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

西洋參

五加科人參屬植物
西洋參(學名:Panax quiquefolium L.)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為肉質,其形狀有橢圓形和紡錘形,外皮表面呈淺黃色,較細緻光滑,生長茂盛,斷面的紋理具有菊花狀;莖為直立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暗紫綠色,莖的高矮随參齡不同而不一樣;葉一般為由5片小葉組成的掌狀複葉,小葉片為倒卵形或卵形,葉較薄,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一般一年生西洋參植株隻有1枚3片小葉的複葉,二年生的有1枚或2枚對生的5片小葉的複葉,3-5年生的有3-5枚輪生5片小葉的複葉;花從莖頂中心抽出花薹,由許多小花組成傘形花序;漿果形狀為扁圓形,呈對狀分布,成熟後的顔色為鮮紅;花期、果實成熟期分别為7月、9月。西洋參原産北美,自然分布于北緯30-48°,西經67-95°的美洲森林中,即加拿大的東南部和美國的東部,包括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和魁北克、美國的紐約州和密蘇裡州等地。喜土質疏松、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透氣、透水及保肥保水性能好,有良好的團粒結構的壤土、砂質壤土或森林棕壤;喜斜射光、散射光,忌強光;生長期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西洋參是一種“清涼”參,其味苦、微甘,性涼,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除煩躁、清虛火、扶正氣、抗疲勞的功效,西洋參中含有一種叫人參皂苷的成分,具有提高人體抵抗力的作用。[1]
    中文名:西洋參 拉丁學名:Panax quiquefolium L. 别名:西洋人參、洋參、美國人參、花旗參、廣東參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傘形目 亞目: 科:五加科 亞科: 族:人參族 亞族: 屬:人參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西洋參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植物學史

發現曆史

西洋參是在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er)的啟示下發現的。1714年,法國牧師雅圖斯在中國以《關于鞑靼植物人參》為題,叙述了中國人參的外部形态和用途,并附有原植物圖,發表在英國皇家協會會刊上。這個刊物被居住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法國牧師法郎士·拉費脫(Lafitau)得到,他根據文獻的描述和人參的形态圖,估計加拿大森林中肯定會有這種植物,于是通過當地的印地安人,經過兩年的連續尋找,終于171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森林中找到了與人參外部形态相似的植物,即西洋參。  

命名曆史

初期的西洋參(西洋人參)商品是通過法國或英國的殖民地轉運到東亞,而後銷售給中國。清代儒醫汪昂著《補圖本草備要》中首次将西洋參收載入醫藥文獻,在該書條目下寫有“出大西洋法蘭西-名法蘭參”。清代醫學家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乾隆30年)對所收載西洋參的論述與《補圖本草備要》基本相同,此說法還被後來的一些本草書籍相沿訛傳,西洋參的名字亦由此得來。由于西洋參原為進口藥材,為區别于加拿大所産,将産于美國的西洋參以星條旗命名為花旗參。1757年12月20日,乾隆诏谕,關閉江、浙、閩關,廣州成為中西方貿易的唯一開放口岸。此格局延續凡85年,直到鴉片戰争結束後的五口通商。在廣州獨口貿易期間,西洋參成為重要交易貨品,又有廣東人參之稱。  

栽培曆史

1716年,法國牧師法郎士·拉費脫雇傭印第安人去大量采挖野山參,運往中國出售。當時西洋參在中國市場上的價錢很高,相當于黃金的價格。後來,在加拿大東南部、美國東部各州也相繼發現了野生的西洋參。但由于長期不斷采挖,自然資源受到嚴重破抵使野生産量大幅度下降。為了保護西洋參的野生自然資源,美國一些地方政府把野生的西洋參列入植物瀕危種的保護計劃,并于1889年開始進行人工栽培。  

