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雞孵化技術

小雞孵化技術

高效産小雞的技術
小雞孵化分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相較于人工孵化的小雞,自然孵化的雞抵抗力更強,更不易生病,不易死亡![1]雞孵化期約21天,18天落盤,7天照蛋,一般到室溫影響,可能出現提早或推遲孵化。自然孵化,有母雞孵蛋,可以省卻人工,并且提供适宜的溫度和濕度,但是不适合大規模孵化雞蛋。而适宜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可直接影響到雞蛋的孵化率。因此選擇恰當的孵化技術,通過人工控制孵化環境可以提高種蛋的孵化率。
    中文名:小雞孵化技術 外文名: 别名: 雞孵化期:21天 落盤:18天 照蛋:7天

應注意的問題

1.落盤時用手工将種蛋從孵化蛋盤移到出雛盤内,操作中室溫要保持25℃左右,動作要快,在30~40分鐘内完成每台孵化機的蛋,時間太長不利胚胎發育。

2.适當降低溫度,溫度控制在37.1~37.2℃。

3.适當提高濕度,濕度控制在70~80%。雛雞出殼後:

雞孵化到20.5天大批破殼出雛,整批孵化的隻要撿2次雛即可清盤;分批入孵種蛋的,由于出雛不齊則每隔4~6小時撿一次。操作時應将臍帶吸收不好、絨毛不幹的雛雞應暫留出雛機内。提高出雛機的溫度0.5~1℃,雞到21.5天後再出雛作為弱雛處理。

雞苗出殼24小時内做馬立克疫苗免疫并在最短時間内将雛雞運到育雛舍。

雞的孵化技術

在養雞過程中那是離不開孵化這一項技術的.但是有些人要說了.我沒有學過這一些我也會孵化.但你不要忘記了.你的成活率高嗎.你做的每一步都那麼精嗎.我想沒有人會好敢說這一句話的.因為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是那麼完美的嗎.我下面就以這一話題談一下我的看法

(1)在孵化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種蛋的選擇問題了.那麼如何選擇種蛋呢首先要選擇的是在一周以内的蛋為好(最好是3-4天的為好)

(2)在孵化之前嗎要做一些消毒工作一般消毒有兩種: 一是在用高錳酸鉀和福爾馬林消毒(它們的用量是15克的高錳酸鉀和30ml的福爾馬林/每立方米_)另一種是清泡消毒

(3)在孵化過程中要注意溫度濕度的控制.我想做好以上幾點最基本的要領那麼你就可以孵化出放心的雞苗了但是千萬别忘記了種蛋的來源要好喲.雞種蛋孵化不可忽視的兩個時期雞種蛋在整個孵化期中,都要人證操作管理,但是根據胚胎發育的特點,有兩個關鍵時期,1日胚齡~7日胚齡和18日胚齡~21日胚齡。

在孵化操作中,盡可能地創造适合這兩個時期胚胎發育的孵化條件,即抓住了提高孵化率和雛禽質量的主要矛盾。一般是前期注意保溫,後期重視通風。

1日胚齡~7日胚齡為了提高孵化溫度,盡快縮短達到适宜孵化溫度的時間,采取以下措施:

1.種蛋入孵前預熱,既利雞胚的蘇醒,恢複活力,又可減少孵化器中溫度下降,縮短升溫時間。

2.孵化1天~5天,孵化器進氣孔全部關閉。

3.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消毒孵化器裡種蛋時,應在蛋殼表面凝水幹燥後進行,并避開24小時~96小時胚齡的胚蛋。

4.5日胚齡前不照蛋,以免孵化器及蛋表溫度劇烈下降。整批照蛋應在5日胚齡以後進行。另外,應剔除破蛋。

5.提高孵化室的環境溫度。

6.要避免長時間停電。萬一遇到停電,除提高孵化室溫度外,還可以在水盤中加熱水。18日胚齡~21日胚齡雞胚18日胚齡~19日胚齡是胚胎從06-06-30膜呼吸過渡到肺呼吸時期,需氧量劇增,胚胎自溫很高,而且随着啄殼和出雛,殼内病原微生物在孵化器中迅速傳播,此期的通過換氣要充分。為解決供氧和散熱問題,應采取以下措施。

