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

血管

血液流過的管道
血管是指血液流過的一系列管道。人體除角膜、毛發、指(趾)甲、牙質及上皮等處外,血管遍布全身。按血管的構造功能不同,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血管在運輸血液、分配血液和物質交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血管是一種循環體,血液循環系統由心髒和血管組成,心髒是推動血液流動的動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動的管道。由心室射出的血液,經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返回心房。
    中文名:血管 外文名:The blood vessels 别名:

基本解釋

血液流通的管道。可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由此聯結成循環徑路,在心髒的動力下實現血液循環。

功能特點

主動脈和大動脈的管壁較厚,含有豐富的彈性纖維,具有可擴張性和彈性。左心室射血時,動脈内的壓力升高,一方面推動動脈内的血液向前流動;另一方面,使主動脈和大動脈被動擴張,容積增大。左心室不再射血,後主動脈瓣關閉,但擴張的主動脈和大動脈可以發生彈性回縮,把在射血期多容納的那部分血液繼續向外周方向推動,故主動脈和大動脈具有可擴張性和彈性作用,可以将左心室收縮時産生的能量、暫時以勢能的形式貯存,故它們被稱為彈性貯器血管。随着動脈分支變細,管壁逐漸變薄,彈性纖維逐漸減少,而平滑肌的成分逐漸增多。小動脈和微動脈口徑較小,且管壁又含有豐富的平滑肌,通過平滑肌的舒縮活動很容易使血管口徑發生改變,從而改變血流的阻力。血液在血管系統中流動時所受到的總的阻力,大部分發生在小動脈,特别是微動脈。因此,稱它們為阻力血管。小動脈和微動脈收縮和舒張,可顯着地影響器官和組織中的血流量。正常血壓的維持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外周血管小動脈和微動脈對血流産生的阻力,即外周阻力。又因它們位于毛細血管之前,所以又叫毛細血管前阻力血管。

在各類血管中,毛細血管的口徑最小,數量最多,總的橫截面積最大,血流速度最慢,管壁最薄,僅由單層内皮細胞和基膜組成,通透性很好,有利于血液與組織進行物質交換,故毛細血管被稱為交換血管。毛細血管彙合成微靜脈,管壁又逐漸出現平滑肌。到小靜脈,管壁已有完整平滑肌層.微靜脈和小靜脈的平滑肌舒縮,同樣可以改變血管的口徑和血流的阻力。故将它們稱為毛細血管後阻力血管。靜脈和相應的動脈相比,數量大,口徑大,管壁薄,易擴張。通常安靜時,靜脈内容納60-70%的循環血量,故又叫容量血管。

血管趣聞

每平方人體皮膚包含19英尺血管,血管總長62000英裡(1英裡=1.61千米)以上,如果全部首尾相接,大概可以繞地球2.5圈。

分類

1.動脈nn大動脈:管壁厚而堅韌,含有豐富的彈性纖維,因而富有彈性和擴張性。nn中動脈:口徑逐漸變細,管壁逐漸變薄,彈性纖維逐漸減少,平滑肌纖維逐漸增多。nn小動脈和微動脈:彈性纖維較少,彈性較小,随心髒收縮和舒張口徑變化較小,從而産生血流的最大阻力。nn2.動脈血壓nn定義:由舒張壓和收縮壓組成。nn舒張壓:心室收縮時主動脈壓下降,在心室舒張末期達到最低點,這時的動脈血壓稱為舒張壓。nn收縮壓:心室收縮時心室内壓升高,最終将血液泵入主動脈,使主動脈壓急劇升高并達到最高值。nn3.動脈脈搏nn由于心髒是一個間歇泵,心室射血入動脈是間斷的,這就造成了每一心動周期内動脈容積和動脈血壓的一系列變化,使得動脈随心動周期而搏動。在淺表動脈處,可以用手在皮外按摩到這種搏動,即動脈脈搏。

生命循環

血管系由起于心室的動脈系和回流于心房的靜脈系以及連接于動、靜脈之間的網狀的毛細血管所組成。血液由心室射出,經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再環流入心房,循環不已,根據循環途徑的不同,可分為大(體)循環和小(肺)循環兩種。

大循環起始于左心室,左心室收縮将富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動脈血泵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分支到達全身各部組織的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即血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為組織細胞所吸收,組織細胞的代謝産物和二氧化碳等進入血液,形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彙合成上、下腔靜脈注入右心房。