在中國,1948年江西廬山植物園科學家陳封懷先生從加拿大引進種子進行試種,但當時正值戰亂,資金缺乏,實驗進行到開花結果階段,工作便終止了。新中國成立後,由于中美未建交,花旗參種子引進受到限制。1975年周總理曾親自過問西洋參,他提倡開展引種西洋參科學研究,在周總理關懷下,國家科委、衛生部、商業部共同制訂實施了“7510工程”工程,開始了引種西洋參的科研。1975年,美籍華人黃培玉将10磅花旗參種子輾轉帶回國内,交給了中國農科院。其後,以“7510工程”為代号,中國開始在國内不同氣候地區試種花旗參。當時分給吉林省科委藥研所4磅種子,這4磅花旗參種子又被分配到集安國營一參場和二參場,在時任副場長錢少鈞的不斷研究和努力下,于1978年引種成功。1975年中國科學院通過有關渠道,從美國引進西洋參種子8磅,種苗150株,由該院植物研究所協同吉林、遼甯、北京、江西等8個省市10個單位負責試種馴化工作,并于1977年在吉林省左家特産研究所召開了西洋參引種馴化試驗座談會,有北京、吉林、遼甯、河南、江西等省有關科研所、生産、經營等14個單位、24人參加。座談會主要總結交流西洋參引種馴化經驗,認為經過2年的試驗證明,中國東北和其它一些地區具有适宜的氣候、土壤和有較好的栽培技術經驗,所以西洋參可以在中國安家落戶。1980年9月,在吉林省左家特産研究所,召開了西洋參引種馴化成果鑒定會,并根據西洋參的生态習性,中國長江以北至北緯45°以南地區,中部和西南各省的高海拔山區也都可以試種。至1990年中國形成吉林省、陝西省、北京市和山東省四大西洋參栽培區,含15個省市、數十個縣。1997年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為主辦方,在上海舉辦了自中國首次引種栽培西洋參成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中國性西洋參生産、加工、經營企業的盛會,标志着中國西洋參種植業和加工業的蓬勃發展,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生産和加工西洋參及其制品的第三大國。  

形态特征

地下部分

西洋參-根

根由主根、支根、須根、不定根和根莖(蘆頭)組成。  

主根:肉質,土黃白色。它的形态因不同生長年齡和不同生長環境而有一定的差異,一般多呈紡錘形,也有呈圓柱形的。主根上有深淺粗細不同的橫紋。  

支根:也叫側根,一般多長在主根下端,中國東北參農稱其為“參腿”。有的西洋參支根較少,而有的支根就比較多。  

須根:着生在支根上的一些細毛根。在須根上也常着生一些小瘤狀物,中國東北參農稱其為“珍珠疙瘩”。  

不定根:也叫做“參丁”。在每株西洋參的根系中,它的數量不一,一般為2-3條,也有4-5條的,還有不生不定根的。不定根常着生在主根和蘆頭之間。如果主根得病腐爛,不定根就會很快生長和發育,形成與主根大小相似的紡錘形根,代替主根。  

蘆頭:着生在主根頂端,植物學上稱其為“根莖”,一般每年夏秋季在根莖(蘆頭)頂端發育形成1個芽苞(少有2-3個者)。芽苞通常白色,形狀像鷹嘴,嘴尖下勾。它于第二年春出苗長成地上植株。當地上植株枯萎後,在根莖上就留下1個凹陷的莖痕,叫做“蘆碗”。一般每年留下1個蘆碗,所以蘆頭上蘆碗的數目是判斷西洋參年齡的主要依據。此外,在蘆頭處的每一個節都有未分化的休眠芽。在生長過程中,當芽苞遭受損傷或病蟲害危害後,便會有1-2個休眠芽出來頂替,繼續發育生長膨大,到第二年仍然可以長出苗來。  

地上部分

西洋參地上部由莖、葉、花、果與種子組成。  

莖:西洋參的莖為直立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暗紫綠色。莖的高矮随參齡不同而不一樣。一年生西洋參無莖,隻是1個複葉柄上着生的3片小葉,高約5厘米。二年生西洋參植株,如果隻有1片複葉,則它的莖也不明顯;具有2片複葉的,才有明顯的莖。随着參齡的增加,莖就越長越高,一般四五年生的西洋參,莖高11-25厘米。  

葉:西洋參的葉一般為由5片小葉組成的掌狀複葉。小葉片為倒卵形或卵形,葉較薄,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在掌狀複葉中,中間葉片最大,兩邊葉片次之,最外邊的兩片葉最小。複葉的多少和大小,随着株齡的增加而逐年增加。一般一年生西洋參植株隻有1枚3片小葉的複葉,二年生的有1枚或2枚對生的5片小葉的複葉,3-5年生的有3-5枚輪生5片小葉的複葉。  

