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

國家行政機關改革術語
行政改革:administrativereform或administrationreform,國家行政機關為适應環境變化,提高行政效率,對原有不适用的行政體制及管理方式進行的變革。指政府為了适應社會環境,或者高效公平地處理社會公共事務,調整内部體制和組織結構,重新進行權力配置,并調整政府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以來,“石油危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各國從壓縮開支,精簡機構和人員,改善管理等方面來提高行政效率,保持國家行政機關的活力。行政改革是調整行政體制内部、外部之間的利益關系,因此,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來自國家行政機關内部,同時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約。
    中文名:行政改革 外文名:administrative reform 适用領域:政府 所屬學科: 性質:行政體制及管理方式變革

概念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為了适應社會環境,或者高效公平地處理社會公共事務,調整内部體制和組織結構,重新進行權力配置,并調整政府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過程。

性質

1.行政改革是一個政治過程;

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适應社會環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處理社會公共事務;

3.行政改革必須改革内部體制和組織結構,重新配置行政權力;

4.行政改革必須正确處理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原則

必須進行科學而嚴密的論證和規劃,慎重開展。

必須以保持社會穩定為前提。

要以改變觀念為先導,以體制創新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潔為目标。

(4)必須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5)以理順關系、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

取向

1.以适應社會環境為取向;

2.以精簡機構為取向;

3.以調整組織結構為取向;

4.以調整權力關系為取向;

5.以人事制度改革為取向。

阻力

1.曆史的局限性決定了行政改革的成敗;

2.政治因素對行政改革的限制與制約;

3.行政系統内部行政官僚集團的反對;

4.傳統的保守思想和習慣勢力的阻礙;

5.用人唯親和家長制對行政改革的負面影響。

動力

行政改革的動力表現在:

1.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權威的推動;

2.經濟基礎變革的要求;

3.社會演變的要求;

4.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

5.新思想、新價值的推動。

對策

政治保障是進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加強宣傳,制造行政改革的輿論。

制定切實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

制定進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證和強制力。

恰當地選擇行政改革突破點和發動改革的時機。

行政改革要盡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為公衆服務的質量。

評價

影響行政改革評價的因素

行政改革所具有的特定決定了評價的難度

行政機構内部的改革尤其是國家行政制度的建設占很大比例,它隻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改善行政效率,增強國家競争力,提高國民生活質量,但是效果帶有滞後性。

行政改革固有的多元意義也增加了評價的難度

随着評價主體和評價對象标準的差距,改革評價結果也不盡相同。一般民衆關心的不是行政機構内部的改革問題而是政治家和官員的腐敗問題或是醫療等民生問題而這又是單單看行政改革無法達到解決的。

正文

國家行政機關為适應環境變化,提高行政效率,對原有不适用的行政體制及管理方式進行的變革。通過行政改革可以增強國家行政機關的活力,更好地履行國家對社會的管理職責,以維護政治統治。西方國家一般把政府管理改革統稱為行政改革。在中國,行政改革的内容包括在政治體制改革中。由于各國政治制度不同,以及人們認識角度和方法的差異,對行政改革這一概念尚無公認的定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大都經曆過較大的行政改革過程。戰後初期,改革集中于調整戰時體制以适應和平環境。其後,為适應戰後經濟高速度發展而引起的社會矛盾,對行政體制再次進行了改革。20世紀70年代以來,“石油危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各國從壓縮開支,精簡機構和人員,改善管理等方面來提高行政效率,保持國家行政機關的活力。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戰後曾進行多次行政體制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80年代以來,在深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進行了包括行政改革在内的政治體制改革。

行政改革由政府組織實施。在改革前,大都由政府聘請政府内外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組成獨立于政府之外的專門機構,進行調查研究,提出改革意見或設計改革方案。美國在戰後初期進行的兩次行政改革中,曾兩度建立由前總統H.L.胡佛為主席的政府行政調查委員會(簡稱胡佛委員會)承擔上述任務。日本在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進行行政改革時,也曾兩度設立日本臨時行政調查會,作為總理大臣的咨詢機構,設計行政改革方案。進行改革時通常是在分析評估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總體設想,包括目标的确定,對改革進程中的阻力與動力的分析;改革的内容與步驟,應變措施等;

然後結合具體情況設計改革方案與實施步驟。由于各國國情不同,改革方案在實施中,有的采取“漸進式”,用較長時間逐步推進,分步到位,這種方式阻力較小,但往往不易徹底突破舊的體制。也有的采取“突變式”,在較短時間内進行大幅度調整,一次到位,這種方式較為徹底,但阻力較大,且易引起政治動蕩。

行政改革是調整行政體制内部、外部之間的利益關系,因此,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來自國家行政機關内部,同時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約。在資本主義國家中,不同政治集團常常把行政改革作為角逐政治權力的手段,幹擾正當的行政改革。傳統習俗對新體制的不适應,也是制約改革進程的一種社會因素。成功的行政改革能夠提高政府活力。因此,各國的統治階級無不把行政改革當作維護國内政治統治,增強國家在國際社會的競争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改革推動

政府職能是政府一切活動的邏輯與現實起點。職能定位正确與否,是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權力、發揮相應作用的關鍵。通過政府職能轉變,可合理确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釋放和激發市場和社會蘊含的巨大活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積極動力。新形勢下,轉變政府職能的實施思路在視角調整、視野開拓的基礎上,進一步呈現為思維創新,其重要标志在于,以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全面、發展和聯系地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經濟績效取向與社會公平正義價值辯證結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轉變的支配性原則和價值取向。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在繼續貫徹這一原則和價值取向的同時,把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内容的社會公平正義納入價值取向,以效率與公平的協同并重和有機結合作為政府全面轉變和履行職能的價值取向,既不斷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  

政府職能與市場功能辯證結合。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由此構建市場功能和政府職能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簡政放權與有效管制辯證結合。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把握行政管理體制和流程的本質聯系,辯證處理簡政放權與有效管制之間的關系,使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集中體現為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既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又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推進深化行政審批權改革與強化有效行政過程管理和績效管理辯證結合,在減少和規範事前管理的同時,強化事中和事後監管。

上一篇:環己胺

下一篇:裱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