而小循環則起于右心室,右心室收縮時,将大循環回流的血液(含代射産物及二氧化碳的靜脈血)泵入肺動脈,經肺動脈的各級分支到達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網,通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與肺泡内的空氣進行氣體交換,即排出二氧化碳,攝入氧氣,使血液變為富含氧氣的動脈血,再經肺靜脈回流于左心房。

動脈Artery是由心室發出的血管,在行程中斷分支,形成大、中、小動脈。動脈由于承受較大的壓力,管壁較厚,管腔斷面呈圓形。動脈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構成,内膜的表面,由單層扁平上皮(内皮)構成光滑的腔面,外膜為結締組織,大動脈的中膜富含彈力纖維,當心髒收縮射血時,大動脈管壁擴張,當心室舒張時,管壁彈性回縮,繼續推動血液;中、小動脈,特别是小動脈的中膜,平滑肌較發達。在神經支配下收縮和舒張,以維持和調節血壓以及調節其分布區域的血流量。

靜脈vein是引導血液回心的血管,小靜脈起于毛細血管網,行程中逐漸彙成中靜脈、大靜脈,最後開口于心房。靜脈因所承受壓力小,故管壁薄、平滑肌和彈力纖維均較少,彈性和收縮性均較弱,管腔在斷面上呈扁橢圓形。靜脈的數目較動脈多,由于走行的部位不同,頭頸、軀幹、四肢的靜脈有深、淺之分,深靜脈與同名的動脈伴行,在肢體的中間段及遠側段,一條動脈有兩條靜脈與之伴行。

淺靜脈走行于皮下組織中。靜脈間的吻合較豐富。靜脈壁的結構也可分為内、中、外膜,在大多數的靜脈其内膜反折,形成半月形的靜脈瓣,以保障血液的向心回流。毛細血管Capillaries是連接于動、靜脈之間的極細微的血管網,直徑僅7-9μm、管壁菲薄,主要由一層内皮細胞構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血液在毛細血管網中流速緩慢,有利于組織細胞和血液間的物質交換。

小循環結構

小循環的血管(一)肺動脈

肺動脈Pulmonaryartery起于右心室,為一短幹,在主動脈之前向左上後方斜行,在主動脈弓下方分為左、右肺動脈,經肺門入肺,随支氣管的分支而分支,在肺泡壁的周圍,形成稠密的毛細血管網。

(二)肺靜脈

肺靜脈Pulmonaryveins的屬支起于肺内毛細血管,逐級彙成較大的靜脈,最後,左、右肺各彙成兩條肺靜脈,注入左心房。

動脈血管

⑴主動脈:aorta是大循環中的動脈主幹,全程可分為三段,即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降主動脈又可再分為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升主動脈,起自左心室,在起始部發出左、右冠狀動脈營養心髒壁。主動脈弓,是升主動脈的直接延續,在右側第二胸肋關節後方,呈弓形向左後方彎曲,到第4胸椎椎體的左側移行為胸主動脈。在主動脈弓的凸側,自右向左發出頭臂幹、左側頸總動脈和左側鎖骨下動脈。胸主動脈,是主動脈弓的直接延續,沿脊柱前方下降,穿過膈肌主動脈裂孔移行為腹主動脈。腹主動脈,是胸主動脈的延續,沿脊柱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平面分為左、右髂總動脈而終。

⑵頭頸部的動脈:頭頸部的動脈主要來源于頸總動脈,少部分的分支從鎖骨下動脈發出。左側頸總動脈直接發自主動脈弓,右側者起于頭臂幹。起始後沿氣管和食管的外側上升,至甲狀軟骨上緣平面分為頸内動脈和頸外動脈兩支。頸内動脈經顱底的頸動脈管入顱,分布于腦和視器。頸外動脈,上行至下颌頸處分為颞淺動脈和上颌動脈兩個終支。沿途的主要分支有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和面動脈等,分布于甲狀腺、喉及頭面部的淺、深層結構。

⑶上肢的動脈:上肢動脈的主幹是鎖骨下動脈。左鎖骨下動脈,直接起于主動脈弓,右鎖骨下動脈起于頭臂幹,起始後經胸廓上口進入頸根部,越過第一肋,續于腋動脈。其主要分支有椎動脈,穿經頸椎的橫突孔由枕骨大孔大顱,分布于腦。甲狀頸幹,分布于甲狀腺等。胸廓内動脈分布于胸腹腔前壁。