花:花從莖頂中心抽出花薹,由許多小花組成傘形花序,花薹一般較葉柄稍長或等長。小花花萼綠色,為鐘狀,上有雄蕊5枚,雌蕊1枚。  

果實和種子:果實為腎形漿果狀小核果,結果初期為綠色,果實成熟時逐漸轉為鮮紅色或暗紅色,有光澤,内含種子1-3粒,多為2粒。種子白色,扁腎髒形,種皮粗糙堅硬,有吸水孔。種子較大,長0.6-0.7厘米,寬0.45-0.5厘米厚0.25-0.3厘米;千粒重,濕籽為55-60克,風幹籽為35-38克,經催芽處理的裂口籽為60-70克。  

近種區别

西洋參和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er)較易混淆,區别在于西洋參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或稍長,小葉片倒卵形,上面脈上幾無剛毛,邊緣的鋸齒不規則且較粗大。  

人參和西洋參對比圖

生長環境

原産地

加拿大産區主要位于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河流域,其1月份乎均氣溫為-12-4℃;7月份平均氣溫為16-21℃;四季有降水,年降水量達1016-1270毫米;無霜期100-140天;天然植被為針葉闊葉混交林。  

美國産區主要在西經100°線以東地區,其1月份氣溫在0℃左右,當寒流襲來時,北部也出現低溫;7月份乎均氣溫21℃左右,山區溫度随着海拔上升而降低;年降水量在1150毫米左右,夏季量多;天然植被主要由胡桃、栎樹等落葉樹組成。在該區北部産區的威斯康星、密執安、明尼蘇達州,降水量為800-1000毫米,無霜期南部是140-200天,北部是100-140天。在該區東部沿海産區的馬薩諸塞、紐約、賓夕法尼亞,土壤較瘠薄,降水量變化很大,一般為800-1000毫米,有些沿海地帶為1000-2000毫米;無霜期160-200天。在該區中部和南部産區的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斯、密蘇裡州,土壤深厚肥沃,無霜期150-180天,降水量為700-1000毫米。  

引種地

土壤:西洋參喜土質疏松、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透氣、透水及保肥保水性能好,有良好的團粒結構的壤土、砂質壤土或森林棕壤。土壤pH值為5.5-7.0,有機質含量大于0.8%。  

光照:光照是西洋參發育不可缺少的條件,它長期生長在北美洲的天然森林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半陰性的生态習性,需在較弱光照條件下生長。它喜斜射光、散射光,忌強光,尤其是中午前後的直射光會傷害植株,引起日灼。遮陰棚的透光率,1-2年生10-15%為宜,3-4年生15-20%為宜。  

溫度:溫度的變化會對西洋參的生長發育産生明顯的影響。當氣溫達到10℃以上、10厘米深土溫7℃以上才能出苗;氣溫20℃以上、10厘米深土溫15℃左右,植株才能夠正常生長發育;氣溫約28℃、10厘米深土溫約20℃時,才能開花結實;氣溫在12-14℃以下、5厘米深土溫10℃時,就進入了枯萎期。所以西洋參整個生育期的适宜氣溫是在10-28℃。地上部分生長期是130-150天。西洋參在各個生長階段,溫度過高過低,對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低溫能明顯地減少它對水分和礦物質養分的吸收。同時,西洋參的蒸騰作用也直接或間接地受溫度高低的影響。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強度的高低,又往往受一定溫度範圍的限制。  

水分:西洋參在生長期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在幹旱、濕度小、日夜溫差大的地方則生長不良。水分不足可導緻西洋參産量減少或生長不良,易遭病害,但水分太大,參床積水對生長也不利。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為宜。  

分布範圍

原産地

西洋參原産北美,自然分布于北緯30-48°,西經67-95°的美洲森林中,即加拿大的東南部和美國的東部,包括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和魁北克、美國的紐約州和密蘇裡州等地。  

引種地

在亞洲、美洲、歐洲或在南北緯30-47°之間的區域均可以栽培西洋參。美國栽培西洋參的地方主要是蘇必利爾湖、密執安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五大湖區(250000平方千米)及沿岸的紐約、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密執安、印地安納、伊利諾斯、威斯康星、明尼蘇達等州,東部沿海的緬因、馬薩諸塞、馬裡蘭、北卡羅來納等州,中東部的密蘇裡、肯塔基、田納西等州,西部沿海的加利福尼亞州。中國東北、華北等大部分地區均可以栽培西洋參(在低緯度高海拔山區,利用高山小氣候适宜的環境,能夠引種成功)。  