1.避開在18日胚齡移盤到出雛盤。可提前在17日胚齡,或延至19日胚齡時進行移盤。

2.啄殼、出雛時提高濕度,同時降低溫度。一方面是防止啄破蛋殼時,蛋内水分蒸發加快,不利破殼出雛;另一方面可防止雛禽脫水,特别是出雛持續時間長時,提高濕度更為重要。在提高濕度的同時應降低出雛器的孵化溫度,避免同時高溫高濕。19日胚齡~21日胚齡時,出雛器溫度一般不得超過37℃~37.5℃。出雛期間相對濕度提高到70%~75%左右。

3.注意通風換氣,必要時可加大通風量。

4.保證正常供電,此期即使短時間停電,對孵化效果的影響也是不小的,萬一停電的應急措施是:打開機門,進行上下倒盤,并用體溫表測蛋溫。此時,門表溫度計所顯示溫度絕不能代表出雛器裡的溫度。

5.揀雛時間的選擇,一般在60%~70%雛禽出殼,絨毛已幹時,第一次揀雛。在此之前僅揀去空蛋殼。出雛後,将未出雛胚蛋集中移至出雛器頂部,以便出雛。最後在揀1次雛,并掃盤。

6.觀察窗的遮光。雛雞有趨光性,已出殼的雛雞将擁擠到出雛盤前部。不利其他胚蛋出殼。所以觀察窗應遮光,使出殼雛雞保持安靜。

7.防止雛雞脫水。雛雞脫水嚴重影響成活率,而且是不可逆轉的,所以雛雞不要長時間06-06-30器裡和放在雛雞處理室裡,雛雞不可能同一時刻出齊,即使較整齊,最早出的和最晚出的時間也相差32小時左右,再加上分級、打針、鑒别等出雛後的一系列工作,時間就更長。因此從出雛到送至飼養者手中,早出殼者,可能已近48小時,所以應及時送至育雛室或送交用戶

影響孵化因素

雞胚在發育過程中,必須進行氣體交換,尤其在孵化第19天(夏季還要提前12小時)以後,胚胎開始肺呼吸,需氧量逐漸增大,二氧化碳排出量也逐漸增多。這時如果通風不良,則造成孵化器内嚴重缺氧,即使将出殼的雛雞呼吸量加大2-3倍,仍不能滿足其對氧的需要,結果抑制了細胞代謝的中間過,使酸性物質蓄積體内,組織中二氧化碳分壓增高而發生代謝性呼吸性酸中毒,從而導緻心髒搏出量下降,發生心肌缺氧、壞死、心跳紊亂和跳動驟停。

經測定每個胚蛋整個孵化期的耗氧量為4-4.5L,排出二氧化碳3-3.5L。試驗證明孵化器内含氧量下降1%,則孵化率下降5%;胚蛋周圍二氧化碳含量不得超過0.5%,二氧化碳達1%時,胚胎發育遲緩,死亡率升高,畸形增多。一般空氣中正常的氧量可保持在20%-21%。因此通風的關鍵是設法降低胚蛋周圍二氧化碳的濃度,而通風換氣的效果又與孵化設備的結構、孵化廳(室)的建築設計以及孵化機内外環境有關。

比較影響孵化率的諸因素,溫度是首位的,其次就應算是通風換氣了。為什麼不少書中按溫度、濕度、通風....排序,而非溫度、通風、濕度呢?原因很簡單,人工孵化的方法仿效于母禽抱蛋。母禽抱蛋選在幹燥的地方,鳥類多在樹上,一次孵化的個數不多、故通風一事不必顧及太多;人工孵化就不同了,現代孵化器的容蛋量在數千數萬個以上,如此,通風就顯得重要要了,況且,前幾年許多試驗都證明無水孵化不影響或不太影響孵化率。

老式孵化器大都存在風扇數量少、轉速低、分布不合理等弊病,不僅換氣不徹底,存有死角,而且也不能将熱源熱量盡快而均勻地送至各處,使孵化器内溫差偏大。為此,應進行改造或更換新的孵化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