔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後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築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創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近代時期

自清朝末期至中華民國遷台前時期,滬杭、杭甬、浙贛等鐵路線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甯波等地的公路相繼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杭州旅遊的發展。除傳統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遊客以及歐美、日本等國的遊客也日漸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紀念特刊》記載,民國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訪杭州累計為32,845人。

民國時期杭州旅遊資源日益豐富,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迹不斷增多。政府将孤山的清朝行宮中的禦花園辟為公園,民國16年,改稱中山公園,公園左側辟為浙江忠烈祠,祀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将士,還在西泠橋附近建徐錫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國6年,修建了靈隐寺的大悲閣,數次翻修嶽王廟、嶽墳。民國12—20年間,修建黃龍洞。民國12—13年,修整傾廢的錢王祠,并構築園林。民國22年,修護已傾斜的保俶塔。

民國時期,杭州的公園建設始于湖濱公園。1912年浙江軍政府拆除錢塘門至湧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廣種花木,稱湖濱公園。長約一裡的湖濱公園共分為一至五公園。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國共産黨在西湖舉行特别會議,決定有條件地同意共産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史稱“西湖會議”。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餘,辟為六公園。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園碼頭、第二公園碼頭和第五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像”、“北伐陣亡将士紀念塔”和“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将士紀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有近千年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長期遭盜挖而倒塌,驚動社會輿論。魯迅為此還特地兩度撰文評論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無實。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參觀人數總計達2千餘萬人次。博覽會會址設在斷橋、孤山、嶽王廟、北山等沿湖地區,旨在提倡國貨、獎勵實業,除全國一千多個代表團外,還有美國、日本、英國、印尼等國組團參觀,為民國時期杭州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盛會。1937年3月下旬,蔣介石與周恩來在西湖邊的煙霞洞舉行秘密會談,商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史稱“西湖會談”。

解放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杭州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對西湖進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風景區,開辟植物園、花圃,興建花港觀魚、柳浪聞莺公園,改建玉泉觀魚、湧金公園,整修靈隐寺、淨慈寺、嶽廟、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風景點,在亭子裡還可以看見好多的魚。修築環湖西路(西山路)、龍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國遊客1,400餘人,港澳同胞2,300餘人,國内遊客500餘萬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青睐。這其中尤以毛澤東經常下榻的劉莊(現為西湖國賓館)、汪莊(現為西子國賓館)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現為浙江賓館)最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的劉莊(一說汪莊),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2年2月末,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在劉莊的八角亭内草簽了《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文化大革命”後,來西湖旅遊人數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賓、港澳同胞共計5.3萬人次,國内遊客約有600萬人次。1983年5月,國務院明确杭州為“曆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198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把杭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部的旅遊中心和國際上第一流的風景旅遊城市”。此後,杭州政府修複靈隐寺、天竺寺、淨慈寺、嶽廟、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迹,擴建虎跑等名勝,新建曲院風荷等公園,開辟“靈峰探梅”景點,在黃龍洞、阮公墩創辦仿古遊樂活動,還辦起夜花園、音樂夜市等夜遊活動。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很難暢行。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嶽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間,西湖還進行了環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體的質量。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由于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并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共接待國内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币。此後,西湖博覽會被确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21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四大公園(柳浪聞莺、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共拆除圍欄2.25公裡,拆除建築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0萬平方米,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四大公園均實現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三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複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并與西裡湖互相溝通,改善和複原了周邊的生态濕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裡擴大為6.5平方公裡,基本上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

新湖濱景區包括從斷橋起,沿白沙路、聖塘閘、環城西路、湖濱路至二公園的沿湖地帶,工程将湖濱機動車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為綜合性休閑購物步行街。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腹地,為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産地,通過本次整治,景區恢複了茶文化和農家旅遊的風格。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曲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遊客和市民開放。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四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遊客開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開始對包括西湖景區在内的高檔會所等服務場所展開關停整改等專項行動,以實現“還湖于民,還園于民,還景于民”的反腐和走群衆路線工作目标。

列入世界遺産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範圍共計3322.88公頃(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淨慈寺、靈隐寺、飛來峰造像、嶽飛墓/廟、文瀾閣、抱樸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等其他文化史迹均在這個景觀範圍之内),緩沖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标準包括