繁殖方法

播前準備

選地:宜選用土質肥沃疏松、理化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強、排灌條件好的地塊,前茬以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為宜,不宜選擇花生、蔬菜、煙草、老果園、老桑園等病害較重作物的地塊,土壤pH值5.5-7.0。另外,考慮到集約化生産,最好要選大而平整有一定生産後續性的大地塊,忌連作。  

整地:為了給西洋參生長發育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條件,需要進行休閑、整地、熟化土壤。參地選好之後,于播前1年進行7-8次翻耕,深度25厘米左右,在此期間結合土壤深翻畝施有機肥4-5立方米、在7-8月份施入生物菌肥,9月份施入土壤殺蟲劑。休閑養地是農田栽培西洋參提高産量、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深翻使土壤充分暴曬、冷凍、風化以利于有機質分解促進土壤熟化,從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減少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真菌),增加有益微生物(放線菌、細菌),提高參苗的抗病性,減少病害的發生。  

作畦:深秋播種或移栽前,整平土地作高畦,每2米一個,畦高0.25米,畦面寬1.4米,作業道寬0.5米,邊坡比為1∶1。  

播前苗床準備:每平米用50%多菌靈15-20克施于床面,混土深至5厘米左右,進行土壤消毒。用壓眼器壓穴待播。  

種子處理

于9月上中旬采集3-4年生成熟種子,搓去果肉,搓洗幹淨,攤開晾幹,裝入袋内或木箱内,置室内常溫下(室溫為13-26℃)幹藏8-9個月。于翌年5月下旬前砂藏處理,先将種子用清水浸泡2-3天,經常換水,把漂浮水面的癟粒撈去,沉入水底的飽滿種子撈出,與種子量2-3倍的清潔濕沙拌勻,裝入木箱,埋于室外樹林下挖的窖内,上蓋厚20厘米細土,高出地面,窯頂呈龜背形,上蓋落葉或樹枝,以防雨水沖刷。通過砂藏使種子完成生理後熟,播後出苗率較高。  

播種技術

林下種植:播種在春季或秋季進行效果最好。先開好播種穴,寬為6-8厘米,穴深8厘米左右,穴與穴的距離15厘米左右,穴裡摻入活黃土,提前做好消毒,每穴播種子2粒,播種的深度約3厘米。每1公頃播種量控制在45-60千克。  

農田栽培:種植密度種子直播密度分為8厘米×8厘米、5厘米×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幾種,每畝用種量為5-6千克,播種深度2.5-3.0厘米。每穴1粒種子,覆土2.0-2.5厘米。  

栽培技術

種苗移栽

培育種苗:為适應市場需要和節約土地、降低成本及保證生長整齊一緻而采用種苗移栽,移栽一般用1年生或2年生種苗。育苗密度分為5厘米×5厘米和4厘米×4厘米兩種,每畝用種量為14-16千克和18-20千克。  

種苗分級:采用邊起苗邊移栽的方式,起參以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西洋參地上部分枯萎後為宜,起參時盡可能刨深些,以免損傷參根。并盡力做到邊起、邊選、邊消毒、邊移栽,堆放時間長易失水、傷熱而影響成活。選擇種苗時選根系健壯、芽孢飽滿、無病蟲害的參苗,并根據參苗大小分三個等級移栽。  

種苗處理:種苗移栽前需進行消毒處理,一般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600倍液浸苗(蘆頭以下部位)10-20分鐘,水瀝幹後待栽,有很好的病害防效。  

移栽密度:栽植密度一般一級種苗20厘米×10厘米,二級苗20厘米×8厘米,三級苗20厘米×6厘米。  

移栽方式:有斜栽和平栽兩種方式:平栽将參苗蘆頭朝一個方向平放在穴内(每穴一根參苗),覆土,芽孢距土表2-3厘米;斜栽将參苗與畦面呈30-45°角為宜,覆土,使芽孢距土表2-3厘米。  

田間管理

防寒:不論實生苗、移栽苗及播種的西洋參在11月下旬土壤上凍前都要覆蓋3-5厘米厚的麥草或稻草以保墒防凍。地邊、畦邊還要加厚些,為防風刮草可以在草上壓蓋尼龍網、遮陰網或少量土。  

中耕除草:出苗後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以利于通風透光和保持水分。1-3年生參田雜草要人工拔除。  