腋動脈:為鎖骨下動脈的延續,穿行于腋窩,至背闊肌下緣,移行于肱動脈,腋動脈的分支,分布于腋窩周圍結構。

肱動脈:沿臂内側下行,至肘關節前面,分為桡動脈和尺動脈。桡動脈和尺動脈分别沿前臂的桡側和尺側下降。至手掌,兩動脈的末端和分支在手掌吻合,形成雙層的動脈弓即掌淺弓的掌深弓。上述各動脈分支分布于走行部位附近的組織。

⑷胸部的動脈:胸部的動脈主要起源于主動脈。其分支有壁支和髒支兩類。壁支主要是肋間動脈,共9對,行于第3至11肋間隙内;肋下動脈,沿第12肋下緣行走。壁支供養胸壁和腹前外側壁。髒支供給胸腔髒器,如支氣管和肺、食管和心包等。

⑸腹部的動脈:腹部的動脈主要發自腹主動脈,也有壁支和髒支兩類。壁支分布于腹後壁和膈肌。髒支供養腹腔髒器和生殖腺,由于腹腔消化器官和脾是不成對器官而泌尿生殖器官是成對器官,所以血管的分支與此相适應可分為成對髒支和不成對髒支。成對的有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和生殖腺動脈(男性的睾丸動脈或女性的卵巢動脈)。不成對的分支有腹腔幹,分布于胃、肝、脾、胰等;腸系膜上動脈,分布于小腸、盲腸,升結腸和橫結腸;腸系膜下動脈,分布于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上部。

⑹盆部的動脈:腹主動脈在第4腰椎體的左前方,分為左、右髂總動脈。髂總動脈行至骶髂關節處又分為髂内動脈和髂外動脈。髂内動脈,是盆部動脈的主幹,沿小骨盆後外側壁走行。分支有壁支和髒支之分。壁支分布于盆壁、臀部及股内側部。髒支分布于盆腔髒器(膀胱、直腸下段、子宮等)。

⑺髂外動脈和下肢的動脈:髂外動脈,是指自起始部至腹股溝韌帶深而以上的一段動脈,其分支供養腹前壁下部。

股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中點深面由髂外動脈延續而來,經股前部下行,在股下部穿向後行至腘窩,移行為腘動脈。腘動脈在腘窩深部下行,在膝關節下方分為胫後動脈和胫前動脈。胫後動脈沿小腿後部深層下行,經内踝後方至足底分為足底内側動脈和足底外側動脈。胫前動脈起始後經胫腓骨之間穿行向前,至小腿前部下行,越過踝關節前面至足背,移行為足背動脈,足背動脈在第1、2跖骨間穿行至足底與足底外側動脈吻合形成足底動脈弓。上述各動脈都有分支供養所經部位周圍的組織。

靜脈血管

大循環的靜脈可分為上腔靜脈系、下腔靜脈系和心靜脈系。

⑴上腔靜脈系:上腔靜脈由左、右頭臂靜脈在右側第一胸肋關節後合成,垂直下行,彙入右心房。在其彙入前有奇靜脈注入上腔靜脈。接納頭頸、上肢和胸部和靜脈血。

頭臂靜脈,左右各一,分别由頸内靜脈和鎖骨下靜脈在胸鎖關節後方彙合而成,彙合處所形成的夾角,稱為靜脈角。

①頭頸部的靜脈:頭頸部的靜脈有深、淺之分。深靜脈叫頸内靜脈,起自顱底的頸靜脈孔,在頸内動脈和頸總動脈的外側下行。它除接受顱内的血流外,還受納從咽、舌、喉、甲狀腺和頭面部來的靜脈。淺靜脈叫頸外靜脈,起始于下颌角處,越過胸鎖乳突肌表面下降,注入鎖骨下靜脈。

②上肢的靜脈:上肢的深靜脈均與同名動脈伴行。上肢的淺靜脈有:頭靜脈起自手背靜脈網桡側,沿前臂和臂外側上行,彙入腋靜脈。貴要靜脈起自手背靜脈網尺側,沿前臂尺側上行。在臂内側中點與肱靜脈彙合,或伴随肱靜脈向上注入腋靜脈。肘正中靜脈在肘部前面連于頭靜脈和貴要靜脈之間。

