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科

蝙蝠科

脊索動物門翼手目中的一科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是翼手目最大的一科,多達350種左右,幾乎遍及翼手目的全部範圍。蝙蝠科成員體型從微小到較大,有小到大的耳屏,無鼻葉但有些種類有褶皺,尾巴通常被尾膜包裹。蝙蝠科絕大多數種類為食蟲性,也有一兩種為食魚性。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我國約有81種,是哺乳類中僅次于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 。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學名:蝙蝠科
  • 拉丁學名:Vespertilionidae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哺乳綱
  • 亞 綱:真獸亞綱
  • 目:翼手目
  • 科:蝙蝠科
  • 分布區域: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食 性:食蟲性,也有一兩種為食魚性

簡介

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我國約有81種,是哺乳類中僅次于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 。它們可以大體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大蝙蝠類分布于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體形較大,身體結構也較原始,包括狐蝠科1科。小蝙蝠類分布于東、西半球的熱帶、溫帶地區,體型較小,身體結構更為特化,包括菊頭蝠科、蹄蝠科、葉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餘科。

蝙蝠科成員适應多種不同的生存環境,其中分布于較寒冷地區的種類有冬眠或者遷徙的習性,在這些地區,絕大多數翼手目的成員均屬于蝙蝠科。蝙蝠科的一些成員比較适應人類的居民區,在建築物中居住。

生理特征

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有900多種。它們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厘米。蝙蝠的顔色、皮毛質地及臉相也千差萬别。蝙蝠的翼是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極度伸長,有一片飛膜從前臂、上臂向下與體側相連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多數蝙蝠于兩腿之間亦有一片兩層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膚構成。蝙蝠的吻部似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動靈活。許多蝙蝠也有鼻葉,由皮膚和結締組織構成,圍繞着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動。據認為鼻葉影響發聲及回聲定位。蝙蝠的脖子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肌發達;而髋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色調較淺。栖息于空曠 地帶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點或雜色斑塊,顔色也各不相同。

耳發育正常,雙耳一般分離,隻有少數種類在額前相聯。具發達的耳屏,其末端尖細或鈍圓。吻部無衍生物。第二指具發育正常的掌骨及一短小的指骨;第三指具三指節、末端一節除其基部外,為軟骨性。股間膜完善,尾完全包括在膜内,或僅末端微遊離。頭骨無眶後突。 

分布

蝙蝠科動物廣泛分布于除極地以外的大陸和大洋島嶼,有42屬,約320種;它在中國的分布幾遍全國,有17屬、約59種。

生活習性

食性

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因為蝙蝠捕食大量昆蟲,故在昆蟲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蟲。某些蝙蝠亦食果實、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蝙蝠呈世界性分布。在熱帶地區,蝙蝠的數量極為豐富,它們會在人們的房屋和公共建築物内集成大群。蝙蝠的取食習性各異,或為掠食性,或有助于傳粉和散布果實,從而影響自然秩序。吸血蝙蝠對人類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食蟲蝙蝠的糞便一直在農業上用作肥料。

生殖習性

整個蝙蝠群的性周期是同步的,因此大部分交配活動發生于數周之内。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後遷到一個特别的哺育栖息地點。蝙蝠通常每窩産1至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内不能視不能聽。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

栖息與活動

幾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出覓食。這種習性便于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溫陽光的傷害。蝙蝠通常喜歡栖息于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築物内,也有栖于樹上、岩石上的。它們總是倒挂着休息。它們一般聚成群體,從幾十隻到幾十萬隻。

捕食本領

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産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沖,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确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本領要求高度靈敏的耳和發聲中樞與聽覺中樞的緊密結合。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沖的方式交流。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

某些種類的蝙蝠是飛行高手,它們能夠在狹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轉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飛翔的哺乳動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飛行的哺乳動物,隻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夜間,蝙蝠靠皮波探路和捕食。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回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别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

冬眠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冬眠時新陳代謝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鐘僅有幾次,血流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一緻,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洩和進食,驚醒後能立即恢複正常。它們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并不發生受精,精子在雌獸生殖道裡過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後,經交配的雌獸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後懷孕、産仔。

名稱起源

蝙蝠是哺乳類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為翼而得名,分布于除南北兩極和某些海洋島嶼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熱帶、亞熱帶的種類和數量最多。它們由于奇貌不揚和夜行的習性,總是使人感到可怕,外文中名字的原意就是輕佻的老鼠的意思,不過在我國,由于“蝠”字與“福”字同音,所以在民間尚能得到人們的喜愛,将它的形象畫在年畫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