抗旱防澇:西洋參種植區一般是春旱夏澇秋幹,所以在少雨雪而幹旱的年份要噴水,以防芽孢幹枯和确保來年春季正常出苗;秋季要适時噴水保根膨大增重;夏季雨水要注意排水防澇保參正常生長,遇旱和高溫也要噴水。  

畦面消毒:3月底4月初撤去畦面防風物後,除去雜葉,全田噴1%硫酸銅消毒殺菌,但藥液不得滲沾到芽孢和參根上,以免造成傷害和影響出苗。  

搭設蔭棚:西洋參屬典型的喜陰植物,怕強光,忌直射光,因此栽種期間應遮光。4月初開始架棚,棚架的形式主要是拱形棚,在畦面上用螺紋鋼筋彎成拱形,拱高1.5米左右,上面覆蓋西洋參專用膜和遮陽網。當西洋參出齊苗後,及時揭掉地膜。  

追肥:西洋參屬多年生宿根植物,必須每年追肥補充。以有機肥為主,采取“控制氮量,增施磷、鉀”的施肥技術,葉面噴施和根部追施相結合。出苗前追施複合肥50-100克/平方米;充分腐熟的餅肥(花生餅、豆餅、菜子餅、棉籽餅等)50克/平方米。在6-9月份結合打藥适當加入氮、磷、鉀、硼、鋅等,氮、磷、鉀濃度為0.1%。開花前以氮、磷為主,開花後以磷、鉀為主。追肥開溝要淺,切忌肥料接觸參須,以防肥害。追肥後如畦面幹旱應及時澆水。  

适時摘蕾:适時摘除花蕾可促進參根生長,提高西洋參産量。對于不需要留種的西洋參,可在開花前摘除花蕾,促進參根生長。一般栽培1-3年的西洋參都應該摘除花蕾。如果要留種,對生長3年以上的西洋參,在開花結果時要及時進行打蕾,打去中央部分的花,以增加種子的飽滿度。  

适時收獲

西洋參沒有明顯的成熟期,一般生長4-5年即可收獲。收獲一般在深秋進行。采收時去掉地上莖,切勿傷及參根。刨下的參根要及時去除泥土、雜質、須根,然後洗淨,利用熱風爐進行幹燥或者直接出售鮮參。  

病蟲防治

病害

西洋參病害綜合防治采取綜合農業技術措施預防為主,化學藥劑防治為輔的原則。通過綜合農業技術措施,創造适合西洋參生長發育、不利于病原菌繁殖傳播的條件,加強西洋參整個生育期的各項田間作業,從整土到越冬防寒,真正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為輔,降低農藥的使用量,嚴格按照西洋參無公害生産技術規程去操作。  

防治過程中要突出及時、準确的原則。在西洋參病害防治過程中,應從出苗50%時就搶打第一次藥。在病害發生初期,要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對症下藥,注意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的交替使用和合理混合使用,以延緩病原菌産生抗藥性,同時可以防治多種病害,減少打藥次數,提高防治效果,切忌從早春至晚秋隻用一種農藥。生長期噴藥是預防西洋參病害發生和防止侵染性病害蔓延的主要措施,西洋參全年生長期的田間管理十分重要,選擇生物農藥和低毒的化學藥劑,嚴禁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西洋參菌核病:主要侵染3年以上的參根,幼苗很少感病,早春出苗前澆灌1%的硫酸銅液或波爾多液120-160倍液,也可在移栽西洋參之前,結合整地施肥、松土,每平方米施入菌核利、多菌靈各10-15克。  

西洋參白粉病:多發生于初果期,發病時用50%粉鏽甯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代森胺8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7-10天噴藥一次,2-3次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或在西洋參出苗50%時開始噴藥,用安泰生400液倍防治。  

西洋參立枯病、西洋參猝倒病:多發生于1、2年參苗,危害莖基部,用多抗黴素1000倍液+惡黴靈2000倍液進行防治。  

西洋參黑斑病:危害葉片、莖、花梗、果實等部位,用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43%好力克乳油(凱歌)5000倍液、黑灰淨1500倍液加代森錳鋅600倍液、丙環唑1500倍液、世高2500-3000倍液、30%愛苗乳油3000-4000倍液等進行防治。  

西洋參疫病:危害莖葉及根部,發病前用75%百菌清1000倍液、撲海因1000倍液、寶麗安800-1000倍液預防。發病初期用50%安克1500倍液加代森錳鋅600倍液、甲霜靈1000倍液加代森錳鋅600倍液、64%殺毒礬600倍液、乙磷鋁800-1000倍液、72%霜脲錳鋅800倍液、霜脲氰1000倍液等交替使用進行防治。  