(ii)(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iii)(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vi)(即具有顯着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産,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内的第二處世界遺産。

山水西湖

一山

主條目:孤山

中山公園原為清朝行宮禦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朝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

孤山位于北側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裡,為栖霞嶺的支脈,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南宋鹹淳《臨安志》卷二十三:“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絕處。”今山上林木蔥蔚,多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東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橋與湖岸相連,且島上名勝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與“斷橋不斷”、“長橋不長”并稱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觀包括中山公園、浙江省博物館、文瀾閣、西泠印社、放鶴亭、秋瑾墓、俞樓、慕才亭(蘇小小墓)等。品10餘萬件,2004年1月1日起,開始對公衆免費開放。文瀾閣在浙江省博物館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間,為存放《四庫全書》,仿北京故宮文淵閣格式改建。西泠印社創辦于1904年,因地近西泠橋而命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金石書畫藝術團體。島内還有杭城老字号飯店“樓外樓”,以在西湖活養的草魚烹制“西湖醋魚”聞名。

二塔

主條目:雷峰塔和保俶塔

雷峰塔原名皇(黃)妃塔,又名西關磚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頂上,為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層的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後遇火隻留下了磚體塔身。由于傳說雷峰塔的塔磚可以用來驅病強身或安胎,長期有人從塔磚上磨取粉末、挖取磚塊。1924年9月25日下午,幾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負,突然全部崩塌。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舊雷峰塔的原址之上,舊塔座部分成為遺址的展示廳,并有許多的文獻資料供人參觀。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側寶石山山頂,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毀壞六次重建。現存的磚塔,為六面七級,是1933年按明末以後的原式樣重建的,并在1996年更換了朽壞的塔刹構件。是西湖寶石流霞景觀所在,與雷峰塔隔西湖相對,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雙塔”之說。

三島

主條目:三潭印月

小瀛洲(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區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側三座葫蘆狀石塔,以賞月和水上園林着稱。全島面積約7公頃,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為水心保甯寺,也稱湖心寺,北宋時為湖上賞月佳處,其園林建築和景物布局,在18世紀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覽》卷三:“萬曆三十五年,錢塘令聶心湯請于水利道王道顯,繞灘築埂,成湖中之湖,以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楊萬裡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從空中俯瞰,全島如一個特大的田字,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景。島上主要景點包括浙江先賢祠、九曲橋、九獅石、開網亭、亭亭亭、竹徑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蘇轼浚湖期間,所在位置與當今不同。據清初文獻記載,今三塔系清朝康熙年間所建。三石塔頂為葫蘆狀,塔身呈球狀,高出水面2米,中空,環塔身均勻分布5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62米。

湖心亭

主條目: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舊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時,寺與塔俱毀。”聶心湯《縣志》稱: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廢,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複于舊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據此,則舊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

《湖山便覽》卷三:明“萬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額曰‘太虛一點’,司禮監孫隆疊石四周,廣其址,建喜清閣,但統稱曰‘湖心亭’。國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闌,上為層樓……。”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禦書“光澈中邊”額。抗日戰争後,喜清閣舊址先後改建為财神殿和觀音大士殿。1980年在島上刻置“蟲(異體字,為繁體字“風”的中間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塊,意指“風月無邊”。

阮公墩

主條目: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以所挖葑泥堆疊成島,俗稱“阮灘”。島南北長34米,東西寬33米,面積0.57公頃,長期以來島上無建築,雜樹荒草叢生,成為候鳥栖息地。1952—1958年間疏浚西湖時,島四周加添亂石護岸,面積稍有拓寬。1977年,島四周駁墈,再次擴大面積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島上添土1000餘噸,建“環碧小築”。島上有憶芸亭(阮元号“芸台”)、雲水居等建築。1982年,島上開辟西湖第一處垂釣區,遊人可登島品茗、垂釣。1984年起,島上舉辦“環碧莊”仿古旅遊,在西湖夜遊活動中頗受歡迎。叫生态島。

三堤

白堤

主條目:白堤

白堤東起斷橋,經錦帶橋向西,在“平湖秋月”與孤山相接,長約1公裡。在唐即稱白沙堤、沙堤,其後在宋、明又稱孤山路、十錦塘。古時白堤以白沙鋪地,後改為柏油路面,兩側廣種碧桃翠柳,是欣賞西湖全景和周邊諸山的最佳觀賞點。