③胸部的靜脈:右側肋間靜脈、支氣管靜脈和食管靜脈彙入奇靜脈;而左側肋間靜脈則先彙入半奇靜脈或副半奇靜脈,然後彙入奇靜脈。奇靜脈沿胸椎體右前方上行,弓形越過右肺根彙入上腔靜脈。

⑵下腔靜脈系:下腔靜脈是人體最大的靜脈,接受膈以下各體部(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靜脈血,由左、右髂總靜脈在第四腰椎下緣處彙合而成,沿腹主動脈右側上行,穿過膈的腔靜脈孔,注入右心房。

①下肢的靜脈:下肢的深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由股靜脈續于髂外靜脈。下肢的淺靜脈有:大隐靜脈,起自足背靜脈弓的内側端,經内踝前沿下肢内側上行,在股前部靠上端處彙入股靜脈。小隐靜脈起自足背靜脈弓外側端,經外踝後方,沿小腿後面上行,在腘窩注入腘靜脈。

②盆部的靜脈:有壁支和髒支之分。壁支與同名動脈伴行。髒支起自盆腔髒器周圍的靜脈叢(如膀胱叢、子宮陰道叢和直腸叢等)。壁支和髒支均彙入髂内靜脈。髂外靜脈和髂内靜脈在骶髂關節前方,彙成髂總靜脈。

③腹部的靜脈:腹部的靜脈有壁支與髒支之分。壁支與同名動脈伴行,注入下腔靜脈。髒支與動脈相同,也可分為成對髒支和不成對髒支。成對髒支與動脈同名,大部分直接注入下腔靜脈;不成對髒支有起自腸、脾、胰、胃的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靜脈和脾靜脈等,它們彙合形成一條靜脈主幹叫門靜脈。門靜脈經肝門入肝,在肝内反複分支,最終與肝動脈的分支共同彙入肝窦狀隙,肝窦狀隙彙成肝内小靜脈,最後形成三支肝靜脈注入于下腔靜脈。門靜脈是附屬于下腔靜脈系的一個特殊部分,它将大量由胃、腸道吸收來的物質,運送至肝髒,由肝細胞進行合成、解毒和貯存。

血管吻合

人體的血管除經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相通外,在動脈與動脈之間,靜脈與靜脈之間,甚至動脈與靜脈之間,都可彼此直接連通,形成血管吻合。動脈間吻合是兩條或兩條以上動脈的分支互相之間的連通,在人體内波動性較大或易受壓的部位和器官,它們常構成動脈網(如肘關節網和膝關節網等),或動脈弓(如掌淺弓和掌深弓等),以保證局部血液供應或縮短循環途徑,起到調節血流量的作用,靜脈之間的吻合較動脈更為豐富,除形成靜脈網(如手背靜脈網等)外,常在器官容量變化較大的髒器周圍或髒器壁内形成靜脈叢(如直腸靜脈叢等),以保證當髒器擴大或腔壁受擠壓時,血流仍能暢通。

動靜脈吻合是小動脈與小靜脈之間的直連通,主要存在于手指、足趾和鼻、唇等處。其功能意義是縮短循環途徑,調節血流量,以适應局部功能的需要,并有提高靜脈壓和調節體溫的作用。較大的血管幹在行程中常發出細支,并與主幹平行,稱此為側副管。

同一主幹的或二個主幹的側副管之間若相互吻合,該側副管即稱為吻合管。正常情況下,側副管較細,運送的血液量不多,但當主幹血流受阻或不通時(如結紮、血栓等),通過側副管的血液量增多,管腔逐漸擴大,以代替主幹發揮作用。這種循環途徑稱為側副循環,對主幹血流中斷後,恢複局部血液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血管增生

“血管增生”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血管增生是指通過内皮細胞的增殖和遷移,從原先存在的血管處以出芽或套叠方式生成新的血管,受一系列刺激和抑制因子調節。

2、血管增生是指由現有的血管網生出新的微血管,它對組織的再生、發育、修複來說都是關鍵性的。生理性血管增生是由本來靜止的内皮細胞滋生出十分規則的毛細血管網,腫瘤血管增生對超過數毫米直徑實體瘤的生長至關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