西洋參灰黴病:危害西洋參的莖、葉,發病初期用秀安800-1000倍液、多黴清800-1000倍液、嘧黴胺800-1000倍液防治。  

西洋參鏽腐病:從幼苗到各年生西洋參均有發病,危害蘆頭和參根,建議每平方米用惡黴靈3.7克和免深耕2.1克撒施參床結合澆水進行防治。  

一般情況下,立秋後可少用藥或不用藥,收獲前注意農藥的安全間隔使用期。  

蟲害

農業防治措施于早春和晚秋清理西洋參的田園,将枯萎的植株連同雜草、覆蓋物等集中園外燒毀,消滅蟲源。及時中耕除草降低蟲口密度。  

化學防治措施地下害蟲(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針蟲等)采用毒铒誘殺,将90%敵百蟲或40%甲基異柳磷拌入麥麸(麥麸炒香但不要炒糊),藥、麸、水比例為1:100:1,混合之後均勻撒于西洋參的畦面和作業道;地上害蟲(蚜蟲、菜青蟲等)于6、7月下旬采用吡蟲啉700倍液葉面噴施,葉片的背面要着重噴施。1-2年生西洋參苗莖部春季容易受到覆蓋的麥草裡網目拟地甲蟲的危害,可采用有機磷類殺蟲劑或高效菊酯類殺蟲劑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西洋參是一種“清涼”參,其味苦、微甘,性涼,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除煩躁、清虛火、扶正氣、抗疲勞的功效,西洋參中含有一種叫人參皂苷的成分,具有提高人體抵抗力的作用。因此,體質較弱的人,如老年人、身患重病的人,時常服用西洋參都能夠起到一定的增強體質作用。而一些有慢性疾病的人,如患慢性乙肝的人,服用西洋參也會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好轉。  

其主要功效有:①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西洋參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強中樞神經,達到靜心凝神、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煩躁、記憶力衰退及老年癡呆等症狀;②保護心血管系統:常服西洋參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強化心肌收縮能力,冠心病患者症狀表現為氣陰兩虛、心慌氣短可長期服用西洋參,療效顯著,西洋參的功效還在于可以調節血壓,可有效降低暫時性和持久性血壓,有助于高血壓、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腦血栓等疾病的恢複;③提高免疫力:西洋參作為補氣保健首選藥材,可以促進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機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有效抵抗癌症;④促進血液活力:長服西洋參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闆凝聚、抗動脈粥樣硬化并促進紅血球生長,增加血色素;⑤治療糖尿病:西洋參可以降低血糖、調節胰島素分泌、促進糖代謝和脂肪代謝,對治療糖尿病有一定輔助作用;⑥西洋參還可以強化心肌及增強心髒之活動能力;強壯中樞神經,安定身心并恢複疲勞,有鎮靜及解酒作用,增強記憶能力,對老人癡呆症有顯著功效;對血壓有調整作用,使暫時性或持久性血壓下降,抑制動脈硬化并促進紅血球生長,增加血色素的份量;能調節胰島素分泌,因此對糖尿病有功效;對肝髒有調節副腎上腺素之分泌,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能增強體力并對運動員具極大助益;抑制癌細胞生長,增加免疫功能;助長消化,對慢性胃病和腸胃衰弱有助效。  

(注:西洋參雖然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但并非人人适宜服用,也并非一吃下去,免疫力立即就會提高。西洋參服用過量也是不好的,會給人帶來心情興奮、煩躁憂慮、失眠,出現人格喪失或精神錯亂等類似皮質類固醇中樞神經興奮和刺激症狀,還有頭痛眩暈等。不過隻有非常少的人在正常的服用下有不良反應的,西洋參雖然是好東西,但是不要亂吃和多吃。)  

經濟價值

西洋參具有較好醫療保健效果,市場上的需求量逐漸增加。據21世紀初的統計資料,當時中國每年進口西洋參的總量超過300噸,折合2000萬美元以上。而且随着科技的進步,對西洋參的利用也從單一的肉根轉為對其葉、果等地上部分都進行充分的利用,其均含有一定的人參皂苷,可以開發成高級補品、飲料、化妝品等。  

上一篇:白菜豬肉餡餃子

下一篇:金毛尋回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