(詳見“斷橋殘雪”)位于白堤東首,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斷橋為白素貞與許仙邂逅之處,因而在西湖諸橋中最享盛名。錦帶橋位于斷橋西,又稱涵碧橋。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錦帶橋舊架木為梁,聖祖仁皇帝(指康熙帝)臨幸孤山,禦舟由此轉入裡湖。”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與斷橋同時改築加設水泥混凝土拱券。為了保護斷橋和錦帶橋不受來往車輛重壓和撞擊,現自斷橋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機動車通行。所有來往孤山的車輛必須通過西泠橋出入。

蘇堤

主條目:蘇堤

蘇堤舊稱蘇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嶽王廟東,橫貫湖中,堤長2797米,寬30—40米。蘇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橋,從南往北分别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據考證,疑為“束浦”之訛)、跨虹。南宋鹹淳《臨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東坡既奏開浚湖水,因以所積葑草築為長堤,起南訖北,橫跨湖面,綿亘數裡,夾道雜植花柳,中為六橋,行者便之……後十年郡守呂惠卿奏毀之。鹹淳五年,朝廷給錢命守臣說友增築。

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廣皆六十尺,堤舊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補植花木數百本。”清《湖山便覽》卷三:“國朝雍正二年與白沙堤同時修築,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滿植桑株所謂蘇堤楊柳,斫伐都盡。”1950年,有關部門加高加寬堤身,并修築沿湖遊步道,設置座椅。現蘇堤禁止機動車(電動旅遊車除外)通行。

楊公堤

主條目:楊公堤

楊公堤又稱“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蘇堤,從栖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楊公堤在西湖西進工程中,恢複了相對于蘇堤的“裡六橋”:環碧、流金、卧龍、隐秀、景行和浚源。現楊公堤路面較寬,設有雙向單車道,中間加以綠化隔離帶,沿路主要為賓館及療養院等設施。主要景緻有曲園風荷、郭莊、劉莊、杭州花圃、金沙港、浴鹄灣、三台夢迹、烏龜潭、茅家埠等。

西湖十景

南宋.西湖十景

主條目: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

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苑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莺、三潭印月、兩峰插雲。至清朝,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并将“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鐘”。

但是“西照”與“曉鐘”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後當地官吏将康熙帝禦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镌刻于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并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苑風荷”、“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莺”,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詞組,非常工整。

1984年.新西湖十景

主條目:新西湖十景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确定為雲栖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新十景的特點在于其地理範圍大于舊十景,其中大多數位于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三評西湖十景

主條目:三評西湖十景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征集,靈隐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三評西湖十景。确定為靈隐禅蹤、六和聽濤、嶽墓栖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台雲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

環湖街道

西湖周邊的街道馬路是将西湖與杭州市區緊密連接的紐帶,街道兩側的建築物和名勝古迹也極大地豐富了西湖景區的景色内涵。環湖一周,按順時針方向,道路分别為:北山街、湖濱路、南山路、楊公堤(又稱西山路)。

北山街:東至昭慶寺少年宮和環城西路,西至靈隐寺,因路沿西湖北山之麓得名。舊名為嶽王路、北山街、靜江路、環湖北路等。北山路蜿蜒于葛嶺和栖霞嶺山麓,并在西湖沿岸種植大片綠地公園,是西湖周邊車輛密度最大的道路之一。北山路北側自古建有大批私人别墅和賓館,建築風格多樣,是杭州名人舊居建築較為集中的街區。

自東向西,著名的建築有:望湖樓、蔣經國舊居、省廬(别名竹隐别墅)、靜逸别墅(張靜江建)、堅匏别墅、新新飯店、秋水山莊(史量才建)、春潤廬(宋春舫建)、抱青别墅、西湖博覽會博物館、杭州香格裡拉酒店、趙無極祖居、黃賓虹故居、林風眠舊宅等。北山路也是著名的賞荷勝地,每逢夏季,斷橋附近和放鶴亭對面的水面荷香陣陣,吸引了大批遊人的到來。

湖濱路:南起解放路西端,北至北山路。其址原為杭州西城牆,民國初城牆被拆,改為馬路。湖濱路沿湖一側為湖濱公園,從南之北分别為一公園到六公園。湖濱路東側為繁華的商業區,建有大量飯店酒肆,如知味觀、太子樓、杭州酒家等。每逢旅遊旺季,湖濱一帶遊人如織,摩肩接踵。2003年,在湖濱路和西湖湖底建成湖底隧道,直接連通環城西路和南山路、解放路,極大地緩解了湖濱地區的交通壓力。而湖濱路面也進行大規模改造,沿湖一帶變為步行街,附近建有高檔賓館和品牌服裝街等。

南山路:北起解放路西端,在長橋公園南折,于楊公堤處西接虎跑路,約長2500米。舊名湧金路、膺白路、南屏路、環湖南路等。南山路路面寬闊,沿湖一側有湧金公園、柳浪聞莺、長橋公園、雷峰塔、淨慈寺、錢王祠、花港觀魚、太子灣等景點。另外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故居、杭州碑林、浙江美術館、勾山樵舍(陳端生祖居)、茅以升舊居、澄廬、西湖天地等建築為南山路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氣息。街道兩側也集中了大量咖啡館、酒吧、茶屋。

楊公堤:南起南山路西端,北至北山路西端。因位于西湖以西,又稱西山路。今存流金、卧龍諸橋。參見上文“楊公堤”一節。

人文西湖

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聯系。在長遠的曆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曆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另外,近現代衆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轼、柳永、楊萬裡、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衆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美術

兩宋時期,皇家畫院的發展達到空前繁榮的程度。而作為南宋首都之杭州,也集中了一批優秀的山水畫家。這些畫家對于近在眼前的西湖也留下了衆多名作。以下列舉部分名畫家及其作品: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西湖山水畫卷;

夏圭:《西湖柳艇圖》;

李嵩:《西湖圖》;

陳清波:《斷橋殘雪圖》、《雷峰夕照圖》等;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

董浩:《西湖十景圖》。

由于吳越國及其他各代對佛教大力尊崇,西湖周邊群山中多有廟宇古刹和佛像石刻。最著名的當數飛來峰石刻群、煙霞洞造像、慈雲嶺造像和天龍寺造像等。

近代以來的中國美術史上,西湖也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中國大陸唯一一個美術學國家重點學科所在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承認學曆的中國大陸美術院校——中國美術學院就誕生于西湖湖畔,而名畫家如豐子恺、潘天壽、黃賓虹、劉海粟、林風眠、陸俨少、趙無極等都在西湖邊長期生活作畫。位于孤山一側的著名金石篆刻團體西泠印社也聚集了一大批兼通金石美術書法的大師級藝術家,如吳昌碩、沙孟海、王個簃、程十發、趙樸初等。

民間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着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另外,杭州還流傳嶽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台》、《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桧兒》、《十八棵禦茶》等傳說。

西湖龍井,傳說中的好茶。

名人故居

由于西湖的自然風光适宜于療養休息,因此自明清以來,西湖周邊就建有衆多名人富豪的别墅莊園,其中許多建築在建築學、園林學和曆史學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以下列舉一部分名人故居:

園林

别墅

賓館

西湖周邊立有多位曆史人物的墓穴、衣冠冢或宗祠。遊客在遊覽景觀的同時,也可以憑吊先賢。墓葬主人包括:林和靖、蘇小小、武松、嶽飛、牛臯、錢镠、于謙、張蒼水、俞樾、蘇曼殊、章太炎、秋瑾、史量才、陳布雷等。清朝袁枚有詩雲:“賴有嶽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體現了西湖與曆史英雄人物的特殊關系。嶽飛、于謙、張蒼水被稱為西湖三傑。

西湖遊船

西湖遊船有電動船、手劃船、自劃船、腳踏船等種類。大中型電動船由西湖遊船公司經營,一般包括遊小瀛洲、湖心亭兩島的門票。遊船公司擁有各類大小船隻370餘款,其中有宋朝風格的豪華畫舫遊船和中型遊覽船等。手劃包租船是由船夫或船娘手劃的小船,一般限乘6人。船夫一人坐在船尾,手搖船橹,向遊客介紹西湖的景色。而西湖中頗受歡迎的遊船是自劃船,一般為6人座,由遊客自行劃槳前進,是西湖上相對價格最便宜也最受歡迎的遊船項目。此外還有腳踏船和電瓶船,可以由遊客自行輕松地駕駛前進。

生态西湖

植物

西湖周邊的植物資源豐富多樣。一年四季,各類花卉交替綻放飄香,不僅豐富了西湖的植物景觀,也大大改善了杭州的環境質量。

桃花——西湖沿岸、蘇堤、白堤等處,遍植柳樹和桃樹,形成了“一株楊柳一株桃”的代表性景觀,另外夾種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性植物。杭州桃花的花期一般為2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

荷花——杭州的傳統食品有荷花糕,蕭山跨湖橋遺址中曾出土蓮子化石,至少在唐朝之前就有人工種植荷花,宋朝楊萬裡更有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西湖湖面上共有荷花14塊區域、130畝,大部分處在北裡湖與嶽湖間。根據常年統計,6月初西湖荷花開始綻放,6月底進入盛花期,一直綻放送香到8月底9月初。

桂花——作為杭州市花,桂花是杭州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詩人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尋桂子”說明早在唐朝,桂花就在杭州出現。桂樹被大量種植在西湖沿岸各大公園,尤其以新西湖十景的“滿隴桂雨”和杭州植物園最負盛名。桂花可分為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四種,以金桂、銀桂為佳。每年中秋前後,丹桂飄香,成為杭州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桂花除供觀賞外,還具有食用價值。金桂、銀桂香氣濃郁,是加工調味品的天然原料。腌制過的桂花和白糖拌在一起,即成了杭州傳統食品之一的糖桂花。西湖桂花的花期一般從9月上旬開始,到11月初結束。

梅花——宋朝在孤山隐居的“梅妻鶴子”林逋,留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絕唱,也為西湖梅花增添了濃厚的人文積澱。靈峰、孤山和西溪是古來杭州賞梅的三大勝地。每年1月底至2月中旬的春節期間為梅花的開花期。

除上述四種傳統名花外,西湖也引進種植了大量外來品種。杭州太子灣公園自1992年起引進了大量荷蘭郁金香和日本櫻花,成為一大新景觀。上述兩種花的開放時間為3月至4月末,郁金香主要在西湖南面的太子灣公園,櫻花則分布在蘇堤、柳浪聞莺等地點。此外,花港觀魚的牡丹亭(牡丹花)、柳浪聞莺的中日不再戰碑(櫻花)和杭州花圃(蘭花)也都是知名的賞花去處。

動物

由于杭州市政府對于西湖的環境保護日益重視,西湖周邊的生态環境也逐漸改善。在西湖中可以經常發現西湖野鴨、翠鳥、錦鯉魚等動物出現。花港觀魚和玉泉等處可見識到多種名貴的觀賞魚類,而柳浪聞莺的巨型網籠“百鳥天堂”中喂養着數十種飛禽,增添了西湖的生氣。另外在沿岸樹木中,松鼠也成為遊客們關注的對象之一。2005年10月,随着西湖綜合整治工程的完成,西湖第一次大規模人工引入水鳥群落,在北裡湖水面放養了80隻白天鵝。

人工治理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蓄水量僅400餘萬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隻能循航道行駛。1950年,國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國家投資計劃。本次浚湖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08米,最深處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萬立方米。

挖出的淤泥填平昭慶寺、清波公園等環繞西湖的田蕩、窪地18處。此後,由于湖床泥土沖刷和沉積物的積累,湖水深度又降為1.47米。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後,湖水深度又上升為1.5米。除了疏浚工程,

環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開始籌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線,埋設污水管道17多公裡,建污水泵站10座。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1日正式動工。引水工程從錢塘江閘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為30萬立方米,相當于西湖總貯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後,西湖水體透明度提高5至7厘米。2003年,曆時四年的新一輪西湖疏浚工程完成,共疏浚346.9萬立方米,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27米,水體能見度明顯提高,水體容量由934萬立方米增至1429萬立方米。

西湖水質污染不斷加劇,并多次被評為劣V類。西湖水質污染的主要問題是水體的富營養化。有觀點認為,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龍井茶區的化肥農藥污染。

上一篇:杭州西湖

下一篇